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编辑:羿淇 | 校对:叶子 | 二校:颧 | 朗读:思无遐/颧 | 发布:觀)
无明不是指无知,无明是指不了解四圣谛。
无明是生死轮回的开始,四圣谛是佛法最核心的部分,假如我们忽略它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佛法的本质。
我们或许喜欢学习一些比较容易接受的、不那么困难的教法;也许我们只是喜欢听一些自已喜欢听的佛法;或是希望在漫长的禅坐中能有不寻常的经验,这些有时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也或者我们不喜欢困难的禅坐而只喜欢做布施或利他,当然布施和利他都是佛陀曾教导的方法,但是当我们忽略了最基本的教法时,那就如仅仅绕着佛塔外围巡逻而已。如上种种,这些常见的习性冲淡了教法的力量,在佛法的外围徘徊只会让我们感到不确定:我们会开始怀疑,是否应继续刻苦禅坐和修行,还是去过比较舒适的生活?
生命的本质和实体是有漏的苦。生命本不圆满,这种不圆满,体现在身体和心灵上不断的苦楚。出生就是苦,也是所有苦的新开始。
佛陀留下来的法,本是原汁原味,但人们把佛法稀释了。应该怎样回到佛法的本质呢?佛陀说就是不再轮回,这一句已经足够。
禅修的练习是让我们体验四圣谛,体验苦的生起和寂灭的过程。仅仅是密集的禅坐,希望能有些神秘体验和学习一些佛法,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禅修,要净化自已的心,获得正确的知见:除了获得解脱之外,没有其他了。借由“知苦”,生起解脱的信念,当然没有人是希望这样受苦的,不过有了许多苦的体验,却能使我们有那样的动机——解脱。
不论我们在这条道上怎么做,让我们真正的走,稳定的走,坚毅的走下去。
唯一会令我们偏离菩提道的是感官的接触,佛陀常常苦口婆心地劝戒感官欲望的危险。解脱之道只存在我们心中,佛法是不会活在书本或别人的话语里,它只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要亲身体验。
只有少数的人能够坚持修行,只有专心致志,成功才有可能。我们所有的体验,不适与舒适的,不好也不坏的,都会成为佛法的一部分,而且行者也应视为一种训练。行者不可能有八正道的同时又有感官欲望,而八正道需要自我规范和自我守护,所以时时有苦或乐的感觉。
相信没有什么比解脱更重要,因此,行者清醒的时候应该知道自已的心放在哪里了,放开执着,就是知道苦的起因,不要总想我得到了哪个观智,而是应该把精力集中于因。
观呼吸时只需要保持“知道”。不要比较判断等等思维,如果有比较的话,思考就混进来了。观感受时观照不要距离太远,如果距离太远,心就很容易跑出去,努力尽可能念住于感受持续观照,直至结束。
無明並不是指無知,無明只是指不了解四聖諦
無明是生死輪迥的開始,四聖諦是佛法最核心的部分,假如我們忽略它的話,我們就錯失了佛法的本質。
我們或許學習了一些比较能接受的,不那麽困難的教法。也許我們只是喜欢聽一些自已喜欢聽的。或是希望在漫長的禅坐中能有不尋常的经驗,或是喜欢做布施或利他,当然这些都是佛陀所曾教導的,但是当我們忽略了最基本的教法時,那就像只是繞著佛塔外圍巡逻而已。这種平常的習性冲淡了教法的力量。在佛法的外圍徘徊只会讓我們感到不确定。我們会開始懷疑是否應繼績禅坐和修行,还是去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呢?
生命的本質和實体是有瘺的苦,生命本不圓滿的,相对的,是身体和心靈上不断的苦楚,出生就是苦,也是所有苦的新開始。
佛陀留下来的法,本是原質原味,但人們把佛法稀釋了。怎么是我們的選擇呢?佛陀说就是不再輪迥。
禅修的练習是讓我們体驗四聖諦,苦的生起和苦灭的过程,光是密集的禅坐,希望能有些神秘体驗和學習一些佛法,这是不够的,自已的心的净化,正确的知見,除了獲得解脱之外,没有其他了。这也是生起信念,那就是知苦,当然没有人是这样希望受苦的,不过有了許多苦的体驗,卻能使我們有那样的動机,解脱。
不論我們在这條道上作怎么,讓我們真正的走,稳定的走,堅毅的走下去。
唯一会令我們偏离菩提道的,是感官的接觸。佛陀常常苦口婆心地勸戒感官欲望的危险。解脱之道只存在我們心中。佛法是不会活在書本里或别人的話語,它只活在我們心中,我們一定要親身体驗。而只有少數的人能够堅持下去。只有專心致志,成功才有可能,之後我們所有的体驗,不適与舒適的,不好也不壞的,都成為佛法的一部分,而且行者也應視為一種训练。行者不可能同時有八正道,又有感官欲望。而八正道需要自我規範和自我守護,所以有時有苦有樂的感觉,相信没有什麽比解脱更重要,因此,行者最清醒的時候應該知道自已的心,放在那?放開執著,就是知道苦的起因,不要总想我得到了那个觀智,而是應該把精力集中於因,只需要知道。如果有比较的話,思考就来了。觀照不要距离太遠,如果距离太遠,心就很容易跑出去,努力盡可能稔著感受觀照,直至结束。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