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全力以赴,心要有那鼓劲力,尽能力的范围内的一切努力后,接下来便是耐性等待,开花结果,但是如果你对自巳的禅修在意得不得了,或心意走错方向,没有在禅坐中,担心这个,逃避那个,没有在身心五蕴呈现的当下,觉知到它,只是在打妄想,迷离,不安不善意,困扰如果是这样,种错了因,最后一定离道,不如干脆把不必要的不安,通通丢掉,如此转念,行者的心将迈向平静,努力不等于一定有回报,有时我们会受凌驾在自巳力量之上的东西影响,因此,你有一分在观,就会得一分証一分,真正在乎的事情,请用心把它做到最好,真正在乎的是用心做到最好,如此,你的禅修体証,自然开花结果,反之,走错方向,苦果也是自巳受,行者要清楚的知道,你在禅坐里,只是知,不加入任何东西。
认清处境,一般无透过训练的人,是无法整顿自己的心,心不直,心散乱,都不能令我们舒畅,总想着遥远的未来,请认清现在这一刻,好好面对自已,确实掌握自巳当下的姿态,是很重要的事,不要眼高手底或过高过底,如实的审视自巳,还有,不论做怎样,都要顺应自已的器,器是你累积至今的经验,实力,要与自已相应相匹配,请不要勉强自巳,在不超出自身之器的范围下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老化,充其量只是身体方面日渐衰老,这不代表内心要跟着衰老,心绝对不会老化,真要说的话,只有你自巳可能让它老化,即使我们身体的器逐渐缩小,内心的器一样会持续扩大,认清自巳,当你在禅修当中,呈现的状况,全力以赴,有力量净化的心,就不会衰老,反之,冇力量的心,就会呈现衰老,冇正念,持续坚持培养你的器,令'它更有力量,宽广,迈入道向果,正。
心理活动就像条毒蛇一你不招惹它,它就不会咬你,同样的道理,当你在禅坐里,所有身心的呈现,只是知道它,而不是跟了你的情绪走,如幻想,幻觉,贪,嗔,做作或取虚作假,因此,行者为何坐禅?你不是想得到,而是学习放下。
在生存的空间里,没有东西可持续存在,只有生灭相续不巳,因此,当我们练习禅修,是为了培养正念和正知,行者应试着从早到晚随时保持正念,无论在做怎么,站着,做着,坐着或躺着,说话或做其他事,行者都应以正念去做,当你持续不断的练习,建立起正念时,你将发现正知也随之生起,正念正知能带来智慧,因此,正念正知与智慧会一起运作,你将会日晚像个清醒的人,念头会减少很多,佛陀留下的这些教导,不只是让我们聆听,或以世智辩聪去吸收而巳,它们是可以透过修行,在我们的心中生起,并被觉知的教法,无论我们去那里或做怎么,都应拥有这些教法,而拥有实相的认知能力,无论我们做怎么或说怎么,都应以智慧去做去说,当在想与观时,也以智慧去做,而不是用小聪明,以正念与正知去观察心,并增长这智慧,具备这些条件之后,放下的态度会生起,你会觉知一切的现象不断的生与灭,行者会知道,那生灭只是心的活动,某件事生起,接着灭去,紧跟着又是令一次生灭,这就是法,用它的语言来说,这生灭也是生与死,每件事都是如此,法尔如是,当痛苦生起时,接着会灭去,当它灭去之后,痛苦又会再次生起,只有痛苦在生灭,当你看到这点时,就会不断觉知生灭,当觉知持续不断时,行者就会了解,法尔如是的道理,每件事都只是生与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持续存在,包括你的痛受或病苦,只有生灭相续不巳,如此而巳,因此,在禅坐里,只是知,冇任何东西会留下给你的,如果你执着你的经验或境界,你便是笨旦,佛陀只教导我们,不执着,放下和舍。
有时我们会身处大自然里,例,山水树木花草,蓝天白云,动物昆虫,当你看见大自然呈现在世上的每件事物,它随时都准备教导我们,或会在大自然或一杯茶里面看见,即使只是少许的直观智慧,我们也可能看清世间法,我们将了解,世上的每件事物或感觉,都是你的老师,大自然可能向我们揭露实相,我们也从自然中就能学到足以觉悟的法,因为每件事都遵循真实之道,而无法背离实相,从无常,苦,无我的角度看万物,皆是平等的,这是种引领向内的教导,禅修引导的法的因,是培养觉醒和观照,在生活上保持少欲,少事,知足,并乐于独处,行者要获得内心平静,取决于伴随而来的安定与自制力,它们接着会带来更进一步对实相的洞见,行者将能了解每件事物无常,苦与无我的角度来看,都是平等与一体的,例树木,动物,人类首先出生,然后长大成熟,不断变化,直到死亡枯萎为止,所有大自然一切必经的过程,从生到死的诸多变化过程,呈现了佛法之道,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自然情况下,终究都会坏灭,若行者觉知与了解,以智慧与正念加以学习,就能如实的见法,行者将见到人们一直在出生,变化与死亡,每个人都在生死轮回,这宇宙之内的所有人都是一体的,清楚明白地看见一个人,就等于看见世上所有人事物都呈现生起灭去,同样地,每件事物都是法,不只是肉眼所看见的事物,还包括内心所看见的事物,一个想法生起,然后改变与消逝,那是名法,单纯一个法尘生灭,这就是心的真实本质,总之,这是佛法的圣谛,若行者不如此地看见与观察,就无法真的看见,若确实看见,行者就具有智慧,如是看见,佛法'僧都在我们的心里,就在当下,你有在知吗?
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平平淡淡。值得庆祝的好日子少之又少,因此,人们会觉得平淡的日子中乏味,巴不得好日子早些到来,这种想法非常不正确,真正的幸福,正藏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活着的真实感者由此而来,我们活在幸福里面,但感觉不到,真理其实就在自巳的左右,要深刻体验活着的感受,珍惜当下幸福,当下的每一刻就是真理,真理即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你自巳,并非什么困难的概念,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做好自巳的每一件事,日常生活的样貌,本身即是学佛的所在,法就从生活当中去体验,不是你得不到幸福或想去找到,而是幸福从来就在当下,只是你未曾看见,珍惜每一个当下,"新的一年,祝福所有同道同修,幸福自在,能够活在当下,真实就在生活中。
让心灵平静的最好方法,在于呼吸,当内心涌起愤怒,或是感到焦虑不安时,人们一定会用胸口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不但无法稳定心情,还会使人丧失理智与判断的能力,要是长时间持续下去,最终将形成巨大的压力,观呼吸是最佳的良药,能净化心灵,让'心情大大平复,提高专注力,只要每天冇间断的练习,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内心保持平稳宁静,可以使行者从不必要的压力得到解脱,身体跟着改善,这也是为怎么初学者,都是用胸部呼吸的原因了,日子有功,持续的练习,渐渐会用到丹田呼吸和聚到能量,而能够改变行者的体质和心灵质素,每一天的修习,才能使内心平静,不过在禅的世界里,领会真理之人更是懂得身处日常生活中,也常保持心之平静,随时随地心都能安住,动中静。
当我们观呼吸的时侯,不是去找一个地方专注,而应当用心,用我们的意门,用我们的意识来感知,觉知我们的呼吸,因此,当你在呼吸的时候,是心意集中在鼻的触感上知道每一下,而不是刻意去找一个触,当你有用心意觉知的时候,是冇跟念头跑的,如果你的心有在觉知,念头是出不来的,你就有一下在观,反之,你只是在修定,因为有觉知是先观而后自然定是跟随的,当你的心意觉知到每一下呼吸时,观和止是一齐的,因此,宣隆禅修法,练习观呼吸做得正确否,在心意的觉知上是重点,因此,初阶者,要多练习,有量有质的发展到止观平衡的正定,力度强弱是自已的体力和休质,这个不是重点,自巳要很清楚知道自巳的呼吸有在觉知,才是重点,知。
佛经中有句名言,过失没有功德,但能忏悔清凈是它的功德,每一个人都会犯错,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掩饰,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通常善良的人但冇智慧,最容易好心做了坏事,因为喜欢多管闲事,做了多余的事而产生了不好的后果,伤害了别人,而自巳也烦恼上了身,另一种是故意去做的坏事,则称为罪恶,有些人不是存'心做错事,只因考虑不周,为人处世欠妥,冇思考,以致所做的事情不圆满,这种情况叫错,而不叫恶,相反,假如有了过错郄故意掩饰,文过鉓非,这只会让自巳又增加一条罪恶,学佛要知因果,坐禅是净化心灵,培养正念正定而产生智慧,因此,戒律很重要,以戒为先,当你的心念起了嗔心,就会很容易冲动犯错,因此一个坐禅的修习者,要清楚知道自巳,身心呈现的,平时也要觉察到心,如果心冇定力而是冲出去的,就要让心停留几秒,缓一缓,想一想,可能就会停止犯错误了,禅修的培养到的心灵力量,在行为上会改正和少犯错,渐渐你就会有戒,能持了,知。
有时,当我们打坐的时候,习气也踉着进了禅修里面,它们就会变成妄念障碍,干扰行者的修行,所以必须在平日生活上简单,减轻或减少,五麈本无善恶,所谓,诃五欲,五欲是我们的五根所缘的五麈,为什么叫欲呢?五尘本是中性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法麈,它们原本冇善恶好坏,是由于人的五欲,引发了内在的贪欲,才形成了善恶好坏之分别,例自巳看到一个东西,如果我很正常地面对它,没有引发对它的欲望,那么它就是五尘里的一粒尘罢了,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在触到境时,还没有苦乐的受,一旦加入个人的感性或情绪作用,触就会产生受,受而后有爱,取,有,轮回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在根触境时,要尽量让这个过程停留在触,但这很不容易,因为身根与境,识和合的时候,往往就会有痛或不舒服的触出现,这就让行者起了染着的心,染着于舒服,抗拒不舒服,当抗拒的心现起,会想把不舒服的觉受压制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打坐时会有这麽多的问题,心里会起这麽多的妄念的原因,症结在于抗拒,抗拒的背后,是染着的心,当行者抗拒不舒服的感受,实际上自已的心里已设定好了一种受,是行者自巳所喜欢的,相对于它的,就是不喜欢的受,此时,意识已产生了分别的作用,舒服的就追逐,不舒服的,身体就逃避在动了,这就是染着,也就是欲,触到这个境,起了贪嗔的反应,这就是爰取,爱取会造成追逐和排斥,于是产生了有,轮回的循环就此产生,因此,不在禅坐中,下车了,行者要知道,你在禅坐里,有觉知觉察正念吗?或者是在修染着啊,放了脚又放回,你在骗你自已,在打妄想跑神了,跟了染着贪嗔跑了,如果是这样,离道远已,因此,在禅坐里,自巳是最清楚了解你自巳,打坐不是形式上的要全心全意把你的身心五蕴献出的,随缘的,只是知。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日益激烈,人们很容易随波逐流,而做了很多无谓和错的选择,因此,你的每一天做了怎么?就要取决于自巳有否在行道上了,冷静面对瞬息万变的世间,有句禅语叫水急不流月,意思是河面上映照一轮明月,水流再怎麽快速,月亮也不会流动,月亮的影像一直都停留在那里,生活和坐禅也一样,也不要受外在的环境和五蕴所影响,清晰的了知,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做人的态度,直接影响你的禅修,心放在那里呢,自巳要知,心不动,你的坐禅功夫就用上了,只是知。
如果你紧抓着问题不放,你又如何能接受答案?当你整个心都装满了自已的想法和问题时,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再也无法装下任何一滴水,不是吗?如果你不先把自已的心空出来,就算给你再多的意见或解答,也是没有用的,把问题交出来,那么你将发现自已已身在答案之中,如果门是开的,微风就会自己进来,你不用费心,如果窗是开的,光亮就会自巳进来,你不必费力,同样地,如果你的心是开的,答案就会自已进来,你无须费神,放下问题,缷下心结,那么,你很快就会找到答案,修禅也一样,开悟也要把心打开,才能洞见实相,放下才是真本领,执着只会令自巳受苦,苦的因从何而来啊,执着是我啊,如果不执着,就已经解脱,道理如此简单,为何死执不放啊,要思考了,在禅修里自巳会找到答案,放下。
沉默是保持心灵平稳的秘诀,很多时间,家庭之间,工作的同事,或生活上与他人相处,很多时候,人际関系是很脆弱的,一些不必要的言词,会使原本交情良好'的人发生争执,例说出没有意义的冷嘲热讽,或者完全否定对方的想法,因而激怒对方而做成不理性的争论,与其和他人发生争执,不如一开始就坚持,没必要开口时,就不多说,和别人吵架会扰乱自己的心灵,心受到愤怒的影响,可能因此说了不该说的话,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悔,伤了自巳也伤了他人,自讨苦吃,假如别人主动挑衅,而争论又没有任何益处的情况下,也不要反驳对方,沉默是一种智慧,也是口业,如果守好了,修禅又会是令一种境界,你的禅修在进步,忍辱的波罗密在增长,沉默也是禅,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把你的愤怒和不满消灭了,正。
在佛陀还是乔达摩的时代,一般认真高度专注的三摩地定是禅修者通往解脱的直达大道,佛陀和苦行者一起修行这样的方法,但最后放弃了,重新发现了另一种内观禅修方式,深入检视意识本身的运作,只具备三摩地禅那,并不能通往心的解脱,虽然强大的定力是助力,但是佛陀的修行之道已转向另一种内在焦点,内观,智慧之道,在内观智慧禅的道上,对于心中生起'任何现象都保持开放的觉知,而不像修定那样,固定在一个所缘上,而排除了其他的所缘,维持这种正念的能力,即专注警觉而不作出反应,只是知,跟心一境性的力量是不一样,保持正念的时候,禅修者仅仅观照,觉察,郄不对心中生起的现象,诸如念头-或声音之类的感官印记,作出反应,然后就放下了,只是知,如果行者对刚才生起的现象想象太多,作假,虚妄,喜欢或不喜欢,而触发任何反应,那样的话,行者就失去了正念,而冇在觉知,除非行者的反应或念头又一次成为正念的目标,重新回到当下,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间断的刹那里,对确实发生在行者自已的体验中的现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觉知,即内观智慧的修行,引领观智的培养和增长,正念能转到观禅,是因为行者的觉知和念头的関系改变了,通过念头会驱动禅修者,行者的厌恶或自我厌恶会产生一连串的感受和行动,幻想虚妄又产生另一种感觉,但若有强大的正念,便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感觉,厌恶和妄念其实没有两样,就像其他的念头一样,都是心的过眼云湮,一闪即逝,我们不必整天被念头追着跑,它们其实是电影里的短片,片段,预告片,或是被剪片段,行者一旦不再臣服于念头的诱惑,瞥见了心其实就是一套过程,便进入了智慧之道,当你如实体验内心的生起灭去,每一次每一下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识的特性,任何生起的,只是知,不作任何反应,正。
繁体原文:
凡事都要全力以赴,心要有那鼓勁力,盡能力的範圍內的一切努力後,接下來便是耐性等待,開花結果,但是如果你对自巳的禅修在意得不得了,或心意走錯方向,冇在禅坐中,担心这個,逃避那個,冇在身心五蕴呈現的當下,覺知到它,只是在打妄想,迷離,不安不善意,困擾如果是这样,种錯了因,最後一定離道,不如乾脆把不必要的不安,通通丟掉,如此轉念,行者的心將邁向平静,努力不等於一定有回報,有時我們会受凌駕在自巳力量之上的東西影响,因此,你有一分在觀,就会得一分証一分,真正在乎的事情,請用心把它做到最好,真正在乎的是用心做到最好,如此,你的禅修体証,自然開花结果,反之,走錯方向,苦果也是自巳受,行者要清楚的知道,你在禅坐里,只是知,不加入任何東西,
認清處境,一般無透过訓練的人,是無法整頓自己的心,心不直,心散乱,都不能令我們舒暢,總想著遥遠的未来,請認清現在这一刻,好好面对自已,確實掌握自巳當下的姿態,是很重要的事,不要眼高手底或过高过底,如實的審視自巳,還有,不論做怎样,都要順應自已的器,器是你累積至今的經驗,實力,要与自已相應相匹配,請不要勉強自巳,在不超出自身之器的範圍下生活,随著年齡增長,老化,充其量只是身体方面日漸衰老,这不代表內心要跟著衰老,心绝对不会老化,真要說的話,只有你自巳可能讓它老化,即使我們身体的器逐漸缩小,內心的器一样会持續扩大,認清自巳,當你在禅修當中,呈現的狀況,全力以赴,有力量净化的心,就不会衰老,反之,冇力量的心,就会呈現衰老,冇正念,持續堅持培養你的器,令'它更有力量,寬广,邁入道向果,正。
心理活動就像條毒蛇一你不招惹它,牠就不会咬你,同样的道理,當你在禅坐里,所有身心的呈現,只是知道它,而不是跟了你的情緒走,如幻想,幻覺,貪,嗔,做作或取虚作假,因此,行者為何坐禅?你不是想得到,而是學習放下
在生存的空間里,沒有東西可持續存在,只有生灭相續不巳,因此,當我們練習禅修,是為了培養正念和正知,行者應試著從早到晚隨時保持正念,無論在做怎麼,站著,做著,坐著或躺著,說話或做其他事,行者都應以正念去做,當你持續不断的練習,建立起正念時,你將發現正知也隨之生起,正念正知能带來智慧,因此,正念正知与智慧会一起運作,你將会日晚像個清醒的人,念頭会減少很多,佛陀留下的这些教導,不只是讓我們聆聽,或以世智辯聰去吸收而巳,它們是可以透过修行,在我們的心中生起,並被覺知的教法,無論我們去那里或做怎麼,都應擁有这些教法,而擁有實相的認知能力,無論我們做怎麼或說怎麼,都應以智慧去做去說,當在想与觀時,也以智慧去做,而不是用小聰明,以正念与正知去觀察心,並增長这智慧,具備这些條件之後,放下的態度会生起,你会覺知一切的現象不断的生与灭,行者会知道,那生灭只是心的活動,某件事生起,接著灭去,緊跟著又是令一次生灭,这就是法,用它的語言來說,这生灭也是生与死,每件事都是如此,法爾如是,當痛苦生起時,接著会灭去,當"它灭去之後,痛苦又会再次生起,只有痛苦在生灭,當你看到这点時,就会不断覺知生灭,當覺知持續不断時,行者就会了解,法爾如是的道理,每件事都只是生与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持續存在,包括你的痛受或病苦,只有生灭相續不巳,如此而巳,因此,在禅坐里,只是知,冇任何東西会留下给你的,如果你執著你的經驗或境界,你便是笨旦,佛陀只教導我們,不執著,放下和捨
有時我們会身處大自然里,例,山水樹木花草,藍天白雲,動物昆虫,當你看見大自然呈現在世上的每件事物,它隨時都準備教導我們,或会在大自然或一杯茶里面看見,即使只是少許的直觀智慧,我們也可能看清世間法,我們將了解,世上的每件事物或感覺,都是你的老師,大自然可能向我們揭露實相,我們也從自然中就能學到足以覺悟的法,因為每件事都遵循真實之道,而無法背離實相,從無常,苦,無我的角度看萬物,皆是平等的,这是种引領向內的教導,禅修引導的法的因,是培養覺醒和觀照,在生活上保持少欲,少事,知足,並樂於獨處,行者要獲得內心平静,取决于伴隨而來的安定与自制力,它們接著会帶來更進一步对實相的洞見,行者將能了解每件事物無常,苦与無我的角度來看,都是平等与一体的,例树木,動物,人類首先出生,然後長大成熟,不断变化,直到死亡枯萎為止,所有大自然一切必经的过程,從生到死的諸多变化过程,呈現了佛法之道,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在自然情況下,终究都会壞灭,若行者覺知与了解,以智慧与正念加以學習,就能如實的見法,行者將見到人們一直在出生,变化与死亡,每個人都在生死輪迴,这宇宙之內的所有人都是一体的,清楚明白地看見一個人,就等於看見世上所有人事物都呈現生起灭去,同样地,每件事物都是法,不只是肉眼所看見的事物,還包括內心所看見的事物,一個想法生起,然後改變与消逝,那是名法,單纯一個法塵生灭,这就是心的真實本質,總之,这是佛法的聖諦,若行者不如此地看見与觀察,就無法真的看見,若確實看見,行者就具有智慧,如是看見,佛法'僧都在我們的心裡,就在當下,你有在知嗎?
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平平淡淡。值得慶祝的好日子少之又少,因此,人們会覺得平淡的日子中乏味,巴不得好日子早些到來,这種想法非常不正確,真正的幸福,正藏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活著的真實感者由此而來,我們活在幸福里面,但感覺不到,真理其實就在自巳的左右,要深刻体驗活著的感受,珍惜當下幸福,當下的每一刻就是真理,真理即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你自巳,並非什麼困難的概念,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做好自巳的每一件事,日常生活的样貌,本身即是學佛的所在,法就從生活當中去体驗,不是你得不到幸福或想去找到,而是幸福從來就在當下,只是你未曾看見,珍惜每一個當下,"新的一年,祝福所有同道同修,幸福自在,能夠活在當下,真實就在生活中,
讓心靈平静的最好方法,在於呼吸,當內心湧起憤怒,或是感到焦慮不安時,人們一定会用胸口呼吸,这種呼吸方式不但無法稳定心情,還会使人喪失理智与判斷的能力,要是長時間持續下去,最终將形成巨大的壓力,觀呼吸是最佳的良藥,能净化心靈,讓'心情大大平復,提高專注力,只要每天冇間断的練習,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內心保持平稳寧靜,可以使行者從不必要的壓力得到解脱,身体跟著改善,这也是為怎麼初學者,都是用胸部呼吸的原因了,日子有功,持續的練習,漸漸会用到丹田呼吸和聚到能量,而能夠改變行者的体質和心靈質素,每一天的修習,才能使內心平静,不过在禅的世界里,領会真理之人更是懂得身處日常生活中,也常保持心之平静,随時随地'心都能安住,動中静
當我們觀呼吸的時侯,不是去找一個地方專注,而應當用心,用我們的意門,用我們的意識來感知,覺知我們的呼吸,因此,當你在呼吸的時候,是心意集中在鼻的觸感上知道每一下,而不是刻意去找一個觸,當你有用心意覺知的時候,是冇跟念頭跑的,如果你的心有在覺知,念頭是出不來的,你就有一下在觀,反之,你只是在修定,因為有覺知是先觀而後自然定是跟随的,當你的心意覺知到每一下呼吸時,觀和止是一齊的,因此,宣隆禅修法,練習觀呼吸做得正確否,在心意的覺知上是重点,因此,初階者,要多練習,有量有質的發展到止觀平衡的正定,力度强弱是自已的体力和休質,这個不是重点,自巳要很清楚知道自巳的呼吸有在覺知,才是重点,知
佛經中有句名言,过失没有功德,但能懺悔清凈是它的功德,每一個人都会犯錯,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無心犯下的过失,稱為錯誤,通常善良的人但冇智慧,最容易好心做了壞事,因為喜歡多管閒事,做了多餘的事而產生了不好的後果,傷害了別人,而自巳也煩惱上了身,另一种是故意去做的壞事,則稱為罪恶,有些人不是存'心做錯事,只因考慮不周,為人處世欠妥,冇思考,以致所做的事情不圆滿,这种情况叫錯,而不叫恶,相反,假如有了过錯郤故意掩飾,文过鉓非,这只会讓自巳又增加一條罪惡,學佛要知因果,坐禅是净化心靈,培養正念正定而產生智慧,因此,戒律很重要,以戒為先,當你的心念起了嗔心,就会很容易衝動犯錯,因此一個坐禅的修習者,要清楚知道自巳,身心呈現的,平時也要覺察到心,如果心冇定力而是衝出去的,就要讓心停留幾秒,缓一缓,想一想,可能就会停止犯錯誤了,禅修的培養到的心靈力量,在行為上会改正和少犯錯,漸漸你就会有戒,能持了,知
有時,當我們打坐的時候,習氣也踉著進了禅修里面,它們就会变成妄念障礙,干擾行者的修行,所以必須在平日生活上簡單,减輕或减少,五麈本無善惡,所謂,訶五欲,五欲是我們的五根所缘的五麈,為什麼叫欲呢?五塵本是中性的,色,声,香,味,觸以及法麈,它們原本冇善惡好壞,是由於人的五欲,引發了內在的貪欲,才形成了善恶好壞之分別,例自巳看到一個東西,如果我很正常地面对它,沒有引發对它的欲望,那麼它就是五塵里的一粒塵罷了,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在觸到境時,還沒有苦樂的受,一旦加入個人的感性或情緒作用,觸就会產生受,受而後有愛,取,有,輪迴就是这样產生的,因此,在根觸境時,要盡量讓这個过程停留在觸,但这很不容易,因為身根與境,識和合的時候,往往就会有痛或不舒服的觸出現,这就讓行者起了染著的心,染著於舒服,抗拒不舒服,當抗拒的心現起,会想把不舒服的覺受壓制下来,这就是為什麼打坐時会有这麽多的問題,心里会起这麽多的妄念的原因,癥結在於抗拒,抗拒的背後,是染著的心,當行者抗拒不舒服的感受,實際上自已的心里已設定好了一种受,是行者自巳所喜歡的,相对於它的,就是不喜歡的受,此時,意識已產生了分別的作用,舒服的就追逐,不舒服的,身體就逃避在動了,这就是染著,也就是欲,觸到这個境,起了貪嗔的反應,这就是爰取,爱取会造成追逐和排斥,於是產生了有,輪迴的循環就此產生,因此,不在禅坐中,下車了,行者要知道,你在禅坐里,有覺知覺察正念嗎?或者是在修染著啊,放了脚又放回,你在騙你自已,在打妄想跑神了,跟了染著貪嗔跑了,如果是这样,離道遠已,因此,在禅坐里,自巳是最清楚了解你自巳,打坐不是形式上的要全心全意把你的身心五蕴獻出的,隨缘的,只是知
在这瞬息萬变的時代生活,環境的变化也日益激烈,人們很容易随波逐流,而做了很多無謂和錯的選擇,因此,你的每一天做了怎麼?就要取决於自巳有否在行道上了,冷静面对瞬息萬变的世間,有句禅語叫水急不流月,意思是河面上映照一輪明月,水流再怎麽快速,月亮也不会流動,月亮的影像一直都停留在那里,生活和坐禅也一样,也不要受外在的環境和五蕴所影響,清晰的了知,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做人的態度,直接影响你的禅修,心放在那里呢,自巳要知,心不動,你的坐禅功夫就用上了,只是知
如果你緊抓著問題不放,你又如何能接受答案?當你整個心都裝滿了自已的想法和問題時,就像一杯裝滿水的杯子,再也無法裝下任何一滴水,不是嗎?如果你不先把自已的心空出來,就算給你再多的意見或解答,也是沒有用的,把問題交出來,那麼你將發現自已已身在答案之中,如果門是開的,微風就会自己進來,你不用費心,如果窗是開的,光亮就会自巳進來,你不必費力,同样地,如果你的心是開的,答案就会自已進來,你無須費神,放下問題,缷下心結,那麼,你很快就会找到答案,修禅也一样,開悟也要把心打開,才能洞見實相,放下才是真本領,執著只会令自巳受苦,苦的因從何而來啊,執著是我啊,如果不執著,就已經解脱,道理如此簡單,為何死執不放啊,要思考了,在禅修里自巳会找到答案,放下
沉默是保持'心靈平穩的秘訣,很多時間,家庭之間,工作的同事,或生活上与他人相處,很多時候,人際関係是很脆弱的,一些不必要的言詞,会使原本交情良好'的人發生爭執,例說出沒有意義的冷嘲熱諷,或者完全否定对方的想法,因而激怒对方而做成不理性的爭論,与其和他人發生爭執,不如一開始就堅持,沒必要開口時,就不多說,和別人吵架会擾亂自己的心靈,心受到憤怒的影響,可能因此說了不該說的話,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悔,傷了自巳也傷了他人,自討苦吃,假如別人主動挑釁,而爭論又沒有任何益處的情況下,也不要反駁对方,沉默是一種智慧,也是口業,如果守好了,修禅又会是令一种境界,你的禅修在進步,忍辱的波罗密在增長,沉默也是禅,是一种智慧的表現,把你的憤怒和不滿消灭了,正
在佛陀還是喬達摩的時代,一般認真高度專注的三摩地定是禅修者通往解脫的直達大道,佛陀和苦行者一起修行这样的方法,但最後放棄了,重新發現了另一種內觀禅修方式,深入檢視意識本身的運作,只具備三摩地禅那,並不能通往心的解脱,雖然强大的定力是助力,但是佛陀的修行之道已轉向另一種內在焦點,內觀,智慧之道,在內觀智慧禅的道上,对於心中生起'任何現象都保持開放的覺知,而不像修定那样,固定在一個所緣上,而排除了其他的所缘,维持这种正念的能力,即專注警覺而不作出反應,只是知,跟心一境性的力量是不一样,保持正念的時候,禅修者僅僅觀照,覺察,郤不对心中生起的現象,诸如念頭-或声音之類的感官印記,作出反應,然後就放下了,只是知,如果行者对刚才生起的現象想像太多,作假,虚妄,喜歡或不喜歡,而觸發任何反應,那样的話,行者就失去了正念,而冇在覺知,除非行者的反應或念頭又一次成為正念的目標,重新回到當下,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間断的刹那里,对確實發生在行者自已的体驗中的現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覺知,即內觀智慧的修行,引領觀智的培養和增長,正念能轉到觀禅,是因為行者的覺知和念頭的関係改變了,通过念頭会驅動禅修者,行者的厭恶或自我厭惡会產生一連串的感受和行動,幻想虚妄又產生另一种感覺,但若有强大的正念,便会体驗到一種深刻的感覺,厭惡和妄念其實沒有兩样,就像其他的念頭一样,都是心的过眼雲湮,一閃即逝,我們不必整天被念頭追著跑,它們其實是电影里的短片,片段,預告片,或是被剪片段,行者一旦不再臣服於念頭的誘惑,瞥見了心其實就是一套过程,便進入了智慧之道,當你如實体驗內心的生起灭去,每一次每一下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識的特性,任何生起的,只是知,不作任何反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