五蕴是什么?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1.1.15)

2021-01-14 21:50:41 752 Lisa

 

简体版(编辑:顺 | 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五蕴是什么?

蕴就是一堆一堆的聚合,五蕴就是五堆不同的聚合,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就是一切物质及物质的特性,包含四大种及二十四个所做色。受蕴是一切感受,想蕴就是一切想知,行蕴就是一切造作,这三蕴就是五十二心所法。识蕴就是一切识知,包含八十一世间心与八种出世间心。这五蕴就是包含一切胜义真实的法,其余的存在都由之组合。

了解五蕴就是了解身心与世间,是悟入真理的开始。当我们刚开始学习坐禅的时候,对自己的身心五蕴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坐着时是在做什么,要感觉什么?呼吸观不到,也不知道怎样观感受。在禅坐中,若依照佛陀所说的顺序去做,禅坐中将会有无障碍生起的一刹那,但这并不表示它们已被完全根除。只有当我们觉悟,完全解脱,全心观照之时,方才完全根除它们。

禅修初学者或已坐了很长时间的行者,在程度上、方法上、认真的态度与否,也是各有不同。盲修的人最多,因此对自己的身心五蕴呈现的生起灭去,当然也看不见。

在禅坐中,种种障碍之所以不生起,是因为我们已认清它们的本质,并且在禅坐中也已放下了它们,这时候才能进入禅那。反之,禅修时心散乱、打妄想总是想东想西,连基本的触受都没有觉知力的话,对自己的身心五蕴更是无法觉察,那只能跟五盖打交道了。

当佛陀说到定时,他便是在谈禅那。佛陀并不深入地细说禅那,虽然他会说明一些特点,可是,要详细说明以与我们通常所认知的心境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体验是不足够的,然而,禅那绝非是在日常活动或语言中能让你明白和了解的。在坐禅中能进入禅那的人也不多,所以关于禅那的语言并不多。佛陀所用的文字,是一般我们用在其他事物的语言。因此,语言无法具体地说明禅那,而只能用数字代替(一二三四禅)。

佛陀说,初禅具备了遍作和近行。指的是说,先坐下专注下来,然后在定上下功夫。接下来,我们方能继续精进下去,由此才能生起身心的喜悦。喜有时强,有时弱,要看一定情况如何。这就是初禅的范围。当然,这之中也要一心专注,而观呼吸是佛陀所教导的方法,能否进入禅那也要看个人资质,但能够进入禅那才表示一心专注,专注有定才能观

 

第二条

自己能把感官之门守护好,就能防止欲望生起。就能具备平和宁静之心、舍心,也能过好生活。心也不会像跷跷板一般,起伏不定。当得到时往上扬,得不到往下落,在这世间,无论在那,在任何环境,没有任何东西令人满足的。世间提供我们的只是感官接触而已,看、听、闻、尝、触和想,这些都是短暂的,而追求感官欲望会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事实上,不是感官快乐,而只是心产生满足感而已

自己想要平静、自在和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守护感官之门。这样,因得到或得不到的东西而烦恼,这是两个苦的因,只要守住感官之门,不让心超过标明的阶段,心便自由自在。

一旦正念与观照在禅坐中修练有成,进而形成一个坚韧的基础时,接下来所引生的种种因素,诸如,平静、喜乐、心一境性就会继而生起,全然的平静是最终的结果,这都我们在修行的道上必经的阶段,除了增进禅坐外,同时也转变了我们整个内在的世界。当然,禅修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关系,行者要持续前进,这是一种缓慢的过程,然而就在它产生之际,烦恼就减少了。

修行,就是要将洪水变成细流,总有一天,它会完全干枯。心的长养必须先假设自己贪爱对我们的伤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踏出朝向心平静的第一步。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五蘊是怎麼?

蕴就是一堆一堆的聚合,五蕴就是五堆不同的聚合,它們是色蘊,受蕴,想蕴,行蕴,識蕴。色蘊就是一切物質及物質的特性,包含四大種及二十四個所做色。受蕴是一切感受,想蕴就是一切想知,行蘊就是一切造作,这三蕴就是五十二心所法。識蘊就是一切識知,包含八十一世間心与八種出世間心。这五蕴就是包含一切勝義真實的法,其餘的存在都由之組合。了解五蕴就是了解身心与世間,是悟入真理的開始。當我們刚開始學習坐禅的時候,对自巳的身心五蕴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巳坐著時是在做怎麽,要感覺怎麼?呼吸觀不到,也不知道怎样觀感受。在禅坐中,若依照佛陀所說的次笫去做,禅坐中將会有無障礙生起的一刹那,但这並不表示它們巳被完全根除。只有當我們覺悟,完全解脱,全心觀照之時,方才原全根除它們。可是,在禅坐中,初階者或巳坐了一段長時間的行者,在程度上,方法上,認真的態度与否,也是很個人的,盲修的人最多,因此对自己的身心五蕴呈現的生起灭去,當然也看不見。可是,在禅坐中,種種障礙之所以不生起,是因為我們巳認凊它們的本然,並且在禅坐中也巳放下了它們。这時候,才能進入禅那的机会,反之,心散乱,打妄想虛妄想東想西,在禅坐里連觸受都沒有覺知力的話,对自巳的身心五蘊也是虚妄的話,只能跟五蓋打交道了。當佛陀說到定時,他便是在談禅那。佛陀並不深入地細說禅那,虽然他会說明一些特点,可是,要詳細說明与我們通常所認知的心境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我們的体驗是不足夠的,然而,禅那絕非日常活動或語言你能明白和了解的。在坐禅能進入禅那的人也不多,所以関於禅那的語言並不多。佛陀所用的文字,是一般我們用在其他事物的語言。因此,語言無法具體地說明禅那,而只能用数字代替。佛陀說,初禅具備了遍作和近行,指的是說,先坐下專注下来,然後在定上下功夫。接下來,我們方能繼續精進下去,由此,而能生身心的喜悅。喜有時强,有時弱,要看一定情況如何。这就是初禅的範圍。當然,这之中也要一心專注,而觀呼吸是佛陀所教導的方法,能否進入禅那也是很個人的,但能夠進入禅那,才表示一心專注,專注有定才能觀。

 

第二条

自己能把感官之門守護好,就能防止慾望生起,平等寧靜之心,捨心,过生活,而心也不会像蹺蹺板一般,起伏不定,當得到時往上揚,得不到往下落,在这世間,無論在那,在任何環境,沒有任何東西令人滿足的,世間提供我們的只是感官接觸而已,看,聽,聞,嘗,觸和想,这些都是短暫的,而追求感官慾望会耗費許多精力和時間,事實上,不是感官快樂,而只是心產生滿足感而巳,自己想要平静,自在和諧的生活,最重要守護感官之門,这样,有得到或得不到的東西而煩惱,这是兩個苦的因,只要守住感官之門,不讓心超过標明的階段,心便自由自在。一旦正念与觀照在禅坐中修練有成,進而形成一個堅靱的基礎時,接下來所引生的種種因素,諸如,平静,喜樂,心一境性就会繼而生起。全然的平静是最終的結果,这都是必經的階段,使得我們在修行的道上,除了增進禅坐外,同時也轉变了我們整個內在的世界。當然,禅修在这方面確實有很大的関係,行者要持續前進,这是一種緩慢的过程,然而就在它產生之際,煩惱就减少了。修行,就是要將洪水变成細流,总有一天,它会完全乾枯。心的長養必須先假設自己貪爱对我們的傷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踏出朝向心平静的第一步。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