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當你開始修習,如果我們不停的对自己說,我做不了这事,我還有很多事要處理,很可能最终就失敗了,相对,如果我們抱著我一定做到的信念,那麼,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完成它,即使你剛開始不能做好,但是,也不要失去信心,儘力完成,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放棄坐禅,人生就是一個不断圓滿的过程,努力,
是你從意識想出來的,煩惱依然存在,只有自己知道,你的煩惱完全止息了嗎,騙自己最傻
2017年10月10日
人的貪欲是永无止境,而且会得寸進尺,这是人性的弱点,事實上,人生的圓滿,自在,只有平常心才能承载得起,在生命的过程中,得遇佛法,是一种賜予和力量,用心,行持來修習,珍惜得來不易的學佛因緣,每一個當下,只是知,无須虚偽,奉承,不為尘俗所迷,不為物欲所困,認真,真誠的用功,你的一分努力,証得一分的自在,万事万物必有其因果循環,前事之因做成后事之果,此果之因成為彼事之果,例,种谷,随谷而生,种善得福,种恶获殃,未有不种而获果實,如果不修,随業流轉,带業往生,因此,習禅,培養善念,修正行為,种下了無量功德福田,由这一刻開始,習禅,正
人的煩惱,不外乎三件事,自己的,爱管别人的事,和自己不能預知的無常,因此,平時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擾,以致在做出决定時,往往都是煩惱,習氣的力量做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應時,也都是依習慣煩惱而做出的反應,因此,自己很容易制做流轉的業,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動的力量和能觀的作用,関已則乱,當修定修到某個階段,能觀的作用会很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為和命運,所有的時間和日子,都是你要珍惜,和自己怎樣过,首先把自己放生,如果煩惱令自己每天都在地獄里受苦,你願意嗎?一念之間的智慧增長,很重要,如果你習禅己經一段很長時間,但智慧不增長,你要反思.了,坐禅妳在做怎麼?,打妄想,死里想,不在禅坐中了,要明
修行不是一兩天的事,是一生的行持,首先,觀呼吸覺知到每一下在觸感上,是用心,不是想出來的,刻意想出來的是頭上安頭,當你有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時,妄念是没有的,如果没有在集中專注在呼吸上,是妄念紛飛的,觀呼吸需要時間培養和用到專注力,能集中在觸感上知道,要穩,要定,要準才能夠覺察到,在觸,要知,要明,欲促則不達,是如實的,實在地,腳踏實地一下一下的覺知,覺察,无免費的午餐,修行是難行道,逆流而上的,一生的堅持,用心
很喜欢释迦牟尼的这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支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份,都值得感恩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在这天朗气清,秋色宜人的季节里,我将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大家,感谢相遇。
2017年10月11日
當你還未穩定的時候,重点是一下一下的覺知到呼吸,不需要快,重點是你有覺知到在呼吸上,頭晕或頭痛,是身体的感受,每一節禅修,身体的感受都不相同,你只要用看风景的心態樣它过即可,因為身体受食物和環境影響的,如果你身体積累了很多壓力,情緒,和食物的毒素,都会頭痛的,只是透过禅修清洗出來而已,不用担心,因為透过坐禅業力会出現,正常的,对佛法要保持信心和正念,法是自然而至的,要明,要知,和用心'
2017年10月12日
當你修習的時候,要用心專注,念願文也是一种布施,也要用心,願三界中所有眾生身心自在,这句話是需要慈悲心和平等心的,從你內心散發出來的,也是增長自己法布施波罗密的种子,利他的發心,那麼就一定能接收到无量的福德,,當你的自我减少的時候,慈悲喜捨心自然会生發出來,因此,如果總覺得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好或亏欠,自己也要自我醒思和自己也缺少了感恩的心,常有寬容,寬容并不是忘記,而是放过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包括身心五蕴的痛苦和悲傷,如果不懂得放下和捨,就是苦了自己的一生,自己在坐禅,你在禅坐里有覺察嗎?你如果有覺知,覺性点燃自己的心,既能照亮自己,也給别人帶来光亮,人生任何時候,只有用心覺知,感恩,慈悲,每一天你都是美好和自在的,能消解世間生活上一切不善,每天最應該做的,在禅,覺知尔的呼吸,正
因為自己的四大,漸漸解体啊,即是一天天的老化,邁向老病死啊,日子和時間一天天的在減少啊,只有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你最應該珍惜的啊,不是安排明天,你就一定有啊,死神和業報随時來找你,因此,没有直口說一因為我坐禅,就發生業令我受苦和難受,一一切都有因果業力带動,業力在前,没有人能逃避,修行才是最重要,明
當你回到現實生活中,細心的覺察,就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流轉,你有想过嗎?这样一直輪廻下去,到怎麼時候啊,自己修行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解脱,人的精神是一种能量,有正負兩面,心識依附在色身,不断的運作和流轉,當色身灭,即死亡,只是物質的能量灭去,精神不灭,它的流轉作用会延續下去,繼續輪廻,從你現在的过去,現在的未來,就可以看到輪廻,你的上半生,影响著你的下半生,懂得修行,和不想修行,都是自己選擇,因此修行坐禅,住于、四念處,就是讓心從輪廻中解脱,或在輪廻的过程中,不受干擾,在功夫用不上時,也不会感到目標很渺茫,因為你見.到輪轉中,真的是苦的,不净的,為了灭苦,你也会持續下去,就算昏沉了,頭髮在掉落,也会覺察到,因此,行持,
2017年10月13日
人類為何要自討苦吃?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穷尽各种手段,浪費大量金錢,時間和体力去追逐毫無稗益的事情,把生活弄得繁瑣之至,壓力,雜務,別人的事,在不知不覺中压垮了自己,想打坐巳經身体太累,當坐禅時,心也没有在覺知覺察了,一位智者說,誰都无法背著包袱游上岸,人生的痛苦,很大部分源于对未拥有的執著,一旦得到了,又很快厌倦,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目標,所以永遠貪得无厌,你可以算一下自己拥有多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好福氣,然後浪費,從未珍惜的福報,在你忙碌,損失,遺忘,放棄,執取中用盡了自己的福報,如果你還未覺察,你的人生,從这刻開始,要學習覺知,培養覺悟的种子,正念
制做輪廻,首先是煩躁,為什麼打坐時,工夫用不上会煩躁?它並不是如自己想像中那麼壞的事,但自己還是不能接受工夫用得不好的事實,當我們以这种心理面對時,工夫就会愈來愈糟糕,因為煩躁的心是更粗的煩惱,自己要醒思,在一点一滴的積累,持續,是持久戰,面对的是自己的身心五蕴,只是知,你有在知嗎?,如果有,自己会自然覺察,然後调整,减少雜務,調正自己煩躁的心,煩躁是无法進步的,坐禅不是做給別人看,是培養自己開悟的种子和因緣法,知
了解身體內在的觸受,因此,在面对問題時,就看因果法則的態度,相信的話,就会接受和调整,所以工夫用得不好沒関係,你到那,就在那,能夠坦然接受它,'心就会减少一些壓力与煩躁,这時轉过念,往往禅的工夫就用上了,
另一种是工夫用得不好,郤不願意接受事實,然後做假,幻想,要知道,心如工畫師,心裡想什麼,有時就能做到的,比如,坐得不好時,就幻想坐得好,而坐得好時,就想自己到那种境界了,到禅的第幾層,有時缺少自覺的話,增上慢的情況会出現,比一如坐到氣動了,就是產生八觸,一動,二癢,三輕,四重,五冷,六暖,七澀,八滑,當定力提高進入未到地定,要轉入色界定時,自己的色身会调,这時內部就会出現八觸,氣動的現象也是一种觸,不过这是很粗的,也就是未到地定之前的觸,在身体內產生的反應,这種觸是幫助我們調欲界身,以使我們可以安住在方法上,因此,刚開始坐禅,身体和煩惱的影响,身心還很粗糙,工夫用不上是正常的,持續下去,漸漸增長,培養定力,毅力,忍耐力,工夫自然有進展,正
如果身体產生任何反應,都是正常,不要想太多和害怕而給自己直口,有時体內的觸動,会令你內臧產生痛楚和强烈感,都是在觸,只是知即可,不入任何反應,控制,如是的在,如實的知,邁向道也是自然而至的,想出來的,都是虚幻的假相,祝願所有新同修和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的同修,你們的努力,邁向道上行,是善行,真懂和見法是自然而至的,正
如果你總是計較,算计,你会把自己也算進去,心会变得狭少,妒忌,嗔,不善的心意不断澎脹,算来算去把自己算漏了,然後失去健康,身边所有的親人,朋友,都算盡連福報都算沒有了,因此,一個修習的行者,平時的心意和口業行為也要覺察,自己的心意是把集專注力放在適當,適合的角度上,自利利他,覺知因緣的法則,所有一切的生起,都只是現象和緣,不論人,事,物都在变動和無常性,最好不要算,随順因缘,如果你有修福德,不用算,自然有,如果用盡了,也要知,當下的一刻開始,有在覺察,改善和改變,法是自然生起,向道,以前錯了也一样,轉念,祝願你自在
供奉在家裡的佛像,祖先,聖賢也是一样,自己用心,只是憶念,佛陀的恩德,古聖賢師長,祖先父母的恩德,不是求得到任何利益,因此,所有自己的行為和心意,都向道,无所求,因為到最後四大解体,无怎麼是你的,知
2017年10月16日
當你在修習的过程中,漸漸生起自信,你學过的法,甚至你尚未过學过的法,自会显現出來,因為自然就是導師,世間開發的高能科學,那些發明和發現,沒有一項來自於書本,而是來自科學家們对自然規律的研究,因此,法,也是自然的生起和灭去中學習,而如法實行,熄滅貪嗔痴,由警覺令'心得善解脱,今世後世皆不執取,止息,正
初階的修習者,不要讓外來的觀点舆訊息充斥內心,否則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过多時間找尋某些現象,或别人的体驗,最好如實知,自己身心五蕴的真實体驗,妳只是知,不加,不减,不要因為書本未提到你的体驗而困擾,不要因為自己沒有書中的体驗而失望,隨順自然,到那便是那,没有一節禅修相同,没有一個人与你相同,因此,覺知是你在覺察,不是在覺知别人,修証你自己的身口意業,别人的你永遠不知道,知
有些人有禅定功夫,禅相,有些人沒有,它們与個人有関,过去生的波罗密有関,善恶業多少有関,对禅修者來說並非真的必要,如果你有禅相的出現,則要學会明智地利用,如果沒有,則要學会善用其他的体驗,重要的是,用到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毅力忍耐力都非常重要,懶散,不集中專注,会浪費自己的時間,要对自己負責,你可以選擇不坐禅,但是如果選擇了就要行持,改善,觀察自己每天的行為,要知
無一個知道自己是怎麼样的死法,因為也是自然的,只有带業往生,因此,修習是非常重要,平時面对的境,緣和觸都是你修習的所缘和对象,妳只可以透过修行,改變你的行為和業,重報輕受,或在坐禅的時候,把妳的所有惡業消掉而証果,邁向阿罗漢果,这要看個人的堅持和善解脱,因此,目標和見地,都是自己的体驗和修証,有次第的向上增長,如果你没有勇氣面对痛和逃避,死亡來時,妳逃避得了嗎?,為什麼在修習的時候,不集中專注,在覺知中体驗妳自己,你避有用嗎?,妳可以避痛,死神你避不了,随時下一秒到來,因此請堅持,知
2017年10月17日
一個初階的修習者,未能開始從內部探索自己的身与心,即使有一些禅修知識,也不能從中得到真實的体驗,初學幾步便知難而退,很難堅持,然而,你若能一直學到底,你会得到念住的利益而成就,禅修中和我們打交道的对象,乃是從內在体驗到的身与心,當你呼吸或呼吸感時,出入肺部的空氣,內在的体驗感,遍及全身的呼吸覺受,氣感,同樣,身体的元素,能量感,溫熱感,潤濕性,堅硬性,空間性,意識性的元素,受,也就是身体对內在覺知的直接呈現形式,分别指地,水,火,風四大元紊,这是随著呼吸禅定的深入,可知体內呼吸的層次實為静態,静才能定,觀需要静定才能安住,知
2017年10月18日
一切做作皆無常,生灭是其本質,既有生起必然灭去,法在一种意義上,是滋養,净化心的工具,另一种意義上,法是我們自己,我們身体的每個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運作,不过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於心,
一切良善與尊貴品質的培育,來自我們自己的意識,語言,行為,來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屬於粗糙与中等層次的善德,精細層次的善德来自修心,也就是禅定,是智慧內觀禅,是止觀平衡的正定,因此在我們必須學懂的事物當中,心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心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有生有灭,另一個層次不生不灭,如果心淪陷於造作,它必然得重復生与死,不过確見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夠放開它們,達到不生,不死,只是知,我們如果想要超越憂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須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質,分兩類,一類是世間層次的造作,一類是法層次的造作,兩者都有現實性,但它們都是生灭事件,因此,佛陀說,一切造作皆無常,因為这兩种造作都以升起尚開端,接著变化,最後衰灭,凡是能夠朝內專注,如實明晰知見这個狀態,調御心,对一切造作能生起智慧的人,必然能從一切苦中解脱,在禅,安住,正
執取做作是苦的來源,如果你在坐禅的時候,想進步,想突破都是不必要的,如果心没有在造作,一切順其自然,你只是在知,在感受,不執取是我,有我,你自然走在道上,巳經在突破,有在道上了,執取做作是苦的來源,坐禅的目的,是灭苦,不是在做作再制做苦,如果在追,在求,都是錯,心態錯了,只有如實知,
这一切的反面非做作,即離行,什麼是非造作?無動搖,無变化,無消解,那就是非做作,造作在变,但我們的心不变,造作苦,但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們的心不是非我,無心執占的造作,那就是非造作,一般来說,多數人,只了解六師教给的知見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念頭,它們是变化,不確定,苦,無明,造作的來源,因此,坐禅在関閉这些感官,因為做作看不見其他做作,只有到令一边,如實知,自然的本質,知
心動有兩种,一种是自然的摇動,一种是業果影响之下的搖動,一日之間,心動多少次?有時它因現業,當下動机而動,有時因舊業,过去動机而動,不过它怎樣動起來?我們不知道,这就是無明,導致做作,也就是念頭滋生的無覺知,因此,修習坐禅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在覺知,心必然執占,每一個造作,都有心執占它,只是你不知道而巳,因此只有當我們放開造作,不執取時,那時是法的自在,清静,安稳,不变的自在,接下來也能夠对他人懷有慈悲善意,智者把思维提升到善德層次,離慾,離害思维,如果心一旦升轉到这样的高層次,就会明辨,好比一盞明燈,这叫做\智,了解世間諸事的直覺知性,世間解,是一种特殊的認知能力,是聖道的技能,透視世間,明了一切,無痛苦的干擾,叫做明行足,明察的技能具足,正
是習性,没有集中專注,當你呼吸時,注意力集中,用心放在鼻的觸感上知道,如果專注力放在其他感受上或入想里,都是用錯了專注力了,在呼吸停止的時候,才是觀身体所有的感受中,只集中注意力在最强烈的痛受上,一直覺察著它,直至它消失或止息為止
2017年10月19日
互相鼓勵吧,修行是難行道,扒逆水,需要指引和毅力,堅持到最後一分钟,你的呼吸停止,因此,同修的助緣和共修很重要,禅坐完,一定要廻向,師傅,华納大師和所有同修,
當你的心没有力量時,可能同修的坚持,一句善意的話語都会激活你的信心,同修好像親人一样,因此,祝願所有新同修互相鼓勵,不要放棄坐禅,再忙,也給自己時間,每日積累你的善德和修養,是你每天最應該做的
2017年10月21日
正念正知,在佛陀的教導中,有一种很重要,很實用的修行方法,正念,讓心穩固地沉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乱,不飄浮,正知,对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時間,地方,姿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時每刻,注意行為,口,意業,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進步和練習,以正知來做一切事情,对所有事情保持正知,在行走時持續地修觀,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起或有人在行走,將心放在行走發生的動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當一個人想到要行,坐時,不假思索動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在行走時,保持持續地覺知禅修業處,这是在修止禅,即定,持續地觀照行走的名色法,即身心五蕴,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这是在修觀,可以参考大念住經,因為有新同修的加入,重點和重復講,修行要知重點,和明白自己是否在修和懂得怎麼是內觀智慧禅,
當一個人沉迷外境時,他的心很可能处于迷惑的狀態,追逐,慾望,情慾,患得患失,如果將心抽离外境,这就是覺醒,當你清楚地覺知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時,这就是正念正知
例子,當你对一個人的言行感到生氣時,那是因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時,你巳經被他的言行套住了,如果你能將心從他的言行中抽离出來,反觀自己的心,你將会發現,生氣和嗔怒只是將自己的心緊扣地綁在对方的言行上,而且自己也好不到那里,自己的心同样污濁和不善丑陋,也好不到那里去,將心抽离外缘,清醒地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態,这就是正念正知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并不是坐著不動,或坐在禅堂寺廟里才叫修行,掌握修行真諦的人,在生活中,任何時候,人,事,境缘,乃至上厕所,時間,工作,地点,那里不能修啊,將心安住于當下身心狀態,这就是正念正知,時刻是修行,因此為什麼要用方法和培養集中專注力觀呼吸和身的感受上,如果没有静定耐性,堅毅,心像野馬四處奔馳,散乱,心怎能安住啊,在平時就没有覺知,正念了,你每天的努力,是值得的行持,知
有人將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叫內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傳統的禅法,修觀的对象必須是究竟名色法,即身心,但培育正念的对象則既可以是究竟法,也可以是概念法,即止定禅,而且在要求上也沒有修觀那麼严格,因此,正念正知一齊的方法,才是智慧內觀禅,或毗婆舍那禅,才是佛陀所教,如果有概念,刻意在身体觀想,只是定止禅
調心的意義,一切的行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動也源于心,惟有先產生了心,即動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動和言語的表達,也就是說,在身,語言,意識三業中,意業是最主要的,有了意業的主導作用,才有身業和語業的產生,如果動机不善,做作,虚假,所說的是惡業,產生不善緣了,因缘成熟,会帶來苦和不順意,反之,動机有正念正知,心念清净,会順境,順意,自在,因此,修行的利益,坐禅,在覺知,覺察,正念,正
你是否順境,自在,幸福。是你總是善意和善的行為,与你的品德和修養有関,反之,痛苦,疾病,不幸的結果是惡意惡口,恶業不良的行為糾纏在一起,这是因果法則,或稱為因果律,業果法則是独立運作的,它不是由所謂的神佛菩薩所操控,也不会随著人的意願而改變,當你了解了業果法則,这應當遵循这种規律,自律,想要更加美好的人生未來,造作身語意業有戒,有定,有智慧,從而改變未來,也就是說一人生的浮沉,未來的好壞並非由神佛决定,也不依賴他人,命運由你自己掌握,妳的未来回何?要先改善改變,,想從何下手呢?要學会調心,知
如果不順意,逆境,拜神佛能解決,没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有所求,是修行學佛嗎?學佛學什麼啊,修正,依賴別人给你說,你喜歡聽的,你信嗎?別人能改變你命運的,一定是騙子,要給錢交換的,是嗎?你有在覺知嗎,看不到自己錯在那,你是修嗎?是無明,佛陀都說,心很難調伏,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追随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自己必成為奴隸,調伏心,做心的主人,安住,刚開始修習不用担心没有法調伏,因為所有同修都要經歷,培育需要時間,耐性,不能急,也不要法貪,欲速則不達,修行要養成習慣,生命的一部分,習慣了,法会帶你行,心自然調、經過调会变得,敏銳,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2017年10月23日
如何去除困擾性煩惱,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定就是內心处于平静,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經教導过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將之歸納為四十种業處,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專注于单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静,如果没有集中專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導方向,讓它集中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心就能夠逐漸平静下來,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去引導这顆心,善用,善意,善業,讓心朝著善的方向,邁向道的發展,
在經典中,通常將培育到某种程度的定力稱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專注的狀態,一個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夠持續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樂,寧靜和殊勝的狀態一段很長的時間,佛教將禅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無色定,初禅,二禅,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識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勝的,在高境界禅定中,即使連喜悦,快樂都消失,內心只处于极度寧靜,微妙殊勝的狀態,此外,还有一种定,虽然心很專注,但層次相对比較底,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很多同修都有这种禅那的体驗,因為新同修太多,重復講,
在緬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導和實踐著,現代很多傳承的定觀方法,許多在家弟子在內的禅修者,依照比丘的教導,都能体驗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証明佛陀教導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當禅修者在迸入禅定的時間內,他她的心不会出現任何的煩惱,甚至連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間困擾性煩惱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鎮伏,
如何去除潛伏性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惟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起,清除,智慧并不是理解能力强,記憶力好,才华或聰明,而佛教所说的智慧,是能夠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觀,即如實觀照名色法,即身心五蕴,觀照世間无常,苦,无我的本質,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稱為止觀,宣隆禅修法,是定觀一齊,觀呼吸和觀受,簡單和直接,不花巧,没有太多概念的教導,只集中專注在呼吸的觸覺上,如實的知道,在第二部份觀受也是一样,在身的觸感上只有生起灭去,只是知,
如何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個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需然不能防范一個人的心,但能規范一個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應該去做,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但不是消極和片面的,什麼也不能做,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己定和行為是自己發自內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的意思是,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的培育好行為的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修養,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損人利巳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傷害他人,損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學处,學規范,训練規則,:虽然學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個,断除煩惱,現在,只說在家的,基本五戒,殺,盗,邪淫,妄語,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條要通过遠離和避免犯,學处的意義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己不想被殺,同樣不殺任何有生命的过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處,不在外乱搞男女関係,自己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說假话,自己做得到,別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傷身又傷心,使人喪失理性醉洒後,什麼都做得出来,因此,遠離,常保持清醒,神智清爽,如果要在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間,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提升和容易修行,你的禅定功夫也会進展得快和稳定準,行持,有戒
有戒的人会自律,他她的福德和波罗密也比較容易修到,定慧是一齊的,定給心靈有力量,稳定,修觀在覺知会準,有耐性和毅力,因為有定力,因此,觀和止是一齊的,才叫正定,决一不可,只定没有觀不在解脱道上,没有定修觀也修不到,因為心没有定力,集中專注難,因此,宣隆禅修法的重点,呼吸一定要多練習,因為先觀而後定自然生起,止觀一齊增長的,在第二部分觀身体的由受入,才能夠有力量和稳定,心不容易散乱,但新同修要時間培養定慧的觀智,必須有毅力,耐性和忍,堅持,你的努力,人生也在向上行道和改變,祝願所有同修,早日見法
如果平時没有練習,培養定力和觀察力,心是无能為力的,覺性要有定和觀的培養,集中專注力在所缘上,才覺察到觸,觸也要覺知到,才有机会增長定和慧,修行不是纸上談兵,你要實踐和行動,用方法,止觀平衡的發展,才能夠進入觀智,邁向解脱,如果以為不用方法,不用行動,只看幾本書,就有修正,一定錯和騙自己,因為現世間,人的根性是偏底和放逸,懶散的人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時間,珍惜人生難得,一生好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後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聞佛法,因此,珍惜自己的善缘,努力修習,知
2017年10月24日
為什麼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當疼痛生起的時候,總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為受煩惱所支配,心无能為力,跟随了習性和業力带動,而令自己坐禅的時候,不稳,不能集中,煩惱,源自心与身污染故,也即是說,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隨落狀態的心,叫煩惱,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負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緒,在果報上最終会導致痛苦的根源,以下是煩惱的种類?貪婪,渴求,執著,虚榮,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偽,邪見,自私,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埋怨,煩躁,緊張,恐俱,慌乱,焦慮,惆悵,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慳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慚无愧,散乱等都是煩惱,大家有沒有这些煩惱呢?那一样是自己從來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時候,就一直影响著你,要知
佛陀教導的方法,留傳於世,觀察的目的是為了看到所有的疼痛只是生起,短暫停留后灭去的現象,心不要牽涉其中,以自我的角度,以為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来觀察,那麼,会破壞觀察疼痛的技巧,和痛的本性,阻止了理解感受真相的智慧生起,因此,為什麼在禅坐的時候,不要无中生有,入想,虚妄之中在制做,令煩惱影響了心,觀察疼痛生起時的真相,只是知,有時,為什麼不覺得痛和无覺受啊,因為走神了,入想了,虚了,无在集中專注在所缘上了,无在覺知覺察了,失了念,心没有力,都是在修習上必須体驗和經过的过程,因為心還有很多以上的煩惱未清除,因此,還需努力,知
身体是物質,只是四大假合,心是心理現象,也是精神上的,能知的覺知,組合成身体的物質元素沒有內在的覺知,沒有知的能力,四大的身體什麼都不知,只有心的元素,意界,能知,心知道的根本特性,和身体的物質元素,都是不同的,因此,疼痛也是同样的道理,痛也沒有內在的覺知,沒有知的能力,疼痛是聯系着身体而生起的自然現象,可是痛不会意識到身體或自身的存在,疼痛的感受依身體而住,沒有身体痛无法產生,也没有實質的存在,因為在坐禅的時間,入想,行,識而心在受影响,起了反應,因此逃避,情緒出來了,如果坐禅的時候,能轉念,身与,心分開,誰在痛啊,没有人在痛啊,你只是觀察身和受只是生起灭去,自然的現象而巳,
如果能做到,你会發現心是安稳的,集中專注的,只是知生起和灭去的,漸進式的,自然的,不受影响的,道在前,果在後,次第自然增長,因此,你会看自己出來的煩惱很清楚,和有能力熄滅煩惱,正是如實的在,如是的知
因此,怎麼是覺知和覺性啊,你有培養嗎?如果没有,平時大多數時間,都是不知不覺的,迷失的,無明的,無誠信的,不知道自己講过怎麼的,因此,有修行和没有修行的人,分別很大,福德也不相同,如果不修,福報很快用完,一個没有福報的人,得聞佛法的机会,難遇,難聞,因此珍惜自己的福缘,
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上座部佛教,是最古老的流派,巴利語則是佛陀和聖弟子們的用語,上座部佛教堅持傳承和保持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發挥和改變,因此,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佛法是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断除煩惱,灭尽诸苦的方法,後世,結集,將之成為佛经,律和論,但是現代人巳經將佛陀的教法,將經典奉為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藥,了生脱死的真言,不肯依佛陀所教,依經實踐,煩惱依然存在,因此坐禅是方法,是實踐,自己要真懂佛陀所教,行持,堅毅才能成就,重復講·,希望新同修了解自己,為什麼坐禅,為什麼要修,都是自己的体驗,清楚知,明,正確的用方法
Sadhu的意思是,做得好,甚善,贊叹,認可,嘉許,同意,可能是上座部佛教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在誦經,听经結束時的廻向,和感謝等,许多場合都可以用,
佛教,是佛陀的教導,一個覺悟者的教導,是傳承,原質,原味,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一位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學習佛陀的教言,了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後付諸實踐,致力於断除煩惱,究竟灭苦,才是佛陀所教,也叫做佛教、但現世間的人,已經曲解佛教,拜的,求的,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祭祀,通通说是佛教,但是没有依佛陀所教奉行和實踐,因此,重講,新同修要有正確的知見,才能依法修行,心態和熊度,会影響了你的修証,和邁向道,要知
禅那,是心高度集中專注,平静的狀態,悉達多來到伽耶,在菩提树下,通过了呼吸証得了禅那,從禅那出定後,轉修觀,培育智慧,,并在當天的凌晨時分証得了佛果,这是西元前589年阳历5月的月圓日,從那時開始,悉達多太子成了佛陀,有時也可依其族性稱為,釋伽牟尼,意即釋伽族的聖賢,成佛後開始弘法利生,後來跟随佛陀的修習者,通過聞法,先後証悟了圣道果,并請求出家成為比丘,從此有了佛,法,僧三宝,佛教正式成立,詳細可以参考佛教的歷史,在此簡說,
2017年10月25日
一個修習者,如果誠心修行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覺知,不断地觀察心念,當念住無時無刻都在覺察着我們的一切姿勢,和思维与情緒的活動時,这就是正精進,也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依教奉行佛陀的教導,依法修行,不管我們是否在進行正式的禅修,只要專一的努力讓心專注于當下,就能持續制止煩惱的威脅,煩惱会無止息地制作过去与未來的念頭,扰乱心,把心拖离當下,拖离维持修行的念住覺知,因此,只有修習一点一滴的積累力量,才是自己每天的功課和功德,行持
因此,禅修者不應該讓心遊蕩于过去与未來的妄念習性,这類妄念无疑会受煩惱控制,進而障礙修行,修習者必須往內專注于覺知內心世界,而不是妄念和幻想外在的虚妄世間,这点非常重要,許多修習者,修不到滿意的成果,主要是因為他們对修行的基本原則不夠堅持,要有非常明確的修行目標,要有個清晰具体的專注点,用对方法,呼吸有在覺知上,不法貪,这样肯定会获得好的成果,選擇專一的对象,例,如果平時觀呼吸的,就集中專注力把呼吸練好,稳,定,準的在覺知上,有量自然有質,修行是漸進式的,心也是自然的,做作的心一定不進步,是有慾望的都錯,如實的安住在當下,是心
因此,禅修者不應該讓心遊蕩于过去与未來的妄念習性,这類妄念无疑会受煩惱控制,進而障礙修行,修習者必須往內專注于覺知內心世界,而不是妄念和幻想外在的虚妄世間,这点非常重要,許多修習者,修不到滿意的成果,主要是因為他們对修行的基本原則不夠堅持,要有非常明確的修行目標,要有個清晰具体的專注点,用对方法,呼吸有在覺知上,不法貪,这样肯定会获得好的成果,選擇專一的对象,例,如果平時觀呼吸的,就集中專注力把呼吸練好,稳,定,準的在覺知上,有量自然有質,修行是漸進式的,心也是自然的,做作的心一定不進步,是有慾望的都錯,如實的安住在當下,是心
一個初階修習者,禅修時,缺乏經驗和稳固的基础,由于未有找对方法守護心,修習時漂浮不定,散乱,心向外發展,壞習慣,没有耐性,貪安逸等,修一陣,然然迅速的退堕,掉回原來未修時的狀態,因此,初階者一定要有一個專一的方法稳住心,觀呼吸是佛陀所教,安全,自然和容易修習,如果連自己的呼吸都不能集中專注,修習者都要加倍的努力了,因為你会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心一直如此散乱啊,因為没有修,所以没有在覺知啊,原來自己人生從來是不知不覺,在隨業流轉,從这一刻開始,修行
2017年10月26日
三摩地,禅修的宁静和定,修習者不管修什麼法門,共四十种業處,為了使內心的情緒波動和心理障礙平静下來,而不断專注在一個特定的对象上,直到心没有其他雜念,完全渗入这個对象,形成一個单純合一的覺知境界,例觀呼吸,这境界即三摩地,集中專注在一個对象,平常往外攀的杂念和妄想会逐漸汇集于內在一点,一個静止,宁静,定的境界,即三摩地,但这不是意味著心努力集中于处在的一点,而是以念住依照方法精進,毅力,忍耐,心自然而然地汇集于,覺知的境界,这境界的效果使行者体驗到无法形参容的純净以及融和美妙的感覺,輕安,喜悦,從三摩地境界退出来,这寧靜和專注的定力可以用來作為修觀慧的基础,成功地觀察一切法的本質而產生智慧,因此,宣隆禅修法以觀呼吸单一為对象,修習,觀止平的發展正定,
內觀智慧,即毗婆舍那,智慧这個詞是指應用因果的原理,主動并尖銳地探索,觀察和分析物質与心理現象的生起和熄滅,即身与心,色法和名法,以便能如實觀身心五蕴的本質,无常,不稳,受痛苦所束縛,当中沒有可称為自我的存在,在佛教中,智慧不只是辨別,智慧是根據真理,尋查,探索分別和觀察身心五蕴的運作,以揭开被煩惱覆蓋的本性和知道的本質和自性,以迖到决定性的達破,在修習智慧開展的階段,刚開始是膚淺的,当修習而得到觀智的功能越來越往內深入,技巧和心也越精細,这時產生了直觀的能力,內心不滿的情緒根本煩惱,只有当禅修者觀的智慧,即內觀滲透迸入時,才能根除摧毀煩惱,一般上,定和觀一起的正定,相輔相成後出击,才能確保最有效清除煩惱,在熄滅苦的道上,决一不可,兩者皆不可或缺
念住,是覺知領域內能敏銳集中專注于任何生起的能力,智慧是直觀的能力,念專注于現象時,智慧則探索,觀察并分析現象的本質,当念和智慧兩种能力發展到高深的阶段,能高度警覺,迅速和敏銳,凭直覺分别思维時,便是大念住和大智慧,兩者合以為一,在定,行者有能力自動跟蹤和渗透一一切生起与灭去的真相,作為出世間道,最後階段,邁向道与果,成就阿罗漢,只有这兩個心理功能可以持續不断深入觀察更微細的煩惱,要迖到这修行的最後阶段,以証入终极目標涅槃,苦的熄滅,即解脱,修成大念住与大智慧是先決條件,
重点,你有没有在覺知上覺察到觸,而单一在鼻的所缘上知道,快,慢,强,弱,不是重点,因為只有覺知到,智慧才能夠增長
如果没有覺知到觸,你只是在修定
因此,如果有覺知,你的念住和智慧会增長,例在平時心是安住的,心出來是知的
每一個人都有这种能力,只是平時没有修習而巳,心要透过練習才会進步,為什麼世間人總是把時間浪費在雜務,世間名利的追逐上呢,因為没有訓練自己的心,没有在覺知,如果你有在覺知,心出來知的,需然这种体驗不是一時三刻能透達到,希望同修的努力,法是自然而至的,只有心跟自己生死相随,如果自己明白,正確的知見,自然能夠堅持修習,心邁向道是你的努力和選擇怎樣利用時間,祝願,早日見法
宣隆禅修法是直觀,如果你有努力过,会在很短的時間內有心的体驗和改變,这個當然要有自己过去生的波罗密和領悟力了,怎麼是波罗密啊,就是忍,布施,自律有戒,修習禅定,精進力和毅力,正思維,因此,學无前後,達者為先,如果妳只是知道有宣隆禅修法,二三十年前已經知道,但没有努力过,也不努力修習跟一個只知道兩三個月,但每天都很努力和如實的修習,結果一定不一样,因此,跟時間没有什麼関係,只跟自己的努力有關,証一分,得一分,你的努力利益一定跟耐性相匹配,行持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欲望和誘惑,迷乱了心,其實当生起妄念的这顆心也開始能夠放下的時候,你会發現,原來心有安住,知道心出来的煩惱,執取,很快消失和無常性,自己不再為取不尽的欲望,放不下的迷執而痛苦困擾,,煩惱自然就消失了,持續修習的利益,你有这种体驗嗎,如果有,証明妳心出來知了,正
2017年10月27日
智者說,幸福是一种感覺,就如同,佛,在你心中,幸福的感覺,随滿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態有関,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難,一個人总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最大的障礙,因此,卸下多余的慾望,甩掉那些剥夺了個人時間,空間,体力的負擔,人生的痛苦,很大部份來源于对未拥有的執著,貪得无厌,自己拥有的幸運和福氣,但從来感覺不到,為什麼啊,不懂修行,不知不覺,當下没有在覺察,培養正念,知
生命為什麼痛苦不断,因為不知無常為常,不要等待,因為自己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而且,人生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等待,如是,才是圓滿生命的開始,无常,是生命的真理,是既定的事實,但是对無常的認知不同,人生的方向就有所不同,无常是一把双刃劍,無明的人在无常中,懈怠放逸,意志消沉,生活没有目標,智慧的人于無常中化用無常,改善,轉变,做自己的主人翁,佛陀說,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無法廻避,所有的生起,都會灭去,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事,物,你会發現,无常原本時時刻刻都在自己身边,意外是無常,生病是無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不是無常,而當我們執著于一件事物時,会習慣性地誤以為这事物是常,以生為常,面对死亡就會手足无措,,當一听無常,会覺得事物会变壞,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对無常的誤解,其實無常是真相,當你見道,体証無常,苦,無我時,才会明',知
生命為什麼痛苦不断,因為不知無常為常,不要等待,因為自己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而且,人生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等待,如是,才是圓滿生命的開始,无常,是生命的真理,是既定的事實,但是对無常的認知不同,人生的方向就有所不同,无常是一把双刃劍,無明的人在无常中,懈怠放逸,意志消沉,生活没有目標,智慧的人于無常中化用無常,改善,轉变,做自己的主人翁,佛陀說,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無法廻避,所有的生起,都會灭去,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事,物,你会發現,无常原本時時刻刻都在自己身边,意外是無常,生病是無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不是無常,而當我們執著于一件事物時,会習慣性地誤以為这事物是常,以生為常,面对死亡就會手足无措,,當一听無常,会覺得事物会变壞,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对無常的誤解,其實無常是真相,當你見道,体証無常,苦,無我時,才会明',知
痛苦不过是無常的假象,千萬別信以為真,世間所有苦的生起,都是假名而已,而眾生無知,執假為真,計較,貪嗔痴,凡夫不是聖人,所以常走錯路,其實没有对錯,錯的只是選擇,如果在走錯的一條路上,有時順境也变了逆境,幸福也錯过了,因為想錯了巳为無常是永恆,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此理,患得患失,有時把順缘也变成了違緣,反之,知無常,一切/随缘,換個角度思考,把痛苦當作体驗,無常在当下的只是知,那麼,无論什麼逆境在前,都可能变為順缘,这就叫作把痛苦轉化為道用,也是修行的重点
我們只能經历,无法拥有,对世間人來說,接受,諸行無常,的看法比較困難,認為那是宗教高深莫测的概念,郤不知是世間最显而易見的真相,到人間,兩手空空而來,一切都是臨時的,所有拥有的一一切,都不是你的,不能带走,連身體也帶不走,佛說,万般帶不去,只有業随身,只有心跟你生死相随,因此,,随順因缘,不執著一切,经常地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修習的体証令你熟悉并逐漸接受無常,學会冷静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識到并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生病,死亡,这是生命的本質,是生命的軌跡,充滿变化起伏,當知,當证,行持每一刻,正
無我,一切現象中並沒有任何一法是,我,的真理,这意味着在物質与心理組合的個人,五蕴中,即色,受,想,行,意識中沒有单独或組合的實体,心,中也沒有一個自我,因此,人們經驗到永恒的自我,只不过是由無明和虚妄所投射出來的產物,刹那生灭而不穩定,并且為苦所束縛,
無我,一切現象中並沒有任何一法是,我,的真理,这意味着在物質与心理組合的個人,五蕴中,即色,受,想,行,意識中沒有单独或組合的實体,心,中也沒有一個自我,因此,人們經驗到永恒的自我,只不过是由無明和虚妄所投射出來的產物,刹那生灭而不穩定,并且為苦所束縛,
無常,不穩定,变化,生灭的性質,是一切層次的存在共有的現象,換句話說,一切生起灭去,变化不居,由於这個特性,使得世人无法滿足安住,而成為苦的原因
法,无上真理,真理的根本原則,心靈最高的素質,佛陀的教導,首先,法的本牲本質圓滿和諧地存在,与一切現象没有関,但存在于有情眾生的一切層面,法是萬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存在于一切,但法不受任何存在所限制,最後,法包含所有无上的素質,例如,離執,慈爱和智慧,令心和諧的圓滿修証,要再加以补充的是,法,还包括佛陀教導的基本原则,包含個人与自然法則相應的修行
業,個人有意的行為,語言与意志,將带來生,与未來的生命,業也含有行為上善,惡,及中性的价值内容,并使意識將來受到相應的果報,佛教相信未開悟的眾生不断出生,活著,死亡然後再出生,如此輪廻于不同的生命層次中,而出生的生命層次則由眾生自己所做作,无法避免的業力決定
輪廻,指一切眾生无始以來生死相續的流轉,这是眾生不断的生,病,老,死永无休止的生,死然後再生的过程,所以稱作輪廻,整個宇宙,從最粗的到最精細的,最高的无色界到最底的地獄,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輪廻當中,在輪廻中的眾生都受無常,不稳定和痛苦所支配,眾生会生於那個層次的生命,是取决于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証得涅槃則彻底超越世間的輪迴
2017年10月28日
作為凡夫,我們无法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事實,每個人除了拥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別无其他,我們常常对己经失去的过去和未來的將来耿耿於怀,因此忽略了此時此身所拥有的一切,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們的苦,毫無明顯的改觀,只有毫無意義的重复,已失去,总是美好,因為那里有随時可回味的記憶,而得不到,則蕴藏著神秘,那是慾望之源,对即將降臨的惊喜,期待,于是慾望的輪迴,沿著業力的軌迹來去往复,在过去和未來挣扎和迷惘,唯獨对此時此刻所拥有的視而不見,有在知嗎?
世間确有讓我們留恋不已的東西,比如財富,名利和爱情,这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給慾望和物慾迷惑而陷入自設的陷阱,得之欣喜,失之傷痛,心性隨之顛倒,无法安住於當下,也就感受不到,當下最宝貴的時間和鐀贈,從而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陷于生命的困擾和苦境之中,當你伸手向空中一抓,發現过去的抓不回來,未來的抓不到,可見巳逝过往和未來期待,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沉迷于过去和未來的堆砌的幻象之中,如同水中捉月,滑入妄想,虚假而不知,回歸當下,是对生命最為深刻的領悟,面对當下,正視和自省,安心于身心一事一物,一花一草,和修習,参悟修行,是最珍貴的賜予,珍惜時間,知
修行是用一种诚實,用心不騙自己,你到那,就是那,例如果拿著一本書看,如果看不明,何必辨懂呢,修習也是一样,如果不知道自己坐禅在做作,虚假,妳坐著為什麼啊,坐禅是訓練你'的心集中專注,培養定静,安稳和直觀,增長智慧,是真懂佛法,不作虚假,你有在如實知嗎,或是作假,做作虚妄,只有自己才知,無始以來都在騙自己和輪廻,還要持續下去嗎?,因此,你修什麼,自己知,在那到那,如實的,
如果覺得自己是修大乘,說別人是小乘,首先,自己覺得自己那里大啊,你已經有圓滿的修証嗎?是聖者或阿罗漢啊,如果未有修証,你只是一個凡夫,自己的心還未清净,煩惱未断,幫助別人的心也是有染,因此,如果你真懂佛陀所教,自己先修,有修証才能夠真正自利利他,否則,你只是泥菩薩,自身難保,自己真会游泳,才有能力下去救人,因此,一個修行者,最基本的原则,是修自己的身心五蕴,不要虚妄說假,自己有修証,才是真的功德
2017年10月30日
當你有一点一滴的積累了修習的定觀,從点滴開始,自己出來的情緒,有能力控制和看清,人生在世,沒有一种快樂是專為你設計,也沒有一种痛苦是為我們預留的,有多少种心情,就有多少种煩惱,懂得修習,就是善代自己,过去能忘則忘,眼前的能不計較,就别計较,未來的莫想太多,沉定心情去除浮躁,心静得自在,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節制,在大事上同样无法節制,情緒的好壞影响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自在快樂的因子能令你积極和自信,獲得巨大能量的泉源,心情底落,暴躁易怒会把你的生活推向深渊,像一觸即發的弓箭一般,難以收手,甚至变成災禍,重点,失控的情緒会失去理性,令你難以修習和持續,情緒与我們的無明煩惱存在密切的因果关係,只有修習內觀智慧,營做好的情緒,轉化壞情緒,生活才能安稳自在,做事得心應手,在这一刻,觀察自己的情緒,你為什麼還放不下,知,
禅是個生命,也是生活,你怎樣把生命開放出來,就是需要坐禅,禅是美好生活的呈現,是一种舒服的視野,你說那里不对,你找不出來,你說那里不好,你也找不出来,生命是非常可貴的,應該追求这无上的智慧,讓我們的生命可以自己掌控,而不是處處流失的土石流,在禅定
坐禅是平常心,心中无事,便能做出很多好事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禅,只是你沒有發現它而巳,每个人都在禅里面,只是你不知道,若无發現它就可惜了,你有在覺知嗎?
禅道是悟,是你自己的道,佛陀說,不要相信權威和迷信,道是自己行,自己的事,每天你有在禅道上,巳經有領悟,邁向上行道,珍惜自己的善缘,修習是善行,善業的培養,每天在行道上,就是禅,覺知,覺察,正念
有情緒的人,所產生的毒素令自己中毒,你每天都在品嘗自己所制做的毒藥,你的心情怎会好,情緒像在地狱的第一層,如果不修習和控制,你会一直向地狱的下一層,向下行,地狱是你自己制做,自己行下去,只有放下執取,你才能離開,留意你每天的心情和情緒里的柬西,覺知到它,改變和看清,才是道,如實地知道,明
別人的選擇不会影响你,只有自己的選擇才影响你自己,心是自己的,别人不知,你也不知別人的心識,但是只有修習的行者,他的心意多向善,別人会覺察得到的,只是行為和修養的內里智慧,是心靈的能量埸,会影响和感覺得到,例你会從凡夫和聖者之間,是感覺心靈有差距的,聖者是真慈悲,凡夫的慈悲是有染的
2017年10月31日
信念,是從法來的,在法裡產生信心,因為对法有信心,所以有實踐力,因為有實踐力,由實踐力得到解,所以变成信解,由了解而得到證,是这样的有次第的向上修習,信了就去實踐,信解行証,如果是在家的修習者,在生活上,修行跟生活是互相干擾和拉扯的,來來回回的,因此,修習和行持,白然与法相應,尤其跟生活互動最能夠學到東西,也是生活禅,當你有体驗,才知道苦從何來,一般人是不信的多,更不可能了解,怎樣讓別人信?別人怎樣啓動信?这要缘,有佛缘和善慧根,別人的啟動也一样,信解行証,有信心是因為法,每個人的生命都会遇到問題,需要方法來處理,如果他她們用佛法來理解和修習,用方法,会得到自在,平静,有定有慧,所以信会啟動,
禅是智慧,禅就是心,從禅找到心,從心找到智慧,禅的方法,是用减化而不是加法,一層一層剝開作用於心的層層負擔,也就是解剖自己的心,禅修就是跟自己徹底和平相處,定,静,住,去除外在複雜变化,歸于静止,把一切煩惱,束縛,壓力放開,回到當下,在知,回到心的覺知上,練習禅修,就是慢慢看清自己心的真實本性,現在的物慾世界,資訊,腦根整個都在處理很複雜而快速的訊息,疲勞,壓力,要從这個雜乱世間,能夠找到讓自己安定的方法,是很困難的,禅修可以抒解壓力,轉化內心的執著,也可以讓身心靈充氧,禅定才能把心安住,解脱,
但禅要學智慧禅,在生活裡面能夠放下,真正体驗,过很真實的生活,要过很真實的生活,必須很真實面对自己,要很真實面對自己,就必須要坐禅,禅修就是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當下,知道自己,從禅修裡面你会找到自己,才能夠享受靈性,因為自己的心,總是跟慾望走,停不下来,一直追逐,物質世界你永遠没有法滿足,只有靈性的精神世界,有寧靜,自在,安稳,念住,覺知,止息,才能夠解決物質文明的問題,寧靜是左右腦的統覺,如果自己没有修習,会随波逐流於生死輪廻,帶業往生了,知
心是非常複雜和散乱,所以要用禅修去看,了解跟心相處,慢慢才能夠真正學到佛法,佛陀也只有一個心,除了'心之外,什麼也沒有,因此從心下手,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如果你在修習的時候,心還在跟随慾望,散乱,到處跑,或者希望自己進步,你要留意了,觀禅是在减,不要,捨得放下啊,所有妄想里面,都只是慾望,連想自己進步也是慾望啊,是回到當下,只是知,不加也不减,隨生起,灭去而巳,明
每一個人的悟,都需要時間,悟力高,練習多,会快一点,悟力差或懶散安逸的就一点辫法也沒有了,只有隨業流轉,每一個人的業力和悟性都不同,因此,信很重要了,如果没有信,是不会坐禅的,因為不信因果,不信有輪廻,因此,信佛也要有机缘和自己过去生的波罗密了,勤力,精進,堅毅的人比較容易修,悟道只是時間上的問題,邁向道上行,一定是给自己時間和願意修習的人,福報很快用完啊,安逸懶散的也要努力啊,知
世間上很多方法,都只是世間法和交換的方法,真正的法,只有在心中尋求,没有人是你的老師,僧侶和老師也只是接引,指向正确的方向,你真正的老師是你自己,了悟,領受,從没有始以來,你的心一直在輪轉,只有自己才能夠令它停止下來,別人是无能為力的,因此,找方法要找对和用心,心不在地方上,或找一個安静的地方,是在你自己的內心找到寧靜,給心有氧氣,心才有靈氣,修行要獨處,不是有人相伴,因為心最容易散乱和執取,伴随的只有業力,有覺你才能夠了悟,培養你的覺性,是心的直觀和領悟,用心,才能夠集中專注,心是用在道上,每天,你有在覺知?
金刚經是傳下來的法,它不是秘密,是一個信鑑,作為見證,有形的和無形的,無形的是你必須去修去參,有形是照方法去做,去達到無形的成就,有形的是方法,而達至無形的是漸修,也叫禅,中國歷代的古聖賢,也留傳下來很多方法,都離不開心,直指人心,因此一方法自己選,到最後都一样,是心解脱
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人,都跟宗教没有怎麼関係,只跟心有關是捨心,心扩大,有証悟的,跟国家民俗也没有関因此,都可以叫菩薩,只跟心有関,而不是你拜的那尊,和自己受了菩薩戒就叫自己做菩薩,因此,真正的菩薩一定是心的力量,圹大的,有能力的,有自利利他的精神,如果自己未有修证,只能夠說,是一個修習者,希望在行道上修証佛法而達至了悟,真誠用心,先断自己的煩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