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9.1)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知道轮回是苦,处在欲界的我们,是从世间的苦和集,体会到修行的重要。我们需要修行,因为我们知道轮回是苦。苦不是像腿痛一般,它是一种内在的不安,这个不安就是无明,对事的无知或不清楚,自然会产生恐惧的心。
每个人身都处在轮回的过程中,但郤无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即使每天惯性认为,每天都差不多,似乎没有怎么改变,这是一种常见,无知的状态里。以为每天追逐欲望,以此为目标,而我们知道,这样的追逐,往往会制作更多的问题。从此心里就有罣碍了,心的罣碍因为无知,烦恼习染造就了不善的业。
令心不安烦躁,而这种苦是精神上的,不是放腿就不痛了,人一旦做了不好不善的事,这种苦就会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状态,使我们总是感到不安,心是万象之源,如果未经审视,它会横冲直撞,精于骗术。
若你正确看穿它,它就不再有任何根源,本质上不再有来,停留和去,你的内在声音,内在智慧,就是觉察心,觉知力量,将会觉醒及强化,事实上,你巳经在自我之中发掘了智慧的响导。
因为智慧的指引,你的觉察力越来越强烈而清楚,你将可以开始分辨真理和自我欺骗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听它,用你的每一天每一年来增长智慧。道在前,法就在当下。你有注意到?
第二条:
禅修要了解和行动并重,修习者应该知道,禅法是一种心灵修养的技巧,是可供我们行,住,坐,卧时随时使用的一种调和身心的方法。但它的方向和目标是怎么?这就要由我们自已的知见引导了。
好比我们的脚,它要走到怎么地方去,要用我们的眼睛看,知见就是我们的眼睛,方法与知见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抵达目标。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禅定,禅修的阐释最为完整,戒,定,慧三学,将佛陀所说的法做为系统性的整理和说明,而禅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论师们把佛陀所学过的这些禅法,全部归纳到佛教里。因为这些禅法佛陀都实际修行过了,在他觉悟后,展开教学之时,他便把这些禅法归纳到真教学里。
因此,禅修方法有很多种,行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已的,孙伦禅修法是其中一种。它比较简单直接,观呼吸是止观平衡的发展正定,呼吸要多练习。纯熟,稳定地才能够发展观和止的能力,不要停止。每天都要练习是重点,一位认真热诚地修习内观禅的修习者,必定会经历到尖锐而难受的感觉。就在那些痛苦经验之中,真谛才会向你揭露。
如果修习者想转移或避开那些痛苦经验,例改变禅修姿态,不善意向的做作,行者的痛苦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安逸与舒适,心在做作的虚幻中迷失方向。此安逸与舒适幻想会自然地令心意涣散,到时便不可能有定力了。既无定力,智慧就无法在行者内部生起,行者唯有继续飘浮于生死之流。苦受是至道的法则,至理名言,是孙伦禅修法的精髓。
原文
第一条:
知道輪迴是苦,處在欲界的我們,是從世間的苦和集,体会到修行的重要。我們需要修行,因為我們知道輪迴是苦。苦不是像腿痛一般,它是一種內在的不安,这個不安就是無明,对事的無知或不清楚,自然会產生恐懼的心。每個人身都處在輪迴的过程中,但郤無知將來会發生什麼事。即使每天慣性認為,每天都差不多,似乎没有怎麼改變,这是一種常見,無知的狀'態里。以為每天追逐欲望,以此為目標,而我們知道,这样的追逐,往往会制作更多的問題。從此心裡就有罣礙了,心的罣礙因為無知,煩惱習染造就了不善的業。令心不安煩躁,而这種苦是精神上的,不是放腿就不痛了,人一旦做了不好不善的事,这種苦就会成為揮之不去的一種狀態,使我們總是感到不安,心是萬象之源,如果未经審視,它会橫衝直撞,精於騙術。若你正确看穿它,它就不再有任何根源,本質上不再有來,停留和去,你的內在声音,內在智慧,就是覺察心,覺知力量,將会覺醒及强化,事實上,你巳经在自我之中發掘了智慧的响導。因為智慧的指引,你的覺察力越來越強烈而清楚,你將可以開始分辨真理和自我欺騙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聽它,用你的每一天每一年來增長智慧。道在前,法就在當下。你有注意到?
第二条:
禅修要了解和行動並重,修習者應該知道,禅法是一种心靈修養的技巧。是可供我們行,住,坐,卧時随時使用的一种調和身'心的方法。但它的方向和目標是怎麼?这就要由我們自已的知見引導了。例方法好比我們的腳,它要走到怎麼地方去,要用我們的眼睛看,知見就是我們的眼睛,方法与知見两者必須結合,才能抵達目標,佛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禅定,禅修的闡釋最為完整,戒,定,慧三學,將佛陀所說的法做為系統性的整理和說明,而禅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論師們把佛陀所學过的这些禅法,全部歸納到佛教裡。因為这些禅法佛陀都實際修行过了,在他覺悟後,展開教學之時,他便把这些禅法歸納到真教學裡。因此,禅修方法有很多種,行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已的,宣隆禅修法是其中一种。它比較簡單直接,觀呼吸是止觀平衡的發展正定,呼吸要多練習。純熟,稳定地才能夠發展觀和止的能力,不要停止。每天都要練習是重点,一位認真熱誠地修習內觀禅的修習者,必定会經歷到尖銳而難受的感覺。就在那些痛苦经驗之中,真諦才会向你揭露。如果修習者想轉移或避開那些痛苦经驗,例改變禅修姿態,不善意向的做作,行者的痛苦將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安逸与舒適,心在做作的虚幻中迷失方向。此安逸与舒適幻想会自然地令心意渙散,到時便不可能有定力了。既無定力,智慧就無法在行者內部生起,行者唯有繼續飘浮於生死之流。苦受是至道的法則,致理明言,是宣隆禅修法的精髓。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9.2)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光阴转眼即逝,未曾停下脚步等过谁。世间的每一个人,拥有的时间有限,所以行者必须好好珍惜,切莫虚度任何一分一秒。千万不要忘记,大家都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
缘没有特别偏向谁,平等地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当缘来敲你的门时,你能不能确实把它握入手中?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会马上抓住缘分。但如果平常惯于放任时间流逝的人,缘分来时,根本无所察觉。即使察觉到了,也早已错失时机。机会是平等的,珍惜自已的善缘。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身体躺平在一张床上,看着心中的最后回忆消逝,这戏何时在你的身上演出?业不像物质会腐朽,或永远不活动,它不会被时间摧毁,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第二条:
禅修的利益,约束急躁的情绪、冲动、散乱、不安、疾病、浮躁;在平时忙碌和浮躁的生活世界里,坐禅能够找到片刻的静心和停下来的心。一般世间人,心一直在外面奔驰,一刻也停不下来,妄想纷飞,冲动的情绪令心累坏了,积累了很多坏习惯,杂染而令身心有疾病。
透过每天给自己,有片刻的安静。静心是一种精神成长,静心不是技巧所能达到的,更不是外在强加于身体的。静是坐禅的状态,结合了深度的放松。极度觉醒的心智和追求宁静的心灵状态,它不是最高的目的,却很少有人能达到。
静心是一种空的内在。一旦有吸引注意力的东西,念头出现,所谓的平静,很容易被搅动、打破,因此,禅修是感知周围世界和心灵层面的各种变化。随着感知的集中、深入,对自我的认识也越清晰,它让修习者抛下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胡思乱想,集中于当下。
静心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搬走阻碍心灵自由流动的顽石、执取,持续前行,走出监禁行者心灵的过去的事、物,人从外在施加于自己的东西中解脱。因此,虽然未到达目的地,但最起码在道路上行。耐心的坚持,最起码成功了一半。不要半途而废或从未开始,或像天上的流星雨,一闪即逝。珍惜时间,生命,习禅。
第三条:
一般世俗或坊间许多标榜禅修的团体,却未必依佛法而修。因此,修习者必须选择传承留下来的禅法,有修证得道的阿罗汉和圣者教导的,不是自己盲修或迷信的、崇拜的,而是要亲自去体验,了解法义和正确的知见。在自己学习禅修时,自己觉知,自己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正确的方向行,自己有戒,有定,有智慧的迈向行道上。
修习正念可以销毁我们多世以来所累积的负面的,攻击性的和混乱的情绪。你不用去压抑情绪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觉知它们,看清楚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东西。当你因为正见的启发而自然达到禅定的境界时,你可以长时间维持在那里,不会散乱,也不会太费力,因为你已存在于觉知的自然之流中。
从过去到未来,禅坐是了解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与生活和世界产生联结关系;让你的感官自然,不加也不减。不要加以执著,不管你看到怎么,听到怎么,都不要理它。听只是听,看只是看,不生任何执著。
原文:
第一条:
光陰轉眼即逝,未曾停下腳步等过誰,世間的每一個人,擁有的時間有限,所以行者必須好好珍惜,切莫虚度任何一分一秒,千萬不要忘記,大家都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緣设有特別偏?誰,平等地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當缘来敲你的門時,你能不能確實把它握入手中?懂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会馬上抓住缘分,但如果平常慣於放任時間流逝的人,缘分来時,根本無所察覺,即使察覺到了,也早已錯失時机,机会是平等的,珍惜自已的善緣,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身體躺平在一張床上,看著心中的最後回憶消逝,这戲何時在你的身上演出?業不像物質会腐朽,或永遠不活動,它不会被時間摧毀,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第二条:
禅修的利益,約束急躁的情緒,衝動,散乱,不安,疾病,浮躁,在平時忘碌和浮躁的生活世界里,坐禅能夠找到片刻的静心和停下來的心,一般世間人,'心一直在外面奔馳,一刻也停不下來,妄想纷飛,衝動的情緒令心累壞了,積累了很多壞習慣,雜染而令身心有疾病,透过每天給自巳,有片刻的安静,静心是一种精神成長,靜心不是技巧所能達到的,更不是外在强加於身體的,静是坐禅的狀態,結合了深度的放鬆,極度覺醒的心智和追求寧靜的心靈狀態,它不是最高的目的,郤很少有人能達到,静心是一种空的內在,一旦有吸引注意力的東西,念頭出現,所谓的平静,很容易被攪動,打破,因此,禅修是感知周圍世界和心靈層面的各種变化,随著感知的集中,深入,对自我的認識也越清晰,它讓修習者拋下对过去,現在与未來的胡思乱想,集中於當下,靜心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搬走阻礙心靈自由流動的頑石,執取,持續前行,走出監禁行者'心靈的过去的,事,物,人從外在施加於自巳的東西中解脱,因此,需然未到達目的地,但最起碼在道路上行,耐心的堅持,最起碼成功了一半,不要半途而廢或從未開始,或像天上的流星雨,一閃郎逝,珍惜時間,生命,習禅
第三条:
一般世俗或坊間許多標榜禅修的團体,郤未必依佛法而修,因此,修習者必須選擇傳承留下來的禅法,有修証得道的阿罗漢和聖者教導的,不是自己盲修,或'迷信的,崇拜的,而是要親自去体驗,了解法義和正确的知見,在自已學習禅修時,自已覺知,自己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自巳在正确的方向行,自已有戒,有定,有智慧的邁向行道上,修習正念可以銷毁我們多世以來所累積的負面的,攻擊性的和混亂的情緒。你不用去壓抑情緒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覺知它們,看清楚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東西,當你因為正見的啟發而自然達到禅定的境界時,你可以長時間维持在那,不会散乱,也不会太費力,因為你巳存在於覺知的自然之流中,從过去到未來,禅坐是了解自巳的有效方法,並与生活和世界產生聯結関係,讓你的感官自然,不加也不减,不要加以執著,不管你看到怎麼,聽到怎麼,都不要理它,聽只是聽,看只是看,不生任何執著。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3)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3第一条
为什么佛陀教导观呼吸吗?
人的气息是人体能量及精神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因此,调节呼吸不仅有助于调节体内能量的流动,同时也能帮助修习者安定情绪,因此,调身、调息、调心在打坐的时候很重要。
调身,身体坐直,盘腿,能够使能量在身体中运行顺畅无阻;调心就是将行者的精神意志专注于一处,不被外境所干扰,这样才能开始在下一阶段修行,调心即是准备阶段的核心,也是准备完成的衡量标准。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进行,将修习者的意识凝聚起来,从而达到佛教所讲的专注。
禅修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真正的解决是要靠自己的修行,禅修的下一阶段就是要展开这种修行,返诸内心,在身心五蕴里,观照自我,解决的起点是对自我的认识。
但是,有很多新同修未能做到以上三点,坐姿不直,不正确,身体不通,呼吸做不到,都很难坐禅,而不在禅坐中。
宣隆法的观呼吸很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用到方法,行者只是坐着,很多新同修,身体不好或有疾病,都需要修习坐禅而改善。
坐禅观呼吸,只集中专注在呼吸上,知道一下一下的在触感,身体不因为其他部位疼痛而逃避或移动,身体是不动的,只是鼻子动,用心把专注力只放在鼻子上,而停止呼吸时,观身体的感受,不论身体生起任何痛楚,行者只专注在最强烈的感受上,身体也是不动的,只是观察身体在触感上,只是知,不加入任何东西,不入想,意不动,身体就不会动,意识思想入妄想,就会加进很多概念,习气、自己想舒服,就会想动而放弃了这节禅修。下坐了,在禅坐里不用再去寻找怎么,也不用再企求什么,这种对见的确定,必须要透过看清本质实相来加深一再瞥见,也要以持续禅修来巩固它。
2020.9.3 第二条
禅修也有健康的作用,能让身体平衡,身心放松,我们脑下垂体会分泌,让整个身体正常。但主要目的是开启智慧,解脱烦恼,脱落对生死的执着,当你智慧开展,对生死有一个明了,禅修是让我们尽量丢掉,回归到最原始的自巳,它不属于肉体,也不属于想法。
生命是一个记忆体,意识是一个生命,右脑是记忆,记忆一切生命的变化,做梦的时候是右脑,潜意识的活跃,醒来后是以左脑的作用为主。禅修时把左右脑统合,生命是一个思想的组织系统,每一个记忆,就是基因,就是因缘变化。
好坏得失,是在延续,继续的发生。所谓生,是这个记忆体变成另外一个生命,死是一个内存的转换,转换到另外的结构体,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个内存的变化里面轮回,创造了环境,一切生命都彼此记忆,不断地彼死此生,所以生死是一个信息的流动。
我们如何让信息不影响我们的安定?只要自己不制作很多信息,就不会彼此牵扯,禅修就是不要去牵扯那么多记忆,但不是不要记忆,而是让记忆互不干扰,让这些内存的活动,不要再牵扯你去作业。
禅修是一个不作业的状态,六根收摄,有戒定慧,把心归零,让心不去制做,不去取舍,只是当下的知,当正念连接产生时,一切妄想都会持续减退,你不断生起的触受只是觉知它。除了安住保持正念,你怎么也找不到的。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原文:
2020.9.3第一条
為什麽佛陀教導觀呼吸嗎?人的氣息是人体能量及精神運動最直接的表現,因此,調節呼吸不僅有助於調節体內能量的流動,同時也能幫助修習者安定情緒,因此,調身,調息,調'心在打坐的時候很重要,調身,身体坐直,盤腿,能夠使能量在身体中運行順暢無阻,調心就是將行者的精神意志專注於一處,不被外境所干擾,这样才能開始在下一階段修行,調心即是準備階段的核心,也是準備完成的衡量標準,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方面進行,將修習者的意識凝聚起来,而達到佛教所講的專注,禅修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一切問題的方法,真正的解决是要靠自己的修行,禅修的下一階段就是要展開这種修行,返諸內心,在身心五蕴里,觀照自我,解決的起点是对自我的認識,因此,有很多新同修未能做到以上三点,坐姿不直,不正确,身体不通,呼吸做不到,都很難坐禅,而不在禅坐中,宣隆法的觀呼吸很重要,如果冇正确的態度和用到方法,行者只是坐著,很多新同修,身体不好或有疾病,都需要修習坐禅而改善,但坐禅觀呼吸,只集中專注在呼吸上,一下一下的在觸感上知道,身体不因為其他部位疼痛而逃避或移動,身体是不動的,只是鼻子動,用心把專注力只放在鼻子上,而停止呼吸時,觀身体的感受,不論身体生起任何痛楚,行者只專注在最强烈的感受上,身体也是不動的,只是觀察身体在觸感上,只是知,不加入任何東西,不入想,意不動,身体就不会動,意識思想入妄想,就会加進很多概念,習氣,自巳想舒服,就会想動而放棄了这節禅修,下坐了,在禅坐里不用再去尋找怎麼,也不用再企求什麼,这種对見的確定,必須要透过看清本質實相来加深一再瞥見,也要以持續禅修來鞏固它。
2020.9.3 第二条
禅修也有健康的作用,能讓身体平衡,身心放鬆,我們腦下垂体会分泌,讓整個身体正常,但主要目的是開啟智慧,解脱煩惱,脱落对生死的執著,當你智慧開展,对生死有一個明了,禅修是讓我們儘量丢掉,回歸到最原始的自巳,它不屬於肉体,也不屬於想法,生命是一個記憶体,意識是一個生命,右腦是記憶,記憶一切生命的变化,做夢的時候是右腦,潛意識的活躍,醒來後是以左腦的作用為主,禅修時把左右腦統合,生命是一個思想的組織系統,每一個記憶,就是基因,就是因缘变化,好壞得失,是在延續,繼續的發生,所以生,是这個記憶体变成另外一個生命,死是一個記憶體的轉換,轉換到另外的結構体,所以我們一直在这個記憶體的变化里面輪廻,創造了環境,一切生命都彼此記憶,不断地彼死此生,所以生死是一個資訊的流動,我們如何讓資訊不影响我們的安定?,只要自巳不制作很多資訊,就不会彼此牵扯,禪修就是不要去牽扯那麼多記憶,但不是不要記憶,而是讓記憶互不干擾,讓这些記憶體的活動,不要再牽扯你去作業,禅修是一個不作業的狀態,六根收攝,有戒定慧,把心歸零,讓心不去制做,不去取捨,只是當下的知,當正念連接產生時,一切妄想都会持續減退,你不断生起的觸受只是覺知它。除了安住保持正念,你怎麼也找不到的。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4)
简体版(编辑:梦):
2020.9.4 第一条
摆脱错误的想,如实照见事物。我们的见是以想的感知为基础,想通常都有相,是你心的取相,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相都是虚幻不实的。
佛陀劝我们别受自己的想所愚弄,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许多场合中教导大家,我们大部分的想都是错误的,而我们所受的苦也来于此。在能洞悉事物之前,错误的想会让我们的正见无法生起,因此,我们必须一再地问自己,我确定吗?想总是在坐禅的时候,影响着自己。想入非非,陷于实相的概念,就失去实相。
例如,老师和父母的教导,指引孩子去正确的方向,说橙是甜的,但孩子未吃过。他无吃过橙的体验,错误想橙是其他味道,明明知道孩子的行为错误,将来会受苦。
他对你的教导充耳不闻,这时你只能激发他们正见的种子,亲自吃橙啊,他才会知道橙的味道。你在坐禅也一样,只有亲自体验,你才会明白,正见是不可描述的。
老师只能指引出正确的方向,法要你自己品尝。坐禅是培养你的善心所,一想就加入了东西,一加就错。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禅修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禅坐之后的心境,要将禅修的宁静与专注,扩及到日常生活,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做任何事都有平静,就是要你完全活在当下,而不要让自我的纷乱阻断了而无正念,禅修与生活是结合的。
第二条
识就像魔术师般欺骗我们,因为魔术师可以创造虚幻的东西,让我们信以为真,被骗而不自知。识是依缘而生起,依着特定的因缘条件而生的,识依据它依止的条件而命名。依于眼与色而生起的识,叫作眼识;耳、鼻、舌、身和有形物而生起的识,被称为身识;依于心与法而生起的识则被称之为意识;总之,六识,每一个识的生起,必须具备它们的因缘条件。
例如,眼识生起要有四个条件,眼根、光线、作意和色。当这四个条件具足时,看见的结果就产生了。其他的识也是依各自的因缘条件生起,没有一个识是我,他,她,或是一个人,这是正确的见解。令识生起的近因是名色,即名是心,色是身。
人的内心若清净,不被凡尘杂事困扰,那他的心境就回到了他原本的天性。虽然这世界充满恶行,但是却否定不了人们本性的善良,你的每一天都应该培养正念的种子,这也是你最应该做的事。凡夫都认为有一个我,而佛陀就用缘起来破除我执,如果你波罗蜜因缘具足,马上就能见到无我。当然利根性的人不多,至于对根机尚浅者,要精进努力,循序渐进地学习,以八正道为生活依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是禅修的功夫,这些是在生活中最基础的部分。假若这部分没有做到,身心就无法调和凝聚。这样一来,更深一层的道理,你就会似懂非懂,后续的学习与修行就会有问题。所以八正道中,我们要有正见、正思惟,并以此作为正确的修行目标与方向。还要在现实的生活中,落实正语、正业、正命,也就是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到维持生活的方式,都要合乎正道,然后才能透过正精进,达到正念正定的修行。由此可知,若是缺少了前面的基础,我们的正见就无法通过正念正定的修行,获得最后的体验以及印证到最后的无常、苦、无我。
第三条
觉知是观察当下,不要做出反应或做作,不去批判、不去分析,更不要有任何行为。真正的觉知是自然生起,没有紧张、放松的。
原文
擺脫錯誤的想,如實照見事物,我們的見是以想的感知為基礎,想通常都有相,'是你心的取相,向那,且在許多情況下,这些相都是虚幻不實的,佛陀勸我們别受自己的想所愚弄,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許多場合中教導大家,我們大部分的想都是錯誤的,而我們所受的苦,也来於此?在能洞悉事物之前,錯誤的想会讓我們的正見旡法生起,因此,我們必須一再地問自己,我確定嗎?想總是在坐禅的時候,影响著自巳,想入非非,陷於實相的概念,就失去實相,例,老師和父母的教導,指引孩子去正確的方向,说橙是甜的,但孩子未吃过,他冇吃过橙的体驗,錯誤想橙是其他味道,明明知道孩子的行為錯誤,將來会受苦,他對你的教導充耳不聞,这時你只能激發他們正見的種子,親自吃橙啊,他才会知道橙的味道,你在坐禅也一样,只有親自体驗,你才会明啊,正見是不可描述的,老師只能指引出正確的方向,法要你自巳品嘗,坐禅是培養你的善心所,一想就加東西,一加就錯,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禅修的体驗,更重要的是禅坐之後的心境,要將禅修的寧靜与專注,擴及到日常生活,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做任何事都有平静,就是要你完全活在當下,而不要讓自我的纷乱阻断了而冇正念,禅修与生活是結合的。
識就像魔术師欺騙我們,因為魔法師可以創造虚幻的東西,讓我們信以為真,被骗而不自知,識是依緣而生起,依着特定的因缘條件而生的,識依據它依止的條件命名,依于眼与色而生起的識,叫作眼識,耳,鼻,舌,身和有形物而生起的識,被称為身識,依于心与法而生起的識則被稱之為意識,总之,六識,每一個識的生起,必須具備它們的因緣條件,例如,眼識生起要有四個条件,眼根,光綫,作意和色,当这四個條件具足時,看見的結果就產生了,其他的識也是依各自的因缘條件生起,沒有一個識是我,他,她,或是一個人,这是正確的見解,令識生起的近因是名色,即名是心,色是身,人的內心若清净,不被凡塵雜事困擾,那他的心境就回到了他原本的天性,虽然这世畀充滿惡行,但是郤否定不了人們本性的善良,你的每一天都應該培養正念的種子,也是你最應該做的事,凡夫都認為有一個我,而佛陀就用缘起來破我,一破约你波罗密因缘具足,馬上就見到了無我,當然利根性的人不多,至於对根机尚淺者,只要有努力过,循序漸進地學習,以八正道為生活依歸,諸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自净其意也是禅修的功夫,在生活中最基礎的部分,假若这部分沒有做到,身心就無法調和凝聚,这样一來,更深一層的道理,你就会似懂非懂,後續的學習与修行就会有問題,所以八正道中,我們有了正見,正思惟,以此確定正確的修行目標与方向後,還要在現實的生活中,落實正語,正業,正命,也就是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為到维持生活的方式,都要合乎正道,然後才能透過正精進,達到正念正定的修行,由此可知,若是缺少了前面的基礎,我們的正見就無法通过正念正定的修行,獲得最後的体驗与印証到最後的無常,苦無我。
覺知,是觀察當下,不要做出反應或做作,不去批判,不去分析,更不要有任何行為,真正的覺知,是自然生起,没有緊張,放鬆的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5)
简体版:
2020.9.5 第一条
我们用鼻子呼吸,观呼吸时不离开鼻子的部位,练习呼吸时专注在鼻子的触觉上。如果有觉知在触感上的话,也是鼻子的部位。
如果没有在觉知的话,专注力会在外面游荡,打妄想,想东想西或专注在身体其他部位了。如果你的专注力放错了地方,你没有在观止平衡的发展正定了,要集中专注在鼻的触觉上,觉知到每一下时,妄念是不会生起的。
就有一下在触上了,如果妄念太多的话,加速你的呼吸没有间隙的空间令妄念无法生起,不管生起念头或情绪,都不要理会。让它保持自然,由它过,无所执著。
第二条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巳经与法同在了,活著的时候与法同在,死的时候还是与法同在。如此历时弥久,只因受外境污染了身心,而视而不见。
不知法藏身何处,佛陀的法简单,自然只在身、心内里寻找。当行者往内观察,顺其自然的,极为容易地发现法、鲜活的法。描述得深奥难懂与高不可攀,便远离了真实的生命,以至于大大的偏离了。
事实上,法与我们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就在自身当中,法只有一丁点的范畴,苦如何生起,请直接学习。
苦在哪里?苦是如何产生的?苦将如何熄灭?
学法的目的是,修行直接离苦,而不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学法的道埸在于身与心,无须向外驰求。只要回观身已的身心五蕴里呈现的,来学习了解它,当你身强体壮时,从未想到疾病将临,但它会像闪电般,出奇不意地袭击你。
当你在红尘中翻滚,从未想到死之将至,它快得如同雷电,把你轰得晕头转向。
行者问: 我经常观感受观着观着就没有了,这是不是感受完全结束?
华纳师父答: 一般一个感受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其完全结束。如果感受比较强烈时,即使我们不花很多专注力,不需要很多定力也可以观到这个强烈的感受,因为心会自动去观它,例如很痛的时候。感受是无常的,不停变化。当感受变弱的时候,禅修者往往会松一口气:“可算是不那么痛了”,然后就开始放松。一放松,心的定力就下降,一旦感受继续变弱,就观察不到这个感受了。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觉知力,才可能在感受变弱的时候也紧可以跟着观察它。只有这样,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观智才可能生起。只有观一个感受从头至尾,至其完全消失的这一瞬间,如果我们累世的波罗蜜足够,才有可能证果。
第三条
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别怀疑。疑惑只会令心增加纠结和不安,只要持续精进修习。不论你在观呼吸或观感受,别被困在对那些状态的反应中。
对它们保持觉知,别加入任何柬西,或起疑惑,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巳。当禅修时,这些状态是在进步中会遇到的情况和体验,只是知,并保持放下,无论呈现怎么,别固著于这些情况上。持续专注于正在身心,发生的。别被绑住或沈迷,令自已的心团团转。
也别让自已为这些心所呈现的情况而痛苦受困。喜欢和不喜欢的,也可能成为障碍,别怀疑。了解它们只是心,无常的情况,一切的呈现与发生,都是由于因缘成熟而产生。
此刻,在当下呈现,也是行者应该了知的。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已与自已的执著。别沈迷于安止,也别沈迷于散乱。当它结束时,那是怎么?法尔如是,只是知。
繁体版:
我們用鼻子呼吸,觀呼吸時不离開鼻子的部位,練習呼吸時專注在鼻子的觸覺上,如果有覺知在觸感上的話,也是鼻子的部位,如果冇在覺知的話,專注力会在外面游蕩,打妄想,想東想西或專注在身体其他部位了,如果你的專注力放錯了地方,你冇在觀止平衡的發展正定了,要集中專注在鼻的觸覺上,覺知到每一下時,妄念是不会生起的,就有一下在觸上了,如果妄念太多的話,加速你的呼吸冇間隙的空間令妄念無法生起,不管生起念頭或情緒,都不要理会,讓它保持自然,由它过,無所執著。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巳經与法同在了,活著的時候与法同在,死的時候還是与法同在,如此历時弥久,只因受外境污染了身心,而视而不見,不知法藏身何處,佛陀的法簡單,自然只在身'心內里尋找,當行者往內觀察,順其自然的,极為容易地發現法,鮮活的法,描述得深奧難懂与高不可攀,便远离了真實的生命,以至於大大的偏离了,事實上,法与我們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関,就在自身當中,法只有一丁点的範疇,苦如何生起,請直接學習,苦在那里?苦是如何產生的?苦將如何熄灭?,學法的目的是,修行直接离苦,而不是學富五車,知識渊博,學法的道埸在於身与心,無須向外馳求,只要回觀身已的身心五蕴里呈現的,來學習了解它,當你身强体壯時,從未想到疾病將臨,但它会像閃電般,出奇不意地襲擊你。當你在紅塵中翻滾,從未想到死之將至,它快得如同雷电,把你轟得晕頭轉向。
行者问: 我经常观感受观着观着就没有了,这是不是感受完全结束?
华纳师父答: 一般一个感受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其完全结束。如果感受比较强烈时,即使我们不花很多专注力,不需要很多定力也可以观到这个强烈的感受,因为心会自动去观它,例如很痛的时候。感受是无常的,不停变化。当感受变弱的时候,禅修者往往会松一口气:“可算是不那么痛了”,然后就开始放松。一放松,心的定力就下降,一旦感受继续变弱,就观察不到这个感受了。我们只有提升自己的觉知力,才可能在感受变弱的时候也紧可以跟着观察它。只有这样,第一,第二,第三等等观智才可能生起。只有观一个感受从头至尾,至其完全消失的这一瞬间,如果我们累世的波罗蜜足够,才有可能证果。
禅修中的重要原則是,無論發生任何情況,都別懷疑,疑惑只会令心增加纠結和不安,只要持續精進修習,不論你在觀呼吸或觀感受,別被困在对那些狀態的反應中,对它們保持覺知,別加入任何柬西,或起疑惑,它們只是如實存在而巳,當禅修時,这些狀態是在進步中会遇到的情況和体驗,只是知,並保持放下,無論呈现怎麼,別固著於这些情況上,持續專注於正在身心,發生的,別被綁住或沈迷,令自已的心團團轉,也別讓自已為这些心所呈現的情況而痛苦受困,喜歡和不喜歡的,也可能成為障礙,別懷疑,了解它們只是心,無常的情況,一切的呈現_与發生,都是由於因缘成熟而產生,此刻,在當下呈現,也是行者應該了知的,了解造成問題的,只是自已与自已的執著,別沈迷於安止,也别沈迷於散乱,當它結束時,那是怎麼?法爾如是,只是知
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别怀疑,疑惑只会令心增加纠结和不安,只要持续精进修习,不论你在观呼吸或观感受,别被困在对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它们保持觉知,别加入任何柬西,或起疑惑,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巳,当禅修时,这些状态是在进步中会遇到的情况和体验,只是知,并保持放下,无论呈现怎么,别固著于这些情况上,持续专注于正在身心,发生的,别被绑住或沈迷,令自已的心团团转,也别让自已为这些心所呈现的情况而痛苦受困,喜欢和不喜欢的,也可能成为障碍,别怀疑,了解它们只是心,无常的情况,一切的呈现_与发生,都是由于因缘成熟而产生,此刻,在当下呈现,也是行者应该了知的,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已与自已的执著,别沈迷于安止,也别沈迷于散乱,当它结束时,那是怎么?法尔如是,只是知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6)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华纳师父接着说:
世间有四种善行:
1. 施舍:把金钱食物等等送给他人。
2. 持戒:持守不杀,不盗,不淫,不撒谎、两舌、恶口、绮语以及不饮酒等等五戒,或者持守八戒,十戒以及更多戒律等等。
3. 修定:例如修水遍,土遍,地遍,风遍等等业处。
4. 修观:毗婆舍那内观。
这四种善行中,前三种可以在任何时候修习,无论有没有佛出世。而最后一种内观,四念处禅修法,则只会在有佛出世后人们可以修习。我们的这位佛陀, 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会在他入灭后,存在世间5000 年。
有一种佛陀,叫独觉佛,他也是自己发现内观方法修成佛的,但这种佛只有基本的佛陀特质,自己可以证悟成佛,但无法教授他人。因此,人们只有等待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出世,才有可能修习内观这个方法。
完全觉悟了的佛陀出世后,会把解脱方法教授给世人,世人跟着修习,有些成为阿罗汉,也可以给予教授。四念处内观修法,是唯一一条可以证果的道路。佛法会在佛灭后存在5000 年,这5000 年内人们还可以证果。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570 年。5000 年后,世间将没有人再能够教授四念处,因此也不会再有人证悟了。人们将进入漫长的等待下一位佛陀出世的时期。这等待的漫长,并不是百万年,而是百万百万百万年。
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修习四念处内观法,我们条件优越,这是因为:
1. 我们是人类。
2. 我们是佛教徒。
3. 我们学到了四念处禅修法。
只有觉悟的佛陀可以看到一个人死后会去哪里,你们现在不知道。你们死后可能成为修罗,鬼道众生等等,而即使可以因善业再次投生人间,也可能投胎于穆斯林世界,基督徒世界,从而无法学到四念处内观禅修法了。
因此,请努力珍惜现在的时间,修习四念处,修习毗婆舍那内观禅,在此生努力解脱。
我们佛教徒,是知道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解脱的,这条路,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佛也好,阿罗汉也好,都只可能教授我们解脱轮回的方法,而无法代替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努力,自己修习,自己证果。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区别。
第二条:
华纳师父开示 3:
孙伦禅师说,我们观感受的第二阶段,不能移动,不能改变姿势,再疼痛也不能动。他的这个要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忍受疼痛,更不是为了折磨我们,而是为了内观智慧的生起。当我们正念于感受保持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内观智慧,生灭随观智就有可能在我们内心生起。(译者注:南传有16 观智,是从名色分别智算起的。而孙伦禅修法里只有10 观智,是从16 观智中的第四观智作为第一观智算起的,生灭随观智,是孙伦禅法里的第一观智。)
当我们继续保持静止,努力正念于感受时,第一观智成熟,心的能力继续往上,就有可能开发出第二观智。这样,只要我们保持不动,正念于感受,就有可能开发出一阶一阶的十观智,直到道智,果智的产生。
毗婆舍那内观法,是可以让我们证到一果须陀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方法。所有的佛陀,也是由修习毗婆舍那而成为佛陀的。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过一共五位佛陀,燃灯佛,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以及我们的这位释迦摩尼佛。佛入灭已经将近2570 年了,他的教法会总共存在5000 年,他当时证悟成佛,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坐在菩提树下,而也是在修习安那班那出入息法以及毗婆舍那内观禅法的。他也是一级一级,从一果,证到四果成为阿罗汉以及佛陀的。
佛法存在的这5000 年间,还有可能证悟果位。每一个修习四念处的人,都有可能通过正确的修习证悟。
第三条:
向內观,向內观察,亲自去了解,别人说的,只是对别人是正确的,对与错都是别人说的,无论你听到怎么?或别人教了你什么?内化它一,往内里看,并试着当下了解它的真相,同样的禅修方法,对不同的人将会不一样,也不用比较,因为每个人的智慧程度不一样,了解方法不一样,你要观察的,是行为上,心性上去了解,你每天做了什么?心、口、意业清净吗?寻找正道的方法,得靠正道而行,你可以拿别人当范例,但必须深入向內观察,才能断除疑惑。
因此,心要观察当下,不要跑去过去与未来,在禅修时,都持续观察心,无论发生什么,呈现什么,都无关系,因为所有生起的,都是不确定的,无常的。佛陀只教导这些,透过修习禅修,了解和觉悟法,觉悟到只能在自己的心里面,生死之轮流转不已,但行者不必须要跟上它,它如轮子一般转个不停,难道自己已经历了无数劫,还不久吗?还要一直跟下去吗?
但行者可留在原地,只是知,观察着生起灭去,无须去追逐。世间法的轮子转得飞快,但对有智慧的人来说,没有问题,保持正念,则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何种情况,来或去,生与灭,只要照顾好份内的事,心将安住于当下,不受任何影响。
繁体版:
第一条:
华纳师父接着说:
世间有四种善行:
1。施舍:把金钱食物等等送给他人。
2。持戒:持守不杀,不盗,不淫,不撒谎,两舌,恶口,绮语以及不饮酒等等五戒,或者持守八戒,十戒以及更多戒律等等。
3。修定。例如修水遍,土遍,地遍,风遍等等业处。
4。修观,毗婆舍那内观。
这四种善行中,前三种可以在任何时候修习,无论有没有佛出世。而最后一种内观,四念处禅修法,则只会在有佛出世后人们可以修习。我们的这位佛陀, 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会在他入灭后,存在世间5000 年。
有一种佛陀,叫独觉佛,他也是自己发现内观方法修成佛的,但这种佛只有基本的佛陀特质,自己可以证悟成佛,但无法教授他人。因此,人们只有等待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出世,才有可能修习内观这个方法。
完全觉悟了的佛陀出世后,会把解脱方法教授给世人,世人跟着修习,有些成为阿罗汉,也可以给予教授。四念处内观修法,是唯一一条可以证果的道路。佛法会在佛灭后存在5000 年,这5000 年内人们还可以证果。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570 年。5000 年后,世间将没有人再能够教授四念处,因此也不会再有人证悟了。人们将进入漫长的等待下一位佛陀出世的时期。这等待的漫长,并不是百万年,而是百万百万百万年。
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修习四念处内观法,我们条件优越,这是因为:
1。我们是人类。
2。我们是佛教徒。
3。我们学到了四念处禅修法。
只有觉悟的佛陀可以看到一个人死后会去哪里,你们现在不知道。你们死后可能成为修罗,鬼道众生等等,而即使可以因善业再次投生人间,也可能投胎于穆斯林世界,基督徒世界,从而无法学到四念处内观禅修法了。
因此,请努力珍惜现在的时间,修习四念处,修习毗婆舍那内观禅,在此生努力解脱~~
我们佛教徒,是知道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解脱的,这条路,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佛也好,阿罗汉也好,都只可能教授我们解脱轮回的方法,而无法代替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努力,自己修习,自己证果。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区别。
第二条:
华纳师父开示 3:
孙伦禅师说,我们观感受的第二阶段,不能移动,不能改变姿势,再疼痛也不能动。他的这个要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忍受疼痛,更不是为了折磨我们,而是为了内观智慧的生起。当我们正念于感受保持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内观智慧,生灭随观智就有可能在我们内心生起。(译者注:南传有16 观智,是从名色分别智算起的。而孙伦禅修法里只有10 观智,是从16 观智中的第四观智作为第一观智算起的,生灭随观智,是孙伦禅法里的第一观智。)
当我们继续保持静止,努力正念于感受时,第一观智成熟,心的能力继续往上,就有可能开发出第二观智。这样,只要我们保持不动,正念于感受,就有可能开发出一阶一阶的十观智,直到道智,果智的产生。
毗婆舍那内观法,是可以让我们证到一果须陀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方法。所有的佛陀,也是由修习毗婆舍那而成为佛陀的。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过一共五位佛陀,燃灯佛,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以及我们的这位释迦摩尼佛。佛入灭已经将近2570 年了,他的教法会总共存在5000 年,他当时证悟成佛,并不是随随便便地坐在菩提树下,而也是在修习安那班那出入息法以及毗婆舍那内观禅法的。他也是一级一级,从一果,证到四果成为阿罗汉以及佛陀的。
佛法存在的这5000 年间,还有可能证悟果位。每一个修习四念处的人,都有可能通过正确的修习证悟。
第三条:
向內觀,向內觀察,親自去了解,别人說的,只是对別人是正确的,对与錯都是別人說的,無論你聽到怎麼?或別人教了你怎麼?,內化它一,往內里看,並试著當下了解它的真相,同样的禅修方法,对不同的人將会不一样,也不用比較,因為每個人的智慧程度不一样,了解方法不一样,你要觀察的,是行為上,心性上去了解,你每天做了怎麼?心,口,意業清净嗎?尋找正道的方法,得靠正道而行,你可以拿別人當範例,但必須深入向內觀察,才能断除疑惑,因此,心要觀察當下,不要跑去过去与未來,在禅修時,都持續觀察心,無論發生怎麼,呈現怎麼,都冇関係,因為所有生起的,都不确定的,無常的,佛陀只教導这些,透过修習禅修,了解和覺悟法,覺悟到只能在自巳的心里面,生死之輪流轉不已,但行者不必須要跟上它,它如輪子一般轉個不停,難道自已已经歷了無數劫,還未久嗎?還要一直跟下去嗎?但行者可留在原地,只是知,觀察著生起灭去,無須去追逐,世間法的輪子轉得飛快,但对有智慧的人來說,沒有問題,保持正念,則無論處於何种狀態,何种情況,來或去,生与灭,只要照顧好份內的事,'/心將安住於當下,不受任何影響,知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7)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7第一条
当一个完全未有坐过禅的修习者,刚开始都是执着身体而起情绪的,因此,都是对号入座,我身体痛,为什么要面对痛,想找一个令自己不痛而舒适的方法。但当行者修习了一段时间,以坐宣隆禅修法为主的,很多新同修都会有所改变,开始接受痛,了解身是无常的、苦的、无我与无我所时,这就是所谓的于身观身。
身心是生起又消失的,不能刻意,它又不是一条方程式,都是自然的和不确定性,如果自已背书或墨守成规,方法一定错,因为无常是行者自已的体验,没有一节禅修是相同的。
随着行者经验到的内,外事物都是生起然后灭去,没有什么是你的,佛陀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并无其他事物与之相比,它是打开解脱之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它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变化与不确定。
正念是核心,无论心安定与激动、集中与散乱或不安,禅修者都能觉知它的情况,并看出身心生灭的本质,由此而洞见心理活动之外的东西。凡是无常的事物,它本质上是不圆满的、变动的、不真实的、不稳定的,因此行者不应将之视为自已或属于自已所有。
如果坐禅能够深入了解无常、觉知、觉察正念,会培养智慧和洞察力,方向不会走错;反之,在修自已喜欢的,投入到习性和贪嗔痴五盖里去了。心性为自觉,是最根本、最纯净、最初始的觉知,是可立即涌现的智慧,是可认知的,且时常保持醒觉的,变迁和死亡也无法改变它最深遂的本质,而此刻它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我们的凡夫心,被短暂纷乱的念头和情绪所遮蔽。就像强风吹走乌云,显露出闪耀的阳光和宽广的天空。在修习的过程中,情境下,某些启示可以让我们一瞥心性,这些瞥视含有许多深度和层次,但每一瞥视都能带来自由的喜悦的平静、内在的光芒。当心性打开才能显露它的本性本质,法就在那,是本身的智能。
2020.9.7 第二条
禅修是用“心”在观,不要执着身体,如果身体这样又不修,那样又不修,禅修永远离你很远。
2020.9.7 第三条
排除无价值的幻想。
对于禅修练习,最主要不仅仅是集中专注观察,而是要透过学习观察,能在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头脑清楚的同时,让精神分离于外物,能观察自己想象中的意识。控制自己的想象是徒劳的,培养正念正定是引导的目的,是要使人的意识和感觉得到提升,具有觉察、发现、识别认知的能力,同时使自已不陷于想象的纷乱和外在世界的干扰中,不让心产生任何与禅修无关的妄想杂乱。
练习的时候必须让心平静下来并摒弃无关的杂乱情绪/幻想/想象,就必须先让自己处于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否则稍微的波澜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和联想而产生虚幻不实的东西,因为粗暴浮躁,心意轻浮都会导至禅修难以有定的力量。
当一个人心情紧张时,是无法令姿势自然舒畅,而且负面的心态总比正面的心态有力,因此,如果你禅修的时候都是很紧张的,这时身心就要放松些,放松的结果会令精神平静、注意力集中、及只注意当下。
原文:
2020.9.7第一条
當一個完全未有坐过禅的修習者,刚開始都是執著身体而起情緒的,因此,都是对号入座,我身体痛,為什麼要面对痛,想找一個令自巳不痛而舒適的方法,但當行者修習了一段時間,以坐宣隆禅修法為主的,很多新同修都会有所改變,開始接受痛,了解身是無常的,苦的,無我与無我所時,这就是所謂的於身觀身,身心是生起又消失的,不能刻意,它又不是一條方程式,都是自然的和不確定性,如果自已背書或墨守成規,方法一定錯,因為無常是行者自已的体驗,冇一節禅修是相同的,随著行者经驗到的內,外事物都是生起然後灭去,冇怎麼是你的,佛陀以無常為基礎,作為修習正念的初始焦點,並無其他事物与之相比,它是打開解脱之門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正法,它带領心看見经驗的其他面向,变化与不确定,正念是核心,無論心安定与激動,集中与散乱或不安,禅修者都能覺知它的情況,並看出身心生灭的本質,由此而洞見心理活動之外的東西,凡是無常的事物,它本質上是不圓滿的,变動的,不真實的,不稳定的,因此行者不應將之視為自已或屬於自已所有,如果坐禅能夠深入了解無常,覺知,覺察正念,会培養智慧和洞察力,方向不会走錯,反之,在修自已喜歡的,投入到習性和貪嗔痴五蓋里去了,心性為自覺,是最根本,最纯净,最初始的覺知,是可立即湧現的智慧,是可認知的,且時常保持醒覺的,变遷和死亡也無法改變它最深遂的本質,而此刻它隐藏在每個人的內心中,我們的凡夫心,被短暂紛乱的念頭和情緒所遮蔽 。就像強風吹走烏雲,顯露出閃耀的陽光和寬广的天空,在修習的过程中,情境下,某些啟示可以讓我們一瞥心性,这些瞥視含有許多深度和層次,但每一瞥視都能帶來自由的喜悅的平静,內在的光芒,當心性打開才能顯露它的本性本質,法就在那,是本身的智慧。
2020.9.7 第二条
禅修是用'心^在觀,不要執著身体,如果身體这样又不修,那样又不修,禅修永遠離你很遠
2020.9.7 第三条
排除無價值的幻想,对於禅'修練習,最主要不僅僅是集中專注觀察,而是要透过學習觀察,能在保持注意力集中和頭腦清楚的同時,讓精神分离於外物,能觀察自'巳想像中的意識,控制自巳的想像是徒勞的,培養正念正定是引導的目的,是要使人的意識和感覺得到提升,具有覺察,發現,識別認知的能力,同時使自已不陷於想像的纷乱和外在世界的干擾中,不讓心產生任何与禅修無関的妄想雜乱,練習的時候必須讓心平静下来並摒棄無関的雜乱情緒幻想想像,就必須先讓自己處於各方面都穩定的狀態,否則稍微的波灡都会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像和聯想而產生虚幻不實的東西,因為粗暴浮躁,心意輕浮都会導至禅修難以有定的力量,當一個人心情緊張時,是無法令姿勢自然舒暢,而且負面的心態总比正面的心態有力,因此,如果你禅修的時候都是很緊張的,这時身心就要放鬆些,放鬆的結果会令精神平静,注意力集中,及只注意當下。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8)
简体版(编辑:梦):
2020.9.8日
坐禅是心有在觉知,不是坐着等时间过去,或在打妄想,希望自己进步。禅修是有在觉知、觉察,培养正念,舍和放下,你今天有在培养正念吗?坐着有觉察吗?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放在那儿,有在知,转迷为悟,建立了脱生死轮回为禅修目标。
原文
坐禅是心有在覺知,不是坐著等時間过去,或在打妄想,希望自巳進步,禅修是有在覺知,覺察,培養正念,捨和放下,你今天有在培養正念嗎?坐著有覺察嗎?要清清楚楚知道自巳的心,放在那,有在知,轉迷為悟,建立了生死輪迴為禅修目標。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9)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我们之所以不是圣人,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许多结,即烦恼。就像绳子上打的结一般,一个一个绑住自已的结,要一个一个的解开。要能超越生死,自然就不应该随著这些烦恼执著的使唤。一个一个结解开了,结自然不见了,解脱了。
以打坐时来举例,明明是要练习专注在打坐的方法上的,明明想放下一切的。但是脑袋一直转,停不下来。是因为染著于识,无法放下。原来只要有执著,就无法放下。修行不是你字面上去了解就可以,而是要实证的。因此没有坚持,自已的结使令自巳不能自拔,无法放下。
如果坚持下去练习,死结会打开。修行应该当下就开始,因为痛苦,自由和整个修行的道路,都是当下即刻展开。戒定慧等教导,都直接心而来。只有当下在禅修中,戒定慧自然建立。
修行的因素和不当的因素,郤在我们的心中互相竞斗,无止无休。因此你应该倚赖的持久,耐心以及适当的努力,之后真正的理解正见就会不请自来了。而戒定慧是指引我们到达看清实相的路径。当你培养出这三项元素后,心安住于宁静安稳。在这平静当中,色尘再无法扰乱心。一切都将无为而治,最后你将体验到这圣道上的法。
第二条:
世间有一些事实,不论你愿不愿意,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已唯一能做的,是在不断推进的时间中,试着改变自已的心态。
把握此时此刻,好好活在当下,这是我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宿命,遇到无法改变的灾厄病痛,真的很痛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决定你所处的境地,从修习中体验开悟之道,不回头不退转,不再蹅进迷惘的世界。
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每天的功课,坐禅培养念住。然而,请记往,不要急著去衡量你的修行成果,只要继续不断地修行。
否则只要一入想,加一丁点任何思维概念,就是这样。一切就前功尽弃了,你只管抛开一切欲望和期待。用心专注朝著心的方向,当下的觉知,向前迈进。
第三条:
佛陀教导弟子,应该认清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是无常的。这样则是正确的见解。依正确的见解而修行,则能舍弃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喜爱和贪欲则可消除,心就能解脱。
也要认清心理的各个层面是无常的。不论是感受,取相,造作,识知外境的心,都是无常的。
真正深入的观察,则要在禅修中体验,能在实修中没有了贪欲,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口头禅,只讲不做,身非我,心非我,非我,不是我,入无我,来自杂阿含,相应部。
第四条:
祝福来自于用心与念住,烦恼则从漫不经心来。烦恼的你,你认为有的是时间,尽量避免与执迷的人为伍。
无法避免时,就保持缄默吧。我们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积聚沧海桑田时至的力量。学习去回应,而不是习性反应。行者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从我们自己的观照力而来,佛陀的法音。
繁体原版:
第一条
我們之所以不是聖人,是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許多結使,即煩惱,就像繩子上打的結一般,一個一個绑住自已的結,要一個一個的解開,要能超越生死,自然就不應該隨著这些煩惱執著的使唤,一個一個結解開了,結自然不見了,解脱了,以打坐時來舉例,明明是要練習專注在打坐的方法上的,明明想放下一切的,但是腦袋一直轉,停不下來,是因為染著於識,無法放下,原來只要有執著,就無法放下,修行不是你字面上去了解就可以,而是要實証的,因此冇堅持,自已的結使令自巳不能自拔,無法放下,如果堅持下去練習,死結会打開,修行應該當下就開始,因為痛苦,自由和整個修行的道路,都是當下即刻展開,戒定慧等教導,都直接心而来,只有當下在禅修中,戒定慧自然建立,修行的因素和不當的因素,郤在我們的心中互相競鬥,無止無休,因此你應該倚賴的持久,耐心以及適當的努力,之後真正的理解正見就会不請自来了。而戒定慧是指引我們到達看清實相的路徑,當你培養出这三項元素後,'心安住于寧靜安穩,在这平静當中,色塵再無法擾亂心,一切都將無為而治,最後你將体驗到这聖道上的法。
第二条
世間有一些事實,不論你願不願意,也沒有辩法改變,自已唯一能做的,是在不断推進的時間中,试著改變自已的心態,把握此時此刻,好好活在當下,这是我們的人生,也是我們的宿命,遇到無法改變的災厄病痛,真的很痛苦,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决定你所處的境地,從修習中体驗開悟之道,不回頭不退轉,不再蹅進迷惘的世界,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每天的功课,坐禅培養念住,然而,請記往,不要急著去衡量你的修行成果,只要繼續不断地修行,否則只要一入想,加一丁点任何思維概念,就是这样?一切就前功盡棄了,你只管抛開一切欲望和期待,用心專注朝著心的方向,當下的覺知,向前邁進。
第三条
佛陀教導弟子,應該認清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是無常的,这样則是正确的見解。依正确的見解而修行,則能捨棄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喜爱和貪欲則可消除,心就能解脱,也要認清心理的各個層面是無常的,不論是感受,取相,造作,識'知外境的心,都是無常的,真正深入的觀察,則要在禅修中体驗,能在實修中沒有了貪欲,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口頭禅,只講不做,身非我,心非我,非我,不是我,入無我,來自雜阿含,相應部
第四条
祝福來自於用心与念住,煩惱則從漫不经心來,煩惱的你,你認為有的是時間,盡量避免与執迷的人為'伍,無法避免時,就保持緘默吧。我們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積聚滄海桑田時至的力量,學習去回應,而不是習性反應,行者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智慧從我們自己的觀照力而來,佛陀的法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0)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每个人在实践的过程中都能达到,所思所行合乎中道,也包括中道本身,亦不执著中道。只有一个时机非觉醒不可,那就是现在。
经由我们的感官,这个世界得以呈现,经由我们的习惯性反应,我们却创造了迷妄。没了习性反应,世界才能看清。不是我们的偏爱本身造就了问题与烦恼,而是我们对偏爱的执取。
喜悦并非从拥有或所有权而来,而是经由一颗具足智慧和慈爱的心。愈是完全付出我们的心力,回到我们身上的便是产生更大的心力。健康是最大的礼物,知足是无上的财富,忠诚实在则是最好的人际关系。
相信因果,轮回让我们知道宇宙存在终极的正义和善,这种善就是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出的。当我们为善时,心中会有喜悦与幸福,当我们做恶时,它会隐藏和不自在,就会感到痛苦、心会重。而禅修不是要去苦斗,只是自然的融入其中。当你持续禅修时,禅定就会生起,禅定不是你可以做出来的事,它是自然发生的,只要你熟习修行。
第二条:
过去是死去的时间,我们不能让心停留在过去,好好努力度过当下,将连结到美好的未来。一整年下来,有些是睛天,有些是雨天,人生也是这样有苦有乐,要好好度过每一天,每一个当下,让所有的日子都显得无可取代,无需比较。即使不好过,也可以体会恶劣天气和逆境的苦痛,寻找好日子里所没有的价值。若能做到这点,自己将得到活着的喜悦。
尽自己所能,好好度过今天这一天,不要去想明天可能产生的烦恼,每一个今天都是一个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人生。每餐吃饭也一样,集中精神在眼前的食物,以及进食这个行为,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如果心思不在这里,满脑袋想着事和其他,心不在蔫,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东西。
总而言之,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就对了,每一天都觉得活着真好,又过了美好的一天,真正的自在也是由一点汇聚而成。如果自在,当下用心经营的每一刻,都在安住。
有句明言,打得念头死,不是要你没有思想,而是要把自身原本的分别妄想等种种情见、看法、见解,彻底打死以后才能相应到佛法。为何我们欠缺这种能力?因为我们的信仰只建立在自己的认知上,没有以佛陀的证悟来当做自己的生命实相,都是透过自己现前的认知、见解来取舍佛法,来选择自己要修什么,要得到什么,要拒绝什么,这就完全不一样了。严格来说,以众生的知见来揣测佛知见,那佛的知见就不存在了。因此,刚开始坐下来,心是怎么样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坐禅。心在哪?每个凡夫由刚开始时,都由错误开始的,渐渐会自我纠正,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第三条:
趋入这个洞见,所有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因此,得与失无法避免,行者对自己的想法好与坏也时常改变,因此,别人的错失和做错,也不必太认真。
禅修会改变行者的心的意向,改善和修正。在日常生活的考验与禅修中的平静,都是行者的助缘和学佛的因缘。如不快乐、爱别离、怨憎会、忧伤、干扰、疾病都是苦的明显形式,所有人普遍都会经历,也建基于愚痴,即相信事物是真实的,永恒的,且属于自我。如果不懂得修行,一切苦将无法避免,自作自受,于获得后失去,或相会后分离,建基于心的活动,它们使痛苦加剧。
而那是可以避免的,透过禅修中的思惟和领悟,行者会看见执著任何事物或经验,如何造成紧张、恐惧、挫折或失望,无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永远属于你的。只有透过禅修,行者才会知道,无常,苦,无我的真实洞见,怒不过度,利不过贪,劳不过累,逸不过安。
第四条:
修习者的禅修,最终的结果都取决于你到底做了些什么?你也必须找一个适合你的禅修方法,有次第的增长上去,持续练习下去,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找到一种禅修方法来尝试,务实地决定每一天可以练多少时间,即使是几分钟都好,尝试一个月,然后看看在三十天以后,感觉如何,你投入观呼吸的禅修方法时数愈多,受益也愈大。
观和止一齐平衡的发展,大幅提高了行者正向潜力上限的认知,这条道培养心性的无私。平等,慈悲等历久不衰的心质,是种高度正向的内心质变。内心质变,也就是因禅修而生起的一种新特质,在禅修之后仍然延续。内心质变可以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而不只是在禅修当中或紧接禅修之后。
禅修给一切可能受益的人,只要你愿意去做,因此,请重新开始,直接训练我们的身心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贪婪、畏惧及悲伤,并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耐力、智慧及无私的慈悲之道。
第五条:
在生活中,生命是如此艰辛,除了慈悲,我们怎还能选择其它?惟有当自己以慈悲心来抚慰,我们的悲痛和创伤才得以痊愈,佛陀的法音。
繁体版
第一条:
每個人在實踐的过程中都能達到,所思所行合乎中道,也包括中道本身,亦不執著中道,只有一個時机非覺醒不可,那就是現在,經由我們的感官,这個世界得以呈現,經由我們的習慣性反應,我們郤創造了迷妄,沒了習性反應,世界才能看清,不是我們的偏爱本身造就了問題与煩惱,而是我們对偏爰的執取,喜悅並非從擁有或所有權而来,而是經由一顆具足智慧和慈爰的心,愈是完全付出我們的心力,回到我們身上的便是產生更大的心力,健康是最大的禮物,知足是無上的財富,忠诚實在則是最好的人際関係,相信因果,輪迴讓我們知道宇宙存在终極的正義和善,这種善就是我們一直想發掘和釋出的,當我們為善時,心中会有喜悅与幸福,當我們做恶時,它会隐藏和不自在,就会感到痛苦、心会重。而禅修不是要去苦鬥,只是自然的融入其中,當你持續禅修時,禅定就会生起,禅定不是你可以做出來的事,它是自然發生的,只要你熟習修行。
第二条:
过去是死去的時間,我們不能讓心停留在过去,好好努力度过當下,將連結到美好的未來,一整年下來,有些是睛天,有些是雨天,人生也是这样有苦有樂,要好好度过每一天,每一個當下,讓所有的日子都顯得無可取代,無需比較,即使不好过,也可以体会惡劣天氣和逆境的苦痛,尋找好日子里所沒有的價值,若能做到这点,自已將得到活著的喜悦,盡自己所能,好好度过今天这一天,不要去想明天可能產生的煩惱,每一個今天都是一個点,这些点連接起來,就是人生,每餐吃飯也一样,集中精神在眼前的食物,以及進食这個行為,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想,如果心思不在这里,滿腦袋想著事和其他,心不在蔫,最後.根本不知道自巳吃了怎麼東西,總而言之,專注於當下的事情就对了,每一天都覺得活著真好,又过了美好的一天,真正的自在也是由一点匯聚而成,如果自在,當下用心經營的每一刻,都在安住,有句明言,打得念頭死,不是要你沒有思想,而是要把自身原本的分別妄想等種種情見,看法,見解,徹底打死以後才能相應到佛法,為何我們欠缺这種能力?因為我們的信仰只建立在自己的認知上,沒有以佛陀的証悟來當做自己的生命實相,都是透过自巳現前的認知,見解來取捨佛法,来選擇自己要修什麼,要得到怎麼,要拒絕什麼,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嚴格來說,以眾生的知見来揣測佛知見,那佛的知見就不存在了,因此,刚開始坐下来,心是怎麼样的,只有自巳知道,自已坐在那里坐禅,心在那?每個凡夫由刚開始時,都由錯誤開始的,漸漸会自我糾正,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巳。
第三条:
趨入这個洞見,所有的事物都不確定的,变化的,因此,得与失無法避免,行者对自已的想法好与壞也時常改變,因此,别人的錯失和做錯,也不必太認真,禅修会改變行者的'心的意向,改善和修正,在日常生活的考驗与禅修中的平静,都是行者的助缘和學佛的因缘,如不快樂,爰別離,怨憎会,憂傷,干擾,疾病都是苦的明顯形式,所有人普遍都会经歷,也建基於愚痴,即相信事物是真實的,永恆的,且屬於自我,如果不懂得修行,一切苦將無法避免,自作自受,於獲得後失去,或柤会後分離,建基於心的活動,它們使痛苦加劇,而那是可以避免的,透过禅修中的思惟和領悟,行者会看見執著任何事物或经驗,如何造成緊張,恐懼,挫折或失望,無有任何柬西是不变的,永遠屬於你的,只有透過禅修,行者才会知道,無常,苦,無我的真實洞見,怒不过度,利不过貪,勞不过累,逸不过安。
第四条:
修習者的禅修,最终的結果都取决於你到底做了些怎麼?你也必須找一個適合你的禅修方法,有次第的增長上去,持續練習下去,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找到一种禅修方法來嘗試,務實地决定每一天可以練多少時間,即使是幾分钟都好,嘗試一個月,然後看看在三十天以後,感覺如何,你投入觀呼吸的禅修方法時數愈多,受益也俞大,觀和止一齊平衡的發展,大幅提高了行者正向潛力上限的認知,这條道培養心性的無私。平等,慈悲等歷久不衰的心質,是種高度正向的內心質变,內心質变,也就是因禅修而生起的一种新特質,在禅修之後仍然延續,內'心質变可以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而不只是在禅修當中或緊接禅修之後,禅修給一切可能受益的人,只要你願意去做,因此,請從新開始,直接訓練我們的身心的方法,这種方法能教導我們如何處理貪婪,畏懼及悲傷,並教導我們如何學習耐力,智慧及無私的慈悲之道。
第五条:
在生活中,生命是如此艱辛,除了慈悲,我們怎還能選擇其它?惟有當自巳以慈悲心來撫慰,我們的悲痛和創傷才得以痊癒,佛陀的法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1)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1第一条
世间万物皆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认为佛法很深很玄,隐藏在深处高处,不会随随便便让人看见。事实并非如此,培养看出法的眼与心,才是真正的关键。因此,行者不可疏于修行,如同山路上必有石头,海边必有贝壳,打开心眼,即可发现每样东西都存在它该出现、亦即对的地方。
因此,打坐和做人生活也一样,寻找自己应该在的地方,做对的事,心也一样,放正的地方,从来不需要我们去辛苦做作,调整好自己生生世世妄想计较的习气,而使自己渐能安于当下,这才表示我们进步了。
2020.9.11 第二条
当你所做的和所说的对自己和别人是有益的,喜悦就来,我们彼此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为依缘的,当我们依循我们的觉性,我们心中自然的良善德行时,真正的自在便会自然而至,佛陀的法音。
2020.9.11 第三条
如果你真对现状有那么多的不满,你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世界有两种不满意,一种是对自己所做的不满意,另一种则是对别人不满意,而自己却什么也不去做。前者最后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后者则永远也不会满意。
如果你问一般人为何无法成功的原因,通常都能听到一堆很好的理由,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指责别人要比改变自己容易得多,然而,借口永远只是借口,而不是真正的事实,就算是事实,难道都没有改进的可能吗?
人定胜天是不服输,怨天尤人是输不起,成功与失败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动手,后者动口,却又抱怨别人不肯动手。穿上鞋子,踏出步伐,不是比坐着等待情况改变要强得多?
因此,坐禅也一样,不要对自己的禅修不满,或觉得不如别人,只要开始了,一定有回报,证一分得一分力量,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只是你放弃了,没有在坚持。如果坚持行动,道在前,你正在迈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有信心的人,反而不急着看到成果;而没有信心的人则要马上兑现。
现在很多人希望在修行上能很快有觉受、有经验、有果位,这样的人好像很用功,其实是没有信心,而没有信心的人最容易受到障碍,总是选择方法,因此真正的信心是要种因,而不急求果,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安心用功,而不是急着看到一种虚妄的果。
虚妄的果,很多时候是可用自我暗示来骗取的;反之,真用功后,必垢尽明现。就像镜子上有很多污垢,只要将污垢慢慢刮掉,光明一定显现出来,要努力的是去除杂染、净化,而不必去等待光明。
常言水到渠成,如果经常灌溉,自然形成水路,修行须从因修,而不是于果上计较,只要将心安在方法上,而有恒心有毅力地去用它,而成果不须等待就会自然而至。
繁体原文:
2020.9.11第一条
世間萬物皆明明白白地顯現出來,沒有一絲遮掩,人們總是認為佛法很深很玄,隐藏在深處高處,不会隨隨便便讓人看見,事實並非如此,培養看出法的眼与心,才是真正的関鍵,因此,行者不可疏於修行,如同山路上必有石頭,海边必有貝殼,打開心眼,即可發現每样東西都存在它該出現,亦即对的地方,因此,打坐和做人生活也一样,尋找自己應該在的地方,做对的事,心也一样,放正的地方,從来不需要我們去辛苦做作,調整好自巳生生世世妄想計較的習氣,而使自己漸能安於當下,这才表示我們進步了。
2020.9.11 第二条
當你所做的和所說的对自巳和別人是有益的,喜悅就来,我們彼此不是獨立存在而是互為依緣的,當我們依循我們的覺性,我們心中自然的良善德行時,真正的自在便会自然而至,佛陀的法音。
2020.9.11 第三条
如果你真对現狀有那麼多的不滿,你為什麼不去改變?,这世界有兩种不滿意,一种是对自己所做的不滿意,另一种則是对別人不滿意,而自巳郤什麼也不去做,前者最後会得到滿意的結果,後者則永遠也不会滿意,如果你問一般人為何無法成功的原因,通常都能聽到一堆很好的理由,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指責别人要比改變自巳容易得多,然而,藉口永遠只是藉口,而不是真正的事實,就算是事實,難道都沒有改進的可能嗎?,人定勝天是不服輸,怨天尤人是輸不起,成功与失敗的分野就在於,前者動手,後者動口,郤又抱怨別人不肯動手,穿上鞋子,蹅出步伐,不是比坐著等待情況改變要强得多?因此,坐禅也一样,不要对自巳的禅修不滿,或覺得不如别人,只要開始了,一定有回報,証一分得一分力量,每一個人都可以到達目的地,只是你放棄了,冇在堅持,如果堅持行動,道在前,你正在邁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真正有信心的人,反而不急著看到成果,而没有信心的人則要馬上兌現,现在很多人希望在修行上能很快有覺受,有經驗,有果位,这样的人好像很用功,其實是沒有信心,而沒有信心的人最容易受到障礙,总是選擇方法,因此真正的信心是要種因,而不急求果,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安心用功,而不是急著看到一種虚妄的果,虚妄的果,很多時候是可用自我暗示來騙取的,反之,真用功後,必垢盡明現,就像鏡子上有很多污垢,只要將污垢慢慢刮掉,光明一定顯現出来,要'努力的是去除雜染,净化,而不必去等待光明,常言水到渠成,如果经常灌溉,自然形成水路,修行須從因修,而不是於果上計較,只要將心安在方法上,而有恆心有毅力的去用它,而成果不須等待就會自然而至。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2)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2 第一条
不以妄想为碍,对待妄想是不迎不随。坐禅是训练我们的心不要打妄想,也不随妄想去打转。不打妄想就是不去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或打坐以外的种种事。但妄想是从自己的心里跑出来的,在妄想出现时,要很快地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而立刻截止它,此即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刚开始打坐的人,免不了有妄想,故不要怕有妄想,但要能立即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妄想与我们的警觉性有很大的关系,最初没有打坐时虽知道自己也有妄想,但总不觉得妄想很多,而稍微用功打坐,才会发觉到自己的妄想是那么多,这为什么呢?因为打坐用功的人有比较高的警觉性,能在念头一起时,马上发觉自己在打妄想。
就佛法来讲,我们的念头就像波浪一样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迷有梦,念头随时都是有的,而且出过不停,就看自己能不能察觉。当坐了一段时间,行者会发现没有太多妄想了,心也平静了,但时间还是很漫长,如果真的坐到妄想很小时,时间会飞快滑过去,为什么既觉得没有什么妄念,而时间还是很难挨呢?主要原因是在于心里有妄想,而自已的警觉性不够,故不能察觉,甚至是因自我暗示,认为自己已经很静了,所以没有用心去察觉妄念的存在,入迷入梦了。
因此,看到自己有很多妄想,并不是坏事,至少表示你已有比较高的警觉性,一般没有禅修的人,整天在妄想里打转,也不觉得那是妄想,所以打坐首先不要怕妄想,一切的念头只要不离开呼吸,集中专注观呼吸,当你觉知到在鼻的触感上时,知道一下就有一下是没有妄念的,渐渐地妄念自然会减少。
2020.9.12 第二条
修行只有两个目的,禅修练习是要帮助了解心的特相,即纯粹地识知目标,从而了解心的无我本性。
当你坐下来禅修,全部身心投入到你的禅修当中,全身没有执着并放松下来,心静下来坐禅,不要注意任何目标,因为目标(例声音,感受,身体觉受)一直都有,许多妄念、可能的目标都会从心现起,让目标来到心,你自已的一个自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心就会立刻觉知,只是知道并注意,心此刻在做什么。
一旦识知了那个目标,行者会注意到另外一个目标又会进入觉知,观照心如何自动放掉前一个目标,觉知新来的目标,然后另外一个目标又会生起,例如一个念头,心又放掉前面一个旧目标而抓住这个新的念头,这些目标不断进入心,一个接着一个,心也不停地识知每一个目标,行者很快就会明白,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有一个指导员站在心的后面,也是会发生的。
因为生起又灭去,只要行者不对这个目标有所反应,只是纯粹地观察,进行观察,并不需要有观察者,如实的在,如实的知,练习练习再练习,持续地练习,总有一天,心会停下来,平静就在里面,像无浪的海面,清晰、宁静与自在。不管念头怎么生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既不追踪逝去的念头,也不期盼未来的念头,不执着喜悦的经验,也不要被忧伤的情境打败你,若你能这样做,就能达到深刻宁静的境界,到那时,善和恶、喜悦和忧伤,就不分轩轾了。
2020.9.12 第三条
让自己的心开阔起来,生命会容易自在些,一整勺的盐巴放进一杯水当中,这水咸得难以喝下,若将这匙盐巴放到湖水里,就几乎感觉不出什么了,心宽广就自在了,观禅能令你放得下、放得快,能够观就自在,它的开放和广阔就是慈悲的温床,明辨一切外在的现象,并拥有能够自然示现的潜能智慧。
繁体原文:
2020.9.12 第一条
不以妄想為礙,对待妄想是不迎不随,坐禅是訓練我們的心不要打妄想,也不随妄想去打轉,不打妄想就是不去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或打坐以外的種種事,但妄想是從自已的心裡跑出来的,在妄想出現時,要很快地警覺到自巳在打妄想而立刻截止它,此即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刚開始打坐的人,免不了有妄想,故不要怕有妄想,但要能立即警覺到自巳在打妄想。妄想与我們的警覺性有很大的関係,最初沒有打坐時雖知道自巳也有妄想,但总不覺得妄想很多,而稍微用功打坐,才会發覺到自已的妄想是那麼多,这為什麼呢?因為打坐用功的人有比較高的警覺性,能在念頭一起時,馬上發覺自己在打妄想,就佛法来講,我們的念頭就像波浪一样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有迷有夢,念頭随時都是有的,而且出过不停,就看自已能不能察覺,當坐了一段時間,行者会發現冇太多妄想了,心也平静了,但時間還是很漫長,如果真的坐到妄想很小時,時間会飛快滑过去,為什麼既覺得沒有什麼妄念,而時間還是很難挨呢?主要原因是在於心裡有妄想,而自已的警覺性不够,故不能察覺,甚至是因自我暗示,認為自已已很静'了,所以沒有用心去察覺妄念的存在,入迷入夢了,因此,看到自已有很多妄想,並不是壞事,至小表示你已有比較高的警覺性,一般沒有禅修的人,整天在妄想里打轉,也不覺得那是妄想,所以打坐首先不要怕妄想,一切的念頭只要不离開呼吸,集中專注觀呼吸,當你覺知到在鼻的觸感上時,知道一下就有一下是冇妄念的,渐渐的,妄念自然会减少。
2020.9.12 第二条
修行只有兩個目的,禅修練習是要幫助了解心的特相,即純粹地識知目標,從而了解心的無我本性,當你坐下來禅修,全部身心投入到你的禅修當中,全身冇執著的放鬆,心靜下來坐禅,不要'注意任何目標,因為目標例声音,感受,身體覺受,一直都有,許多妄念,可能的目標都会從心現起,讓目標來到心,你自已的一個自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心就会立刻覺知,只是知道它,注意,心此刻在做怎麼,一旦識知了那個目標,行者会注意到另外一個目標又会進入覺知,觀照心如何自動放掉前一個目標,覺知新來的目標,然後另外一個目標又会生起,例說一個念頭,心又放掉前面一個舊目標而抓住这個新的念頭,这些目標不断進入心,一個接著一個,心也不停識知每一個目標,行者很快就会明白,这個过程根本不需要有一個指導員站在心的後面,也是会發生的,因為生起又灭去,只要行者不对这個目標有所反應,只是純粹地觀察,進行觀察,並不需要有觀察者,如是的在,如實的知,練習練習再練習,持續的練習,總有一天,心会停下来,平靜就在里面,像無浪的海面,清晰,寧靜与自在,不管怎麼念頭生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既不追蹤逝去的念頭,也不期盼未来的念頭,不執著喜悅的經驗,也不要被憂傷的情境打敗你,若你能这样做,就能達到深刻寧靜的境界,到那時,善和恶,喜悅和憂傷,就不分軒輊了。
2020.9.12 第三条
讓自已的心開闊起來,生命会容易自在些,一整匙的盬巴放進杯水當中,这水鹹得難以喝下,若將这匙鹽巴放到湖水裡,就幾乎感覺 不出什麼了,心寛广大就自在了,觀禅能令你放得下,放得快,能觀就自在,它的開放和广闊就是慈悲的温床,明辫一切外在的現象,並拥有能夠自然示現的潛能智慧。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3)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3 第一条
人从出生下来到现在,早已接受太多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有些因为打坐的关系而得以纠正,有些则不可能。有些人是眼高手底、习性重、自我观念很强。当你学习禅修的时侯,不要盲人摸象,以为是这样,盲修而三不象,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用到方法,住于四念处,知道和清楚看见身心呈现的,知道为何要坐禅。
当我们清楚地照见之后,需要持续觉察自已,觉察到念头、妄想是否乔装做作混入,制做虚假的意境,而心执着了它,产生了喜爱和不舍,持续地觉知到它。所有的境,都只是知道,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着,身心内外的一切均成平等,从此不再背负任何重担,止息苦。
因此,请了解,若把心已先用一种错误的观念来定义的话,则心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一般人在思想上都容易走偏,一种是偏于向外,想要很多的方法,但又没有耐性,坚持持续性不够。当我们想到修行时应牢记这点,若自己认为修行不见了,便会决定离开它去研究,希望有好的结果,但无论你研究多少法,永远都无法了解,因为你并非如实觉知,若确实了解法的真实本质,就应能放下,此即舍离,去除贪爱,不再执着,若仍有执着,它也会变得越来越小。
2020.9.13 第二条
事情本身与做事方法,有时有真才实学也不够,有时还需要点运气,一个人如果态度不好,他做怎么事也不会成功,甚至连理性和正义都会被扭曲变质;反之如果态度很好,做怎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即使你对人说不,也会让人接受你的理由,良好的举止往往令人舒服、倾倒,行为和态度很重要,令人愉悦的言行,往往能以绝妙的方式帮你脱离困境,生活的智能。
2020.9.13 第三条
掂量一下宽容与怨恨,何者对心带来真正的有利,再明智地作出选择。修行人的心灵生活,也得包括许许多多处世的智能才行。假使你的慈悲不包括你自己,也是不完整的,生活中需要培养对他人好心情和耐心,对你自己的心也一样。
云总是随风飘流,不会违背风的方向,水也是往低处流,不会从低处往高处逆流,云和水顺应自然,人的命运也一样,接受、顺应自然而生,像行云流水,就能活得轻松自在,不要违抗自然法则,因此,疾病来时也一样,了悟无常是我们唯一所能坚持,不管周遭的环境如何改变,无常都在提醒我们,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如你所愿。
2020.9.13 第四条
禅语有句话叫,物外心,所谓的物就是指偏执,每个人都有偏执,只是程度略有差异。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偏执,而做出没有意义的事情,因此,重要的是将心思放在偏执之外,心灵不要被偏执束缚,本心不被偏执束缚,正是不受偏执影响,正确了解事物本质的见地。所有失去的都是在提醒你,也是你修行的助缘,舍离偏执,正视真实,不受它影响,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哪,放得下才真智慧,就如那瞬息万变的情绪,并经由修行产生的洞察力,让你时时刻刻都能够面对自已,这样,你就在各种情境和危机中,找到应变之道,同时转化你的心境。
繁体原文:
2020.9.13 第一条
人從出生下來到現在,早已接受太多錯誤的觀念,这些錯誤的觀念有些因為打坐的関係而得以糾正,有些則不可能,有些人是眼高手底,習性重自我觀念很强,當你學習禅修的時侯,不要盲人摸象,以為是这样,盲修而三不象,要有正确的認知和用到方法,住于四念處,知道和清楚看見身心呈現的,知道為何要坐禅,當我們清楚地照見之后,需要持續覺察自已,覺察到念頭妄想是否乔裝做作混入,制做虚假的意境,而心執著了它,產生了喜愛和不捨,持續的覺知到它,所有的境,都只是知道,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著,身心內外的一切均成平等,從此不再背負任何重担,止息苦,因此,請了解,若把心巳先用一種錯誤的觀念来定義的話,則心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一般人在思想上都容易走偏,一種是偏於向外,想要很多的方法,但又冇耐性,堅持持續性不够,當我們想到修行時,應牢記这点,若自巳認為修行不見了,便会决定离開它去研究,希望有好的结果,但無論你研究多少法,永遠都無法了解,因為你並非如實覺知,若确實了解法的真實本質,就應能放下,此即舍离,去除貪爱,不再執著,若仍有執著,它也会变得俞來俞"小。
2020.9.13 第二条
事情本身与做事方法,有時有真才實學也不夠,有時還需要点運氣,一個人如果態度不好,他做怎麼事也不会成功,甚至連理性和正義都会被扭曲變質,反之如果態度很好,做怎麼事都会事半功倍,即使你对人說不,也会讓人接受你的理由,良好的舉止往往令人舒服,傾倒,行為和態度很重要,令人愉悅的言行,往往能以绝妙的方式幫你脫離困境,生活的智慧。
2020.9.13 第三条
掂量一下寬容与怨恨,何者对心带來真正的有利,再明智的作出選擇,修行人的心靈生活,也得包括許許多多處世的智慧才行,假使你的慈悲不包括你自己,也是不完整的,生活中需要培養对他人好心情和耐心,对你自已的心也一样,雲總是隨風飄流,不会違背風的方向,水也是往低處流,不会從低處往高處逆流,雲和水順應自然,人的命運也一样,接受,順應自然而生,像行雲流水,就能活得輕鬆自在,不要違抗自然法則,因此,疾病來時也一样,了悟無常是我們唯一所能堅持,不管周遭的環境如何改變,無常都在提醒我們,不要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當然如你所願。
2020.9.13 第四条
禅語有句話叫,物外心,所謂的物就是指偏執,'每個人都有偏執,只是程度略有差異。有時候我們会因為偏執,而做出沒有意義的事情,因此,重要的是將心思放在偏執之外,心靈不要被偏執束縛,本心不被偏執束縛,正是不受偏執影响,正确了解事物本質的見地,所有失去的都是在提醒你,也是你修行的助缘,捨離偏執,正視真實,不受它影响,正視自巳的問題在那,放得下才真智慧,就如那瞬息萬变的情緒,並经由修行產生的洞察力,讓你時時刻刻都能夠面对自已,这样,你就在各種情境和危机中,找到應變之道,同時轉化你的心境。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4)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一般世间人,当活到一定的年纪后,改变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靠自已的努力,效果也可能很有限。因此,请你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想想自已想改变怎么。
多亲近善友和善知识,远离无明愚痴的人。当你在家想禅修的时候,心总是没有力量,或受干扰,请多共修。
性格与行为如同一面镜子。跟性格良好的人相处,可以从他身上的镜子看出你自巳。换言之,身边的善友很重要。只要你希望变得跟对方一样,例跟开朗的朋友一起,自已也会变得开朗。
映照在对方镜子中的你,就会是那个样子。不要只是模仿对方的表面,还要以尊敬的心看待善友。以他人为镜,并成为他人的镜子。薰习,人们跟好与不好的行为,也会互相薰习。因此,多亲近善知识,多共修。
第二条
通往解脱的单一道路,四念处。四念处是诸法的核心纲领,一切法皆导向四念处。
它是诸法的一个综合和总结,四念处的修行是通往涅槃的单一道路。解脱的必修法门,阿含经中灭除烦恼,趋向涅槃的修行方法共分三十七道品。
即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等。四念处为最基础的修行方法,可以这样说,不修行四念处,就不能悟得圣道。不能解脱,在原始佛教时期,年轻的比丘多把四念处作为入门的修行法门。将其称为,一入道解脱的渡口。
若能修习四念处。可依序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诸道品法。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想,以为自身是净,感受是快乐的。
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透过修习四念处,可以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身,受,心,法包含了佛教教法的各个方面。
因此,四念处又被称为一切法。佛教中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圣谛等教法都可以从四念处的角度加以解说,因它是核心纲领。一切法皆导向四念处,四念处是佛座。
修行四念处可以止息身心的痛苦,享有正法的自在与喜悦,断除遮蔽自心的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祛除自心的染污,使智慧微劣的一切烦恼无明都被去除。
因此,阿含经将四念处称为佛座。
它的意思是说,四念处并不限于初修者,过去,未来,现今三世诸佛也依四念处而获得涅槃。各大阿罗汉等常修四念处而证得漏尽,涅槃等。
第三条
如果只因为嘈杂就能破坏你的静心,你的静心又有怎么价值呢?你根本没有真正的静心,不是吗?如果一些打扰就能污染到你的修行,那么这些污染不是比你的法门更伟大了吗?
会被打断的安宁就叫不安宁,会被干扰的平静就不是真的平静。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环境中的人。如果你的内心是污浊,纷乱的,静坐再长的时间,也是枉然。不是吗?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克服障碍和困难,如何澄清怀疑和洞察邪见。如何启发自巳,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将佛法付诸于实际的修行,并在生活中实践。
以及如何转化痛苦和烦恼。在修行之路上,我们都需要来自领悟方法所产生的良好基础和稳定。克服许多挑战与障碍,你的每一天都需要坚持下去,面对你几十载的人生。
第四条
在人世间,生活会有很多鞎辛,难题,例做生意,百分之八十的业务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户,所以抢客不如养客,让客人对你信赖,要比让客人捡便宜,生意能做得更大更久,不是吗?
诚恳是最好的说服,诚心是最佳的服务,诚信则是最有力的广告,切记,千万不要砍掉让你遮阳的树,拼价格不如拼人格,价格是一时的,人格才是永久的。
要记住,顾客不只是过客,这些因果关系不言自明,容易理解。然而在人生的念头和情绪领域中,因果关系的运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因此较难领会。
错综复杂的人生关系和运行方式,影响著你的人生。在生活经验中,只要我们留意每一个念头和行为的背后。
善的重量轻,恶的重量重。理解善意与恶意的不同,在森林里漫步,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或使树叶沙沙作响,或令泥土轻轻扰动。
正如光线在底片上显影,一切念头和行为都会在意识流中留下印记。一直到我们承受业报,业报耗尽为止。
要在精神路上有所成就,必须克服许多的挑战。
~~~~~~~~~~~~~~~~~~~~~~~~~~~
繁体原版:
第一条
一般世間人,當活到一定的年紀後,改變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靠自已的努力,效果也可能很有限,因此,請你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想想自已想改变怎麼,多親近善友和善知識,遠離無明愚痴的人,當你在家想禅修的時候,心總是冇力量,或受干擾,請多共修,性格与行為如同一面鏡子,跟性格良好的人相處,可以從他身上的鏡子看出你自巳,換言之,身边的善友很重要,只要你希望变得跟对方一样,例跟閞朗的朋友一齊,自已也会变得開朗,映照在对方鏡子中的你,就会是那個样子,不要只是模仿对方的表面,還要以尊敬的心看待善友,以他人為鏡,並成為他人的鏡子,薰習,人們跟好与不好的行為,也会互相薰習,因此,多親近善知識',多共修
第二条
通往解脱的單一道路,四念處,四念處是諸法的核心綱領,一切法皆導向四念處,它是諸法的一個綜合和總结,四念處的修行是通往涅槃的單一道路,解脱的必修法門,阿含經中滅除煩惱,趨向涅槃的修行方法共分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等,四念處為最基礎的修行方法,可以这样说,不修行四念處,就不能悟得聖道。不能解脱,在原始佛教時期,年輕的比丘多把四念處作為入門的修行法門,將其稱為,一入道,解脱的渡口,若能修習四念處,可依序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諸道品法,衆生对身,受,心,法皿境,生起四種顛倒妄想,以為自身是净,感受是快樂的,'心是恆常的,現象是有自体的,由此產生了貪爱無明,透过修習四念處,可以讓眾生認識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識是無常的,法都是無我的,從而减少煩惱,引發定慧,身,受,心,法包含了佛教教法的各個方面,因此,四念處又被稱為一切法,佛教中的五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聖谛等教法都可以從四念處的角度加以解說,因它是核心網領,一切法皆導向四念處,四念處是佛座,修行皿念處可以止息身心的痛苦,享有正法的自在与喜悦,断除遮蔽自心的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祛除自心的染汙,使智慧微劣的一切煩惱無明都被去除,因此,阿含经將四念處稱為佛座,它的意思是說,四念處並不限於初修者,过去,未來,現今三世諸佛也依四念處而獲得涅槃,各大阿罗漢等常修四念處而證得漏盡,涅槃等,
第三条
如果只因為嘈雜就能破壞你的静心,你的静心又有怎麼價值呢?你根本沒有真正的静心,不是嗎?如果一些打擾就能污染到你的修行,那麼这些污染不是比你的法門更偉大了嗎?会被打断的安寧就叫不安寧,会被干擾的平静就不是真的平静,重要的不是環境,而是環境中的人,如果你的內心是污濁,紛乱的,静坐再長的時間,也是枉然,不是嗎?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克服障礙和困難,如何澄清懷疑和洞察邪見,如何啟發自巳,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緒,如何將佛法付諸於實際的修行,並在生活中實踐,以及如何轉化痛苦和煩惱,在修行之路上,我們都需要來自領悟方法所產生的良好基礎和穩定,克服許多挑戰与障礙,你的每一天都需要堅持下去,面对你幾十載的人生。
第四条
在人世間,生活会有很多鞎辛,難題,例做生意,百分之八十的業務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户,所以搶客不如養客,讓客人对你信賴,要比讓客人撿便宜,生意能做得更大更久,不是嗎?诚懇是最好的說服,誠心是最佳的服務,誠信則是最有力的廣告,切記,千萬不要砍掉讓你遮陽的树,栟價格不如拼人格,價格是一時的,人格才是永久的,要記住,顧客不只是过客,这些因果関係不言自明,容易理解,然而在人生的念頭和情緒領域中,因果関係的運作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因此較難領会,錯综複雜的人生関係和運行方式,影響著你的人生,在生活經驗中,只要我們留意每一個念頭和行為的背後,善的重量輕,恶的重量重,理解善意与恶意的不同,在森林里漫步,凡走过必留下痕跡,或使树葉沙沙作响,或令泥土輕輕擾動,正如光線在底片上顯影,一切念頭和行為都会在意識流中留下印記,一直到我們承受業報,業報耗盡為止。要在精神路上有所成就,必須克服許多的挑戰。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5)
简体版:(编辑:玲)
第一条:
珍惜生命,呼吸是无价的,若不以正念生活,我们将经历许多困厄、痛苦和欲求不满的恶性循环会像恼人的声音反复播放,生活每刻都受条件制约且如此短暂。当我们品尝当下此刻,就能够真正的充分呼吸,光是吸纳吐气就能让心灵充满深深的感恩与知足,以如此深切的方式全然地活着。
呼吸是最珍贵的赠予,每个人临终时刻,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样子,这是你我都无法避免的时刻。如果你以愤怒,妒忌,傲慢这有害的方式呼吸,将会浪费宝贵的呼吸在负面的事物中,就算你有万贯家财,临终也带不走一分一毫。那时,就算寻遍天下,也无法多买几口气,也买不到一分钟的生命,一刹那的呼吸是如此珍贵,生命走到尽头,无法言语,每口呼吸都充满痛苦的挣扎。
当你有最亲的人在临终的情境,这也是她/他们送给你最好的礼物。它会教导你,生命如此短暂无常,应敦促自己过有意义的生活,由生到死的艰辛旅程中累积了各种挫折逆境,我们就会发现每一口呼吸的价值有多么珍贵,我们会在这样的发现中,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标,以及善用光阴与生命中的每一刻。
第二条:
如果练习到睡着以后,正念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没什么可怕了,必定会死时吉祥,为什么?因为临终出现的画面类似于梦境,或许看到即将投生的情境,看到将要上刀树,下油锅,心便会恐惧,此时如果正念自动生起,恐惧瞬间消失,地狱的景象将因有正念的生起而逝去。
觉性生起时,不善法不可能同时生起,因为心已是善的了,因此,平时的练习太重要了,正念的培养,才能无时无刻吉祥。死神来时有正念,反之不断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会历经同样的痛苦,如果觉性已经炉火纯青,就会看到心正在受惊,觉性生起的瞬间,心会安住,不下堕,因为没有随境流转,心没有抓取。反之,心看到情境就会跳进去抓取,若是善的,就投生善趣,若是坏的,就投生恶道了。念念安于当下,其实是最现成的,死亡来时,才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第三条:
醒觉的人,活在一个接连不断惊奇的世界,如果你照顾好每一个当下,就照顾好所有时候,当你的心打开了,就会明白,我们正属于当下这里。
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地呼吸,生命仰赖生命,我们都得吃也要被吃,记得它是事实,也就能滋养彼此。一切事物就好比是一条河流,我们不可能两度涉入的是同样的河水,逝水如斯不复返,佛陀的法音。
第四条:
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惧怕,火也好,风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无法抹去我们好的行为。惧怕就是总在事情还未发生前的一种预想。恐惧害怕是路,智慧慈悲也是路,你要走哪条?每一个生命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忧伤,有时侯,也正是这个痛摇醒我们的。
根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真的要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作准备。每天都有人死亡,可能是你最亲近的人,或许死神从你身边擦过。当你最亲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我们不要注定两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我们或许暂时能够维持身体健康,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然而生命消逝之快,如同沙漏中流泄的沙子,谁能保证,明天早上你一定能从梦中醒来?
从这一刻开始视当下每分每秒皆为改变的契机,修习内观禅是你今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因为唯有透过坐禅,才能发觉内心的真正本质,得到无论是活着或死亡都极需要的平静和信心,观禅也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繁体版:
第一条:
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懼怕,火也好,風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好的行為,懼怕就是總在事情還未發生前的一种預想,恐懼害怕是路,智慧慈悲也是路,你要走哪條?每一個生命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憂傷,有時侯,也正是这個痛搖醒我們的,根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真的要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作準備,每天都有人死亡,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或許死神從你身边擦过,當你最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我們或許暫時能夠维持身體健康,过著舒適的物質生活,然而生命消逝之快,如同沙漏中流洩的沙子,誰能保証,明天早上你一定能從夢中醒來?從这一刻開始視當下每分每秒皆為改變的契機,修習內觀禅是你今生給自巳最好的禮物,因為唯有透过坐禅,才能發覺內心的真正本質,得到無論是活著或死亡都極需要的平静和信心,觀禅也是通向覺悟的必经之路。
第二条:
如果練習到睡著以后,正念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沒什麼可怕了,必定会死時吉祥,為什麼?因為臨終出現的画面类似于梦境,或許看到即將投生的情境,看到將要上刀树,下油鍋,心便会恐惧,此時如果正念自動生起,恐惧瞬間消失,地獄的景象將因有正念的生起而逝去,覺性生起時,不善法不可能同時生起,因為心巳是善的了,因此,平時的練習太重要了,正念的培養,才能無時無刻吉祥,死神來時有正念,反之不断造作惡業,而自已也会同样歷經同样的痛苦,如果覺性已經炉火純青,就会看到心正在受惊,覺性生起的瞬間,心会安住,不下墮,因為沒有隨境流轉,心沒有抓取,反之,/心看到情境就会跳進去抓取,若是善的,就投生善趣,若是壞的,就投生恶道了,念念安於當下,其實是最現成的,死亡來時,才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第三条:
醒覺的人,活在一個接連不断驚奇的世界,如果你照顧好每一個當下,就照顧好所有時候,當你的心打開了,就会明白,我們正屬於當下这里,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地呼吸,生命仰賴生命,我們都得吃也要被吃,記得它是事實,也就能滋養彼此,一切事物就好比是一條河流,我們不可能兩度涉入的是同样的河水,逝水如斯不復返,佛陀的法音
第四条:
活得有智慧的人,对死亡也不会懼怕,火也好,風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好的行為,懼怕就是總在事情還未發生前的一种預想,恐懼害怕是路,智慧慈悲也是路,你要走哪條?每一個生命都免不了或多或少的憂傷,有時侯,也正是这個痛搖醒我們的,根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真的要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作準備,每天都有人死亡,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或許死神從你身边擦过,當你最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我們或許暫時能夠维持身體健康,过著舒適的物質生活,然而生命消逝之快,如同沙漏中流洩的沙子,誰能保証,明天早上你一定能從夢中醒來?從这一刻開始視當下每分每秒皆為改變的契機,修習內觀禅是你今生給自巳最好的禮物,因為唯有透过坐禅,才能發覺內心的真正本質,得到無論是活著或死亡都極需要的平静和信心,觀禅也是通向覺悟的必经之路。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6)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16 第一条
在人世间,一份工作,一段婚姻,一段感情。任何事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改变和失去。例如失恋就是与一个不适合你、或你不适合的人而分手,那有什么不好?分手是与一个不爱你,或你不爱的人脱离关系,那不是很好?再找一个更适合你或更爱你的人,不是更好吗?一份工作也一样,一个欺骗的情感,一个没有爱的婚姻,一个没有幸福的未来,你认为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因此,当你开始修习坐禅的时候,你能看见,所有发生的、身心呈现的都无常,没有什么是你的,所有的过去,都只留下记忆和体验,如果自己执着了,你不是傻吗?请放下,我们的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给我们添了很多的烦恼,因为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我见与猜疑心把我们阻挡住了。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做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说,业创做万物,构成万物,自己是业的主人,只要打从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改变,看清楚自己如何看待生命,内观观照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出离心,你会发现自己能慢慢地放下它们,最后能够解脱习气,改变业力,就像从奶酪中挑出头发一样简单。
2020.9.16 第二条
人生中的所有遭遇,都带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只要你愿意去发掘、去改变,愿意重新诠释过往的经验,结果也将大不相同。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在于寻求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只要调整了自己的身心、眼光,你的世界也变得不一样,命运由已扭转、由己所做,幸与不幸,是你怎样看问题,不是问题改变你的想法。
阴影只是强光存在的一种投射,光才是主导的力量,如果你注意一下自己现在的阴影,你会发现到,你只有在一种情形下,才能够看到自巳的阴影,那就是背对着亮光,不是吗?有多大的光亮,就有多大的阴影,只要转个身,你就可以看见光亮的另一面,因此,自己的命运,由你自己掌握,问题是你如何面对你的困境,能够走出来,死执不放,有用吗?什么也不要,从新来过,为何不可呢?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开来时,心就不再受到束缚与干扰了。
2020.9.16 第三条
我,存在是邪见,如何才能消除?事实上,修行不是为了除掉我,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只是由于界定和见解发生错误,才会感觉有个我。清除邪见的唯一方法,是正确的看见,何时正确的看见,何时就不再有邪见。
邪见认为,我,存在,请你来看实相,这个身体真的是我吗?生活中生起的苦乐,真的是我吗?所有善恶、烦恼,真的是我吗?这个心,真的是我吗?行者洞察实相吧,修行并不是为了清除掉我,而是为了清除掉邪见,以为我存在,加颜色、加妄念,我并不真实存在,我只存在于邪见中,何时能够正确的洞察,能够没有错解,何时我便不复存在,因此圣者已经清除了邪见,他知道我不存在,只有身体在工作、心在运作,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
因此,行者自己了知,自己证实,因此,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没有其他了,想占有或虚假,都是在骗自己,骗自己最傻,不管你做什么,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纳它并保持敏锐,不管你有多么绝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为事实上它赐给了你无价的礼物,让你透过修行,了解法,了悟忧伤背后的实相,心能对任何事保持放开,慈悲与智慧会自然显现,而痛苦会是你最好的经验。
2020.9.16 第四条
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哪能一下子就恢复,果子要待到成熟,才能从树上掉下,法则是强迫不来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波罗密,你能坚持下来坐禅吗?如果你能坚持,表示你有足够的波罗密,不要对你自己疑惑,如果你有练习,是在对自己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有力量慈悲他人,每一天,你在做了什么?心放在那呢,自己要知、有戒。
繁体原文:
2020.9.16 第一条
在人世間,一份工作,一段婚姻,一段感情。任何事物或人与人之間的関係,都会改變和失去,例失戀就是与一個不適合你,或你不適合的人而分手,那有什麼不好,分手是与一個不爱你,或你不爱的人脱離関係,那不是很好,再找一個更適合你或更爱你的人,不是更好嗎,一份工作也一样,一個欺騙的情感,一個沒有爱的婚姻,一個没有幸福的未來,你認為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因此,當你開始修習坐禅的時候,你能看見,所有發生的,身心呈現的,都無常,冇怎麼是你的,所有的过去,都只留下記憶和体驗,如果自巳執著了,你不是傻嗎,請放下,我們的心是自巳最大的敵人,給我們添了很多的煩惱,因為有一'些根深柢固的我見与猜疑心把我們阻擋住了,業並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造和改變的能力,業具有創做性,因為我們可以决定如何及為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佛陀說,業創做萬物,構成萬物,自巳是業的主人,只要打從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改變,看清楚自巳如何看待生命,內觀觀照会產生一種深刻的出离心,你会發現自已能慢慢地放下它們,最後能夠解脱習氣,改變業力,就像從乳酪中挑出頭髮一样簡單。
2020.9.16 第二条
人生中的所有遭遇,都帶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只要你願意去發掘,去改變,願意重新詮釋过往的經驗,結果也將大不相同,真正的發現之旅,並不在於尋求新的景觀,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只要調整了自已的身心,眼光,你的世界也变得不一样,命運由巳扭轉,由己所做,幸与不幸,是你怎樣看問題,不是問題改變你的想法,陰影只是强光存在的一種投射,光才是主導的力量,如果你注意一下自己現在的陰影,你会發現到,你只有在一種情形下,才能夠看到自巳的陰影,那就是背对著亮光,不是嗎?有多大的光亮,就有多大的陰影,只要轉個身,你就可以看見光亮的另一面,因此,自已的命運,由你自已掌握,問題是你如何面对你的困境,能夠走出來,死執不放,有用嗎,怎麼也不要,從新來过,為何不可呢,當你能夠把心從它牽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開来時,心就不再受到束縛与干擾了。
2020.9.16 第三条
我,存在是邪見,如何才能消除,事實上,修行不是為了除掉我,因為我本來就不存在,只是由于界定和見解發生錯誤,才会感覺,有個我,清除邪見的唯一方法,是正确的看見,何時正确的看見,何時就不再有邪見,邪見認為,我,存在,請你來看實相,这個身体真的是我嗎?生活中生起的苦樂,真的是我嗎?所有善恶,煩惱,真的是我嗎?这個心,真的是我嗎?行者洞察實相吧,修行并不是為了清除掉,我,而是為了清除掉邪見,以為我存在,加顏色,加妄念,我並不真實存在,我只存在于邪見中,何時能夠正确的洞察,能夠沒有錯解,何時我便不复存在,因此聖者已經清除了邪見,他知道我不存在,只有身体在工作,心在運作,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因此,行者自巳了知,自已証實,因此,只有練習,練習再練習,冇其他了,想佔有或虚假,都是在騙自巳,騙自巳最儍,不管你做什麼,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纳它並保持敏銳,不管你有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為事實上它賜給了你無價的禮物,讓你透过修行,了解法,了悟憂傷背後的實相,心能对任何事保持放開,慈悲与智慧会自然顯现,而痛苦会是你最好的經驗。
2020.9.16 第四条
長久以来被忽視的,哪能一下子就恢復,果子要待到成熟,才能從树上掉下,法則是强迫不來的,如果你冇足夠的波罗密,你能堅持下來坐禅嗎?如果你能堅持,表示你有足夠的波罗密,不要对你自已疑惑,如果你有練習,是在对自已慈悲,有慈悲心的人,才有力量慈悲他人,每一天,你在做了怎麼?心放在那呢,自巳要知,有戒。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7)
简体版(编辑:欣):
2020.9.17 第一条
无论过去多么艰难,你总能在今天重新开始,我们的身体是珍贵的,它是运载我们通往觉悟的车乘,用心照顾好它吧,进食的时候,慢慢地吃,并且倾听你的身体,让你的胃告诉你何时该停,而不是你的眼睛或舌头,病从口入,吃时要观察,不要贪吃,很多慢性疾病是因为贪吃,留意你的日常生活习惯,万事万物互相依存纠结,因此,我们要学习到,要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任。
2020.9.17 第二条
后悔和担心都是没有意义的妄念,对自已做过的事情,总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可是自已没有辨法回到过去重新开始,因为时间一闪即逝,与其后悔,不如做好当下,坐禅也是一样,生起了就灭去,平静和慈悲是如此珍贵,千万不要因为种种迷醉而失去它们。
和雨林同在,我们吸进了大地的气息,因为海洋,我们才有滋生的饮水饮用,雨林和海水都是身体的一部分,玫瑰成了肥料,肥料再滋养花园,长成新的玫瑰,生命是如此,万物也是如此,有怎么好后悔的,做好每件事,每一个当下,都是你的经验和体证。
突然看见太多自我的真相时,可能会难以面对,害怕去认知,或太痛苦而无法接受,所以,我们否认及排斥它,荒谬而急切的防止自己了解真相,当我们面临太强烈或太难接受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将其投射到周遭的人,如身边最亲的人。不要再受过往习性所牵引,以及由于自身局限了旧有的认知,当你练习到一段时间,你的认知会有所改变。
2020.9.17 第三条
如果你没有透过禅修,移动一座山,要比移动我见容易,我见打从出生,长大,父母教导我们贪爰与执取,赋予事情意义,坚信自已以一个自我实体的方式存在,所有的都习惯了,爱取,是我的,我对你错,所有的事物属于我们,打从一出生便如此教导,它透过内心,并待在心里面,成为习气,贪欲,想要,并被教导去获取,去累积去执取,重视它们并据为已有,所有俗世的世间人和父母便是如此认知,因此,执取自我便进入心里,骨子里。
当行者开始练习禅修,并聆听心灵指导的教法时,要想了解法并不容易,因为错误的认知,生生世世在骨子里,成了行为,心识,因此当你刚开始坐禅时,都是在修自已创造的禅法,禅修方法一句也听不进去的,耳朶只听到一堆声音,因此,为什么要培养专注力,而集中在观呼吸啊,就是一点一滴培养正念的力量,令心安稳,念头减少,净化,忍耐,精进,毅力的波罗密,才能迈向行道上,减少自我的执取。
佛陀只教导住于四念处,来培养中道,正念,每日的坚持,持续下去,才有机会灭苦,自我渐渐减少,熄灭,邪见与恶习坚实而难以动摇,只有习禅行者才有机会。
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当你练习时,不要逃避痛苦,苦受是你真实的体验,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
繁体原文:
2020.9.17 第一条
無論过去多麽艱困,你總能在今天重新開始,我們的身體是珍貴的,它是載運我們通往覺悟的車乘,用心照顧好它吧,進食的時候,慢慢地吃,並且傾聽你的身体,讓你的胃告訴你何時該停,而不是你的眼睛或舌頭,病從口入,吃時要觀察,不要貪吃,很多慢性疾病是因為貪吃,留意你的日常生活習慣,萬事萬物互相依存糾结,因此,我們要學習到,要对自己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任。
2020.9.17 第二条
後悔和担'心都是沒有意義的妄念,对自已做过的事情,總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可以自已沒有辨法回到过去重新開始,因為時間一閃即逝,与其後悔,不如做好當下,坐禅也是一样,生起了就灭去,平静和慈悲是如此珍貴,千萬不要因為种种迷醉而失去它們,和雨林同在,我們吸進了大地的氣息,因為海洋,我們才有滋生的飲水喝,雨林和海水都是身体的一部分,玫瑰成了肥料,肥料再滋養花園,長成新的玫瑰,生命是如此,萬物也是如此,有怎麼好後悔的,做好每件事,每一個當下,都是你的經驗和体証,而突然看見太多自我的真相時,可能会難以面对,害怕去認知,或太痛苦而無法接受,所以,我們否認及排斥它,荒謬而急切防止自己了解真相,當我們面臨太强烈或太難接受的事物時,我們就会將其投射到周遭的人,如身边最親的人。不要再受过往習性所牽引,以及对於自身局限了舊有的認知,當你練習到一段時間,你的認知会有所改變。
2020.9.17 第三条
如果你冇透过禅修,移動一座山,要比移動我見容易,我見打從出生,長大,父母教導我們貪爰与執取,賦予事情意義,堅信自已以一個自我實体的方式存在,所有的都習慣了,爱取,是我的,我对你錯,所有的事物屬於我們,打從一出生便如此教導,它透过內心,並待在心裡面,成為習氣,貪慾,想要,並被教導去獲取,去累積去執取,重視它們並據為已有,所有俗世的世間人和父母便是如此認知,因此,執取自我便進入心里,骨子裡,當行者对禅修開始練習,並聆聽心靈指導的教法時,要想了解法並不容易,因為錯誤的認知,生生世世在骨子里,成了行為,心識,因此當你刚開始坐禅時,都是在修自已創造的禅法,禅修方法一句也聽不進去的,耳朶只聽到一堆声音,因此,為什麼要培養專注力,而集中在觀呼吸啊,就是一点一滴培養正念的力量,令心安稳,念頭减少,净化,忍耐,精進,毅力的波罗密,才能邁向行道上,減少自我的執取,佛陀只教導住于四念處,來培養中道,正念,每日的堅持,持續下去,才有机会灭自我,漸漸减少,熄滅,邪見与恶習堅實而難以動搖,只有習禅行者才有机会,若你曾經受苦,你会了解別人受苦的感覺,而如果你是在幫助別人,受苦可以讓你理解和產生慈悲心,裨益你幫助別人,當你練習時,不要逃避痛苦,苦受是你真實的体驗,最痛苦的時候,可能是最開闊的時候,最脆弱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堅强的時候,痛苦能教導我們慈悲。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8)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2020.9.18 第一条
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在没有练习禅坐以前,心猿意马,自己无法作得自主,修行是利用方法,选择自己适合的,让平时不受控制的心,逐渐调整成为专注的心,未用禅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们的心念竟会如此地难以驾驭,唯有开始修行之后,才会发现我们的心是极其脆弱,多变而又缺乏自主能力。
当你打坐的时候,便会发觉你的心念经常如野马奔腾,无法停止,有些人,坐着像打坐的姿态,心却在云游太虚,在外飘荡,也有些人,身体虽在打坐修定,心念却在九霄云外,想家里的事,想公司?为什么心总是心系两处?这便说明,很多时候,不外乎有散乱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心念很散乱,而不自觉。
如果用禅修的方法,便可帮助行者,经常可以发现自已内心的散乱,若能发现散乱便己经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会渐渐专注用功,对于浅尝即止的禅修者,并不容易集中专注,不断地用专注力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继,不离所缘,集中专注力在触和感受上,时时不离所用的方法,便是时时不离正念。
如因求法心切而成身心紧张,就容易发生身心的疾病,心必先试着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放下,若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才能够放轻松自然地练习禅修方法,保持身心平衡,生活起居提放自在,相信因果,当你在禅坐里种下正确的因,法是自然而至的。
2020.9.18 第二条
要将禅修成为你生活的一部份,每天不论你坐了多少时间,好过不坐,培养正念太重要了,不然死结愈打愈多,每天能够令身心松弛一下,令结使松开,给心灵一点空间,打坐成为了习惯,修行的这条路,是为了改变既有的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体验,并转化,可以确信的是,如果能够随时对念头保持觉知,并试着消除有攻击性与不善意的念头,这样的转变就会发生,因此,要对念头保持觉知,如此自然就会成为自己的护佑者。
追随佛陀脚步的人都应当明白,修行的本质是修心,为什么?这是因为每当念头生起的那一刻,我们就有一次机会体验,若是生起了恶念嗔恨的情绪,至少应先试着把它转化成没有攻击性的念头,透过觉察认出念头的方式,我们就能不断的让自己更好,将觉知念头作为修行的对境,并藉此而能转化自己的心。
佛说业无法用水冼去众生的罪障,也无法用手拭去众生的痛苦,更无法将自身了悟转移给众生,唯示法谛得解脱,自己了悟,自己修証,証一分得一分。
2020.9.18 第三条
只有修习内观禅,才有智慧和定力,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物质现象,名,心灵现象,蕴,存在的构成因素,处基础,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缘起,即相互依赖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观到一切存在的三项特质,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智慧的种子因为涉及身,心,蕴,处,界,谛与缘起。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遇见佛法才能证入,一位佛法的门外汉,纵使无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连听到与智慧有关的字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现在有机会遇见佛法的人,如果想累积道与果的智慧种子,能确保未来世在佛法之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毅力坚忍精进的努力,不要浪费自己留下来的时间了,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值得去做。
一开始就把修法弄得很复杂是不必要的,也不夹杂其他禅法或观想出来的虚妄做作,简单的说,因为身体容易观照粗显的,心不容易观照微细的,所以初学者最好能尽量以当下的色身为所缘来观照,而宣隆法以强烈的痛受为观照对象,简单直接,因此,简化自己的心念,不用想太多,想得多心会变得复杂。
繁体原文:
2020.9.18 第一条
放下散乱的心,提起專注的心,在沒有練習禅坐以前,心猿意馬,自己無法作得自主,修行是利用方法,選擇自己適合的,讓平時不受控制的心,逐漸調整成為專注的心,未用禅修方法之前,尚不知我們的心念竟会如此地難以駕馭,唯有開始修行之後,才会發現我們的心是極其脆弱,多变而又缺乏自主能力,當你打坐的時候,便会發覺你的心念經常如野馬奔驣,無法停止,有些人,坐著像打坐的姿態,心郤在雲遊太虚,在外飘蕩,也有些人,身體虽在打坐修定,心念郤在九霄雲外,想家里的事,想公司?為什麼心总是心繄兩處?这便說明,很多時候,不外乎有散乱心,也不知道自己做怎麼的?'心念很散乱,仍然不自覺,如用禅修的方法,便可拹助行者,经常可以發現自已內心的散乱,若能發現散乱便己经是在用功修行,心念便会漸漸專注用功,对於淺嘗即止的禅修者,並不容易集中專注,不断地用專注力放在方法上,便是正念相繼,不离所缘,集中專注力在觸和感受上,時時不离所用的方法,便是時時不离正念,如因求法心切而成身心緊張,就容易發生身心的疾病,心必先試著把成敗得失的念頭放下,若只顧耕耘不問收獲的態度,才能夠放輕鬆自然地練習禅修方法,保持身心平衡,生活起居提放自在,相信因果,當你在禅坐里種下正確的因,法是自然而至的。
2020.9.18 第二条
要將禅修成為你生活的一部份,每天不論你坐了多少時間,好过不坐,培養正念太重要了,不然死結愈打愈多,每天能夠令身心鬆弛一下,令結使鬆開,給心靈一点空間,打坐成為了習慣,修行的这條路,是為了改变既有的概念,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身体驗,並轉化,可以確信的是,如果能夠随時对念頭保持覺知,並試著消除有攻擊性与不善意的念頭,这样的轉变就会發生,因此,要对念頭保持覺知,如此自然就會成為自己的護佑者,並追隨佛陀腳步的人都應當明白,修行的本質是修心,為什麼?这是因為每當念頭生起的那一刻,我們就有一次机会体驗,若是生起了恶念嗔恨的情緒,至少應先試著把它轉化成冇攻擊性的念頭,透过覺察認出念頭的方式,我們就能不断的讓自己更好,將覺知念頭作為修行的对境,並藉此而能轉化自己的心,佛說業無法用水冼去衆生的罪障,也無法用手拭去衆生的痛苦,更無法將自身了悟轉移給衆生,唯示法諦得解脱,自己了悟,自己修証,証一分得一分。
2020.9.18 第三条
只有修習內觀禅,才有智慧和定力,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物質現象,名,心靈現象,蕴,存在的構成因素,處基礎,界因素,諦真理以及缘起,即相互依賴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觀到一切存在的三項特質,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智慧的种子因為涉及身,心,蕴,處,界,谛与缘起,只有當一位修行人遇見佛法才能證入,一位佛法的門外漢,縱使無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連聽到与智慧有関的字句的机会都沒有,因此,現在有机会遇見佛法的人,如果想累積道与果的智慧种子,能确保未來世在佛法之內,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毅力堅忍精進的努力,不浪費自己留下來的時間了,雖然很困難,郤非常值得去做,一開始就把修法弄得很複雜是不必要的,也不夾雜其他禅法或觀想出來的虚妄做作,簡單的說,因為身体容易觀照粗顯的,心不容易觀照微細的,所以初學者最好能儘量以當下的色身為所缘來觀照,而宣隆法以強烈的痛受為觀照对象,簡單直接,因此,簡化自己的心念,不用想太多,想得多心会变得複雜。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19)
简体版(编辑:奕):
2020.9.19 第一条
我们有痛苦是因为执着的缘故,这是我的,那是我的,看着种种心态的臆测,执着得死死的,不愿意放手,因为所有的元素,有情四大,自始至终都是生,老,病,死。是无常的。
苦的积累,业力的轮转,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生起,衰落。从无始以来,它们就是这个样子,但因为心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因缘,业已形成并标记,所有的存在成为现状,历经生生世世,难以计数,心意已经被痴化成追随它的臆测,而非臆测自行附着于我们。
当你正观于此,毫无疑问的,世界上所有的现象,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他它们一直是这个样子,自行生起,灭去,衰落,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认知前所未闻法,这些活动规律,译注即法性,从过去就一直这样,即使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也知道它,它们一直是这样子,关于这一点,就是佛陀为什么坚持说,这是他所未曾从别人听闻,未有别人教导,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之前,事情就一直是这样子,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动规律必定是这个样子,但是因为心意的因缘,多生以来已经牢牢固着于所有这些事物之中,他们就随着臆测行动,心意已经被潜在的性向克服,形成习惯。牲格,心性,就被产生出来。
勇猛精进的修习者,到了能够以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去解析它,清楚见道,如是了知,就会见到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因此坚持修习下去的行者,总有一天会见道,除非自已从未开始修行。
2020.9.19 第二条
佛陀曾经说过,正念在一切时都是必要的,比如说,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正念?需要。如果没有正念的话,自已犯不犯戒都不知道的,所以行者要持有正念,自己的身、语、意要保持正念,行者在修禅的时候,要培养定力的时候,要不要正念?也要正念。乃至到行者要培育五根、五力、七觉支的时候,也需要正念。
五根里的念根,五力里面有一个叫念力,七觉支里面笫一个觉支就是念觉支,所以正念在一切时中都非常重要,而且五根中其他的四种根,有可能不平衡,然而正念永远都是必要的,这是念根或念力。七觉支,有时是不平衡的,是不是?然而念觉支是始终都有必要的,正念的念力是贯穿一切时的。
自从禅修者决定要修行,要迈向道与果,而行走时,就一直需要培养正念,也必须保持正念,正念就是行者所做的任何事情,对自已的身心现象,对自已所取的所缘,都必须得保持那种不忘失,这种就是正念。
因此,宣隆禅修法的观呼吸,就是培养正念的捷径,当然要练习得最多,观照力自然增强,定力和念力也会渐渐积累,因此,只有练习,坚持,忍耐,正念自然而至的,念力,心能保持在当下;定力,心能清楚地观照坐的色身;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改变你打坐的邪见,因为智慧的力量变得比烦恼还强,因此慧力可以断除烦恼。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长,确信修法是正确的。进力也是努力,心精进的力量更强,进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盖的生起。
2020.9.19 第三条
同时,也要保持精进。坚持太重要了,如果行者付出足够的精进,就没有任何事情是达不到的,精进是动力,没有了动力就会倒向放逸而放弃禅修了,放弃就会懈怠,会堕落,很容易迈向三恶道了。
因此为了证悟,为了到达目的地,止息烦恼,自已所付出的都属于精进,然而精进,跟正念和正知是不一样的,正念和正知只有是对的,在速行心里面它是善的,它没有不善的。然而精进有可能是不善的,因为它属于杂心所,只要它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不正而邪,如果跟善美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变成正的精进。
所以说,精进力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要有正确的知见和正确的道,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错误的,你的精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例:入了邪定。这样的话就叫南辕北辙了,而且你修行越勇猛,可能你偏离目标越远。
然而正念正知是慧,它是属于美心所,它只是善的,因此,有正念正知行者会少走很多冤枉路,有时妄想妄念纷飞,表示你的正念不足,没有念力,正念不强。
因此,当你呼吸的时候,是全部身心投入呼吸,不要去理会其他目标,不要去攀其他的缘,把你的心好像石块沉入水中一样,而心不要飘移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要坚持努力下去,不要让心软弱,就是精进力了,心精进的力量越强,并且可以克服烦恼,如观照心在看时,精进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盖的生起。
2020.9.19 第四条
很多人做事不顺不通,就归诸于业障太重,自已不努力也归类于业障,到底你的业障是怎么?业障在那里?若不经由痛彻地返观自已的起心动念,何以明了自已的业障?而予以对治消除。
每个人的习气业障,多通过起心动念而出现,如打坐时,而妄想总老围绕着钱转,那你的业障就是钱,如想到某人就起怒火,那你的业障就是嗔心。有时打坐不适感或突然生病,想放弃时也归罪于业障重吗?如果不了解自已的习气业障是什么,光拜佛就想消业障,是否消得了?
故要先将心定下来,以返观自已的起心动念,知道习气之所在而加以对治,因此,“定”是首要功夫。定才能观,观才能入净化,由定生慧,心是如此狂乱,即使道理一套套也用不上力,故必须先让心静下来,那便是定得下来,唯有心先静止下来,沉淀之后,功夫才能用得上。专心注意呼吸,故不可管其他事,注意呼吸用心集中觉知每一下,不离开鼻的触。
繁体原文:
2020.9.19 第一条
我們有痛苦是因為執著的缘故,这是我的,那是我,看著種種心態的臆測,執著得死死的,不願意放手,因為所有的元素,有情四大,自始至终都是生,老,病,死,是無常的,苦的積累,業力的輪轉,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生起,衰落,從無始以來,它們就是这個样子,但因為心意和五蕴色,受,想,行,識的因缘,業巳形成並標記所有的存在成為現狀,歷经生生世世,難以計数,心意巳经被癡化成追随它的臆測,而非臆測自行附著於我們,當你正觀於此,毫無疑問的,世界上所有的現象,不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他它們一直是这個样子,自行生起,灭去,衰落,就是这样,所以我們認知,前所未聞法,这些活動規律,譯註即法性,從过去就一直这样,即使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也知道他,它們一直是这样子,関於这一点,就是佛陀為什麼堅持說,这是他所未曾從别人聽聞,未有別人教導,因為在他那時代之前,事情就一直是这样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動規律必定是这個样子,但是因為心意的因缘,多生以来巳经牢牢固著於所有这些事物之中,他她們就随著臆測行動,心意已經被潜在的性向克服,形成習慣,習性,牲格,心性,就被產生出來,勇猛精進的修習者,到了能夠以事物与生俱來的本性去解析它,清楚見道,如是了知,就会見到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因此堅持修習下去的行者,總有一天会見道,除非自已從未開始修行
2020.9.19第二条
佛陀曾經說过,正念在一切時都是必要的,比如說,當我們在持戒的時候需不需要正念?需要,如果没有正念的話,自巳犯不犯戒都不知道的,所以行者要持有正念,自己的身,語,意要保持正念,行者在修禅的時候,要培養定力的時候?要不要正念?也要正念,乃至到行者要培育五根五力,七覺支的時候,也需要正念?五根里的念根,五力里面有一個叫念力,七覺支里面笫一個覺支就是念覺支,所以正念在一切時中都非常重要,而且五根中其他的四種根,有可能不平衡,然而正念永遠都是必要的,这是念根或念力,七覺支,有時是不平衡的,是不是?然而念覺支是始終都有必要的,正念的念力是貫穿一切時的,自從禅修者決定要修行,要邁向道与果,而行走時,就一直需要培養正念,也必須保持正念,正念就是行者所做的任何事情,对自巳的身心現象,对自巳所取的所缘,都必須得保持那种不忘失,这种就是正念,因此,宣隆禅修法的觀呼吸,就是培養正念的捷徑,當然要練習得最多,觀照力自然增强,定力和念力也会漸漸積累,因此,只有練習,堅持,忍耐,正念自然而至的,念力,心能保持在當下,定力,心能清楚地觀照坐的色身,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改變你打坐的邪見,因為智慧的力量变得比煩惱還强,因此慧力可以断除煩惱,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長,確信修法是正確的,進力也是努力,心精進的力量更強,進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蓋的生起。
2020.9.19 第三条
同時,也要保持精進,堅持太重要了,如果行者付出足夠的精進,就沒有任何事情是達不到的,精進是動力,没有了動力就会倒向放逸而放棄禅修了,放棄就会懈怠,会墮落,很容易邁向三惡道了,因此為了証悟,為了到達目的地,止息煩惱,自巳所付出的都屬于精進,然而精進,跟正念和正知是不一样的,正念和正知只有是对的,在速行心里面它是善的,它沒有不善的,然而精進有可能是不善的,因為它屬於杂心所,只要它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不正而邪,如果跟善美的心所在一起,它就会变成正的精進,所以說,精進力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方向,要有正確的知見和正確的道,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錯誤的,你的精進就会離目標越來越遠,例入了邪定,这样的話就叫南轅北轍了,而且你修行越勇猛,可能你偏離目標越遠,然而正念正知是慧,它是属於美心所,它只是善的,因此,有正念正知行者会走少很多冤枉路,有時妄想妄念紛飛,表示你的正念不足,冇念力,正念不強,因此,當你呼吸的時候,是全部身心投入呼吸,不要去理会其他目標,不要去攀其他的缘,把你的心好像石块沉入水中一样,而心不要飘移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要堅持努力下去,不要讓心軟弱,就是精進力了,心精進的力量越强,並且可以克服煩惱,如觀照心在看時,精進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蓋的生起。
2020.9.19 第四条
很多人做事不順不通,就歸諸於業障太重,自巳不努力也歸類於業障,到底你的業障是怎麼?業障在那里?若不經由痛切地返觀自巳的起心動念,何以明了自巳的業障?而予以对治消除,每個人的習氣業障,多通过起心動念而出現,如打坐時,而妄想总老圍繞著錢轉,那你的業障就是錢,如想到某人就起怒火,那你的業障就是瞋心,有時打坐不適感或特然生病,想放棄時也歸罪於業障重嗎?如果不了解自巳的習氣業障是什麼,光拜佛就想消業障,是否消得了?故要先將心定下來,以返觀自巳的起心動念,知道習氣之所在而加以对治,因此定是首要功夫,定才能觀,觀才能入净化,由定生慧,心是如此狂乱,即使道理一套套也用不上力,故必須先讓心静下来,那便是定得下来,唯有心先静止下來,沈澱之後,功夫才能用得上。專心注意呼吸,故不可管其他事,注意呼吸用心集中覺知每一下,不离開鼻的觸。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0)
简体翻译版 (编辑:勃师兄)
2020.9.20 第一条
在佛陀还是乔达摩的时代,一般认真高度专注的三摩地定是禅修者通往解脱的直达大道,佛陀和苦行者一起修行这样的方法,但最后放弃了,重新发现了另一种内观禅修方式,深入检视意识本身的运作,只具备三摩地禅那,并不能通往心的解脱,虽然强大的定力是助力,但是佛陀的修行之道已转向另一种内在焦点,内观,智慧之道。
在内观智慧禅的道上,对于心中生起'任何现象都保持开放的觉知,而不像修定那样,固定在一个所缘上,而排除了其他的所缘,维持这种正念的能力,即专注警觉而不作出反应,只是知,跟心一境性的力量是不一样,保持正念的时候,禅修者仅仅观照,觉察,却不对心中生起的现象,诸如念头-或声音之类的感官印记,作出反应,然后就放下了。
如果行者对刚才生起的现象想象太多,作假,虚妄,喜欢或不喜欢,而触发任何反应,那样的话,行者就失去了正念,而没有在觉知,除非行者的反应或念头又一次成为正念的目标,重新回到当下,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间断的刹那里,对确实发生在行者自已的体验中的现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觉知,即内观智慧的修行,引领观智的培养和增长,正念能转到观禅,是因为行者的觉知和念头的关系改变了,通过念头会驱动禅修者,行者的厌恶或自我厌恶会产生一连串的感受和行动,幻想虚妄又产生另一种感觉,但若有强大的正念,便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感觉。
厌恶和妄念其实没有两样,就像其他的念头一样,都是心的过眼云烟,一闪即逝,我们不必整天被念头追着跑,它们其实是电影里的短片,片段,预告片,或是被剪片段,行者一旦不再臣服于念头的诱惑,瞥见了心其实就是一套过程,便进入了智慧之道,当你如实体验内心的生起灭去,每一次每一下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识的特性,任何生起的,只是知,不作任何反应,体证灭的智慧可以破除妄执定境为涅槃的谬见。
2020.9.20 第二条
当我们学习禅坐的时候,都会与五盖打交道,经常性的是掉举和昏沉,是五盖中两个最明显的状态,跟着是疑,打坐时妄念纷飞,坐着不知道自巳坐着是做怎么的,疑包括知见有问题,人之所以怀疑,就是因为起了一些错误的知见,所以愈有见解的人,通常疑惑也愈多,或无用到方法,或用自已的想法禅修,当疑惑生起不正确的知见时,就会是禅修最大的障碍。
用方法要正确,要对法义有所了解,知道自已坐在这里是清楚的知道,有在触和感受上觉知的,所有生起的都是你的助缘和修习的所缘,不要执着它,也不要避开,从感受中你会看自巳看得很清楚,心里呈现的只是过客。
根据佛陀说,正确的修法,可以导致去除对身心的执着,可以导致无执,去除烦恼,完全去除贪欲,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见或道路,可以体証四圣谛,导向涅槃,苦的止息。精进于巳生的烦恼令断除,未生的烦恼不令增长,努力于断除恶的境界,努力于防范恶的境界,这两项关于心的烦恼称为盖,努力于发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努力于维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这四项都有赖于保持在当下,皿正勤。欲,修行灭苦的意愿或抱负,进,精进于灭苦,心,以能得定来灭苦,观,以般若智慧灭苦,四神足。
繁体原文
2020.9.20 第一条
在佛陀還是喬達摩的時代,一般認真高度專注的三摩地定是禅修者通往解脫的直達大道,佛陀和苦行者一起修行这样的方法,但最後放棄了,重新發現了另一種內觀禅修方式,深入檢視意識本身的運作,只具備三摩地禅那,並不能通往心的解脱,雖然强大的定力是助力,但是佛陀的修行之道已轉向另一種內在焦點,內觀,智慧之道,在內觀智慧禅的道上,对於心中生起'任何現象都保持開放的覺知,而不像修定那样,固定在一個所緣上,而排除了其他的所缘,维持这种正念的能力,即專注警覺而不作出反應,只是知,跟心一境性的力量是不一样,保持正念的時候,禅修者僅僅觀照,覺察,郤不对心中生起的現象,诸如念頭-或声音之類的感官印記,作出反應,然後就放下了,如果行者对刚才生起的現象想像太多,作假,虚妄,喜歡或不喜歡,而觸發任何反應,那样的話,行者就失去了正念,而冇在覺知,除非行者的反應或念頭又一次成為正念的目標,重新回到當下,悉心保持的正念,在不間断的刹那里,对確實發生在行者自已的体驗中的現象,保持清晰而且一心的覺知,即內觀智慧的修行,引領觀智的培養和增長,正念能轉到觀禅,是因為行者的覺知和念頭的関係改變了,通过念頭会驅動禅修者,行者的厭恶或自我厭惡会產生一連串的感受和行動,幻想虚妄又產生另一种感覺,但若有强大的正念,便会体驗到一種深刻的感覺,厭惡和妄念其實沒有兩样,就像其他的念頭一样,都是心的过眼雲湮,一閃即逝,我們不必整天被念頭追著跑,它們其實是电影里的短片,片段,預告片,或是被剪片段,行者一旦不再臣服於念頭的誘惑,瞥見了心其實就是一套过程,便進入了智慧之道,當你如實体驗內心的生起灭去,每一次每一下就更深入洞察了意識的特性,任何生起的,只是知,不作任何反應,体証灭的智慧可以破除妄執定境為涅槃的谬見。
2020.9.20 第二条
當我們學習禅坐的時候,都会与五蓋打交道,经常性的是掉舉和昏沉,是五蓋中兩個最明顯的狀態,跟著是疑,打坐時妄念紛飛,坐著不知道自巳坐著是做怎麼的,疑包括知見有問題,人之所以懷疑,就是因為起了一些錯誤的知見,所以愈有見解的人,通常疑惑也愈多,或無用到方法,或用自已的想法禅修,當疑惑生起不正确的知見時,就会是禅修最大的障礙,用方法要正确,要对法義有所了解,知道自已坐在这里是清楚的知道,有在觸和感受上覺知的,所有生起的都是你的助缘和修習的所缘,不要執著它,也不要避開,從感受中你会看自巳看得很清楚,心里呈現的只是过客,根據佛陀說,正確的修法,可以導致去除对身心的執著,可以導致無執,去除煩惱,完全去除貪慾,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見或道路,可以体証四聖諦,導向涅槃,苦的止息。精進於巳生的煩惱令断除,未生的煩惱不令增長,努力於断除惡的境界,努力於防範恶的境界,这兩項関於心的煩惱稱為蓋,努力於發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努力於维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这四項都有賴於保持在當下,皿正勤。欲,修行灭苦的意願或抱負,進,精進於灭苦,心,以能得定來灭苦,觀,以般若智慧灭苦,四神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1)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每一个修习者,程度和波罗密都不相同,自巳到哪就是哪。别人你无法知道,也不表现自已对。别人错,只是一种体验,你的体验和领悟有多少,也只有自巳知道。
别人的心,自巳不用理会,如果真的有在行道上,慈悲心和平等心会增长。如果总想表现自巳对,那是自我在表现,受,想,行,识是心,修习者必须认识。身心五蕴的一切呈现都是心在作,身体在感受,和行蕴做作业,必须用文字表达,要不然,佛陀传承下来的法义,便无从表达。
用文字表达,才会有闻,思,修,渐进式的修习和有法义可寻。每一个行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性也不相同,也不用比较,修正好自已,最实际,也如法。
新同修和已经修了一段时间的同修,程度也不一样,体验也有深浅。在群里报数也是在鼓励自巳。每天坐禅,做好自巳,就是修行。
当我们变得慈悲时,自私的习气和负面的情绪都失去了支撑点,我们的心识得以净化。
并能更具建设性地进行思考,慈悲具有警人力量。它所带来的良善极为强大,当正念持续增长时,带有智慧的慈悲自然而至,慈悲也应基于智慧与理解而生起。
开显,只有在这时,我们的修行才会真正有起色。
第二条:
业力来的时侯,由不得他人,自已也没有能为力。业是报通三世,生生世世积累下来,成了今天的你。
包括你的性格,习惯,习气和心性。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业因所生果报,必由造业者自己或自已的延续来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
果依众缘,报通三世,即业因虽必生果。但果报的成熟必须具备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就得不到果报。又由于果报通三世,未必报在今生。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终会有受报之时,业由心做。因果可由心回转,即业力为自心所造。
自心有自主性,而且业性本空,所以已造恶业之报,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灭不受,或重报轻受。因此,当你在坐禅,痛受来时也不要逃避,它在消减你的恶业和坏的习性,或坐禅后生病或排毒,都是在消减旧业。
都是必经的阶段,每入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境况。行者只需不要动,所有生起的,只是生起灭去,没有怎么可怕的。害怕的心,只会障碍你的禅修,难道你不坐禅就不生病或不疼痛吗?只有透过禅坐,令恶业停止或改善。
在它光芒的无量清明之中,这种洞察力,可以让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见心和实相本质的最微细运作。它不用花钱买而是免费的。
第三条: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一样虚幻短暂。看著众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变换。生命就如空中的闪电,就像山涧冲泻而下,奔腾不巳。在我们活著的时候,要当下正视改变,这是为死亡作准备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许充满痛苦,悲伤与艰难,但这也是帮助我们面对死亡的大好时机。当我们相信万物是永恒时,就无法从改变中学习。佛陀的法音
繁体原版:
第一条:
每一個修習者,程度和波罗密都不相同,自巳到那就是那,別人你無法知道,也不表現自已对,别人錯,只是一种体驗,你的体驗和領悟有多少,也只有自巳知道,别人的心,自巳不用理会,如果真的有在行道上,慈悲心和平等心会增長,如果總想表现自巳对,那是自我在表現,受,想,行,識是心,修習者必須認識,身心五蕴的一切呈現都是/心在作,身体在感受,和行蕴做作業,必須用文字表達,要不然,佛陀傳承下來的法義,便無從表達,用文字表達,才会有聞,思,修,渐進式的修習和有法義可寻,每一個行者的知識水平和習性也不相同,也不用比較,修正好自已,最實際,也如法,新同修和已经修了一段時間的同修,程度也不一样,体驗也有深淺,在羣里報數也是在鼓勵自巳,每天坐禅,做好自巳,就是修行,當我們变得慈悲時,自私的習氣和負面的情緒都失去了支撑点,我們的心識'得以净化,並能更具建設性地進行思考,慈悲具有警人力量,它所带來的良善極為强大,當正念持續增長時,带有智慧的慈悲自然而至,慈悲也應基於智慧与理解而生起,開顯,只有在这時,我們的修行才会真正有起色。
第二条:
業力來的時侯,由不得他人,自已也冇能為力,業是報通三世,生生世世積累下來,成了今天的你,包括你的性格,習慣,習氣和心性,自作自受,不由他人,即業因所生果報,必'由造業者自己或自已的延續來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果依眾缘,報通三世,即業因雖必生果,但果報的成熟必須具備條件,若條件不具備,就得不到果報,又由於果報通三世,未必報在今生,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終会有受報之時,業由心做,因果可由心回轉,即業力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而且業性本空,所以已造惡業之報,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灭不受,或重報輕受,因此,當你在坐禅,痛受來時也不要逃避,它在消减你的惡業和壞的習性,或坐禅後生病或排毒,都是在消减舊業,都是必經的階段,每入一個層次,都有不同的境况,行者只需不要動,所有生起的,只是生起灭去,冇怎麼可怕的,害怕的心,只会障礙你的禅修,難道你不坐禅就不生病或不疼痛嗎?只有透过禅坐,令惡業停止或改善,在它光芒的無量清明之中,这種洞察力,可以讓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見心和實相本質的最微细運作,它不用花錢買而是免費的。
第三条: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一样虚幻短暫,看著衆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变換,生命就如空中的閃電,就像山澗衝瀉而下,奔騰不巳。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要當下正視改變,这是為死亡作準備的最好方法,生命也許充滿痛苦,悲傷与艱難,但这也是幫助我們面对死亡的大好時机,當我們相信萬物是永恆時,就無法從改變中學習。佛陀的法音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2)
简体版(编辑:孙玲):
2020.9.22 第一条
为什么要观呼吸呢?每一个修习者,刚开始心都是散乱的,念头多、不安和五盖等,而令行者无法静心坐禅,观呼吸可以使人的心定在呼吸上。如果心不定,无力量就会跟了五盖走,贪嗔痴,昏沉,掉举,观身境触是观不到的。因此,心首先要净化,定得下来。观受,观心,最后才能观法,因为身体的行动最粗,感受次之,心念最细。
那为什么观心会放在观法前呢?这是因为观心念无常比较容易,观法无我难。人们执取了有我,已成习惯,习性,无正确的知见?修行法,是除五盖,观五蕴,观六内入处等。
修行法念处首先要先除五盖。修定时,五盖会覆盖修行者的心识,使之无法得定,所以要观察五盖的来源,生灭,断除它们。观五盖后要观五蕴,行者一切身心的活动都包含在五蕴中,五蕴中包含一切有为的生灭法。观六内入处,实际上是进一步守护六根,受从六根来,观察法念处中的六根到了了分明时,就能对自己的内心有清醒的觉察,明白烦恼从何处来,如何灭,于是可以解脱烦恼。
修学四念处,法念处还要进一步观察一切法是生灭无常,观法无我,认识到不论是四大五蕴假合的身躯,还是世间的一切中,都没有一个真实恒久的我存在,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为所缘修行就要更注意了。
例爱的受生起时,修行者就要了知这个受,但他可能因此变成执着这个受,这样他就无法得到念住,因为念住必须透过中道来实践,如果起了喜欢或不喜欢,修行就无法行于中道,修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否则修行就会不正确。冷漠也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们的心既不爱也不憎,这是不对的,这样是强迫生起冷漠。一切法是无我的,无法掌控的,因此也不正确。某些修法说心是空的,因此以空为所缘,但每个心识都有它的所缘,这个所缘是心生起的助缘,即使是出世间心仍然是以涅槃为所缘。有许多心和所缘会导致喜欢或不喜欢,四念住的所缘可以断除喜欢或不喜欢,但四念住的所缘也会导致烦恼,例你想要令心安住于坐的色身,这会产生贪,喜欢,如果你办不到,这是很可能的。因为心是无常的,又会产生嗔,不喜欢。
对四念住而言,最重要的是当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当下才能断除贪嗔,当一个所缘出现时,修行者必须观照这个所缘,直到他了解这个所缘的自然的真实状态。这个所缘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么行者就可以体会到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非我,非自我。
2020.9.22 第二条
修行者要记住这些重点。
1.修四念住和到达涅槃之道,是根据佛陀的教导。而修行者修行成效,取决于对四念住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赋,前生修持的助缘,耐心,毅力和献身于灭苦的修行程度。
2.修四念住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于观照坐的色身、站卧等以改变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见,因而断除无明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做正确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确的修行,就有正确的结果和智慧,正确的智慧生起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所缘身和心是非常重要,正确地观照所缘,将引发三心,包括明觉,觉照,精进,正念,正知。而照见身心的实相是非你,非自我,无常和苦在此之后你将体会到身心的过患和危险,而应舍弃,亦即应该体证智慧而断除生死轮回。
3.修行者应保持觉察力。以便知道三心是否偏离了当下。这能使行者一再地回到当下。心的性质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妄想心,有时是淫欲狂乱心,有时疑法的心,有时昏沉,有时烦躁,有时觉照力明觉弱。
修行者必须设法常常保持在当下觉照身心。而且当他偏离当下时,不要烦躁。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的。修行者的任务是一直设法保持在当下,而实相修慧当下即会跟着显现,这是需要毅力的。而见法不是研究教理或听经闻法所能实证的,见到身心的三法印生起这种真理实相是源自于亲身体验,经历过程而习得。
4.另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修行者修错了而自己不知道,盲修,无用方法或方法不正确,无用心,无态度傲慢等。
5.灭除烦恼和止息痛苦的正确方法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阶,而最后要体证四圣谛,这可导致对身心五蕴完全无执必须经由四道来完成,预留道,一来道,不还道和阿罗汉道。
6.修四念住要有平衡的信和慧配合,如果你的信超过慧,你就无法判断修得对或错。如果你的慧超过信,会变成过慢。如果一个人要实践真正的佛法,必须以信和慧来完成所有观智,如果修法错误将难以改变修行者的邪见,就像大象陷入泥沼,一旦陷入了就非常难以自拔。佛说,诸因缘法虚幻变易,但自精勤,取证道果。
2020.9.22 第三条
每一节的修习,每一下呼吸,像一滴水,每一下的累积,没有任何事情能在短短的一瞬间完成或成就,即使看起来仅在转眼之间,结果的背后,其实累积数不清的努力和岁月,一点一滴的累积,是成就任何事的不二法门,更何况是断生死轮苦,苦的止息。大河始于涓滴,坚毅,忍耐,是推动的助缘,定时保持内心通风自然,别让杂念累积成执念,通过娴熟禅修,而达到一种纯净无染的宁静。
繁体原文:
2020.9.22 第一条
為怎麼要觀呼吸呢?,每一個修習者,刚開始心都是散乱的,念頭多,不安,和五蓋等,而令行者冇法靜心坐禅,觀呼吸可以使人的心定在呼吸上,如果心不定,冇力量就会跟了五蓋走,貪嗔痴,昏沈,掉舉,觀身境觸是觀不到的,因此,心首先要净化,定得下來,觀受,觀心,最後才能觀法,因為身体的行動最粗,感受次之,心念最細,那為什麼觀心会放在觀法前呢?这是因為觀心念無常比較容易,觀法無我難,人們執取了有我,巳成習慣,習性,冇正确的知見?修行法,是除五蓋,觀五蕴,觀六內入處等,修行法念處首先要先除五蓋,修定時,五蓋会覆蓋修行者的心識,使之冇法得定,所以要觀察五蓋的來源,生灭,断除它們,觀五蓋後要觀五蕴,行者一切身心的活動都包含在五蕴中,五蕴中包含一切有為的生灭法,觀六內入處,實際上是進一步守護六根,受從六根來,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到了了分明時,就能对自己的內心有清醒的覺察,明白煩惱從何處來,如何灭,於是可以解脱煩惱,修學四念處,法念處還要進一步觀察一切法是生灭無常,觀法無我,認識到不論是四大五蕴假合的身軀,還是世間的一切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恆久的我存在,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為所緣修行就要更_注意了,例爱的受生起時,修行者就要了知这個受,但他可能因此变成執著这個受,这样他就冇法得到念住,因為念住必須透过中道來實踐,如果起了喜歡或不喜歡,修行就冇法行於中道,修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否則修行就会不正确,冷漠也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們的心既不爱也不憎,这'是不对的,这样是強迫生起冷漠,一切法是無我的,無法掌控的,因此也不正确,某些修法說心是空的,因此以空為所缘,但每個心識都有它的所缘,这個所缘是心生起的助缘,即使是出世間心仍然是以涅槃為所缘,有許多心和所缘会導致喜歡或不喜歡,'四念住的所緣可以断除喜歡或不喜歡,但四念住的所緣也会導致煩惱,例你想要令心安住於坐的色身,这会產生貪,喜歡,如果你辨不到,这是很可能的因為心是無常的,又会產生嗔,不'喜歡,对四念住而言,最重要的是當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當下才能断除貪嗔,當一個所缘出現時,修行者必須觀照这個所缘,直到他了解这個所缘的自然的真實狀態。这個所缘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麼行者就可以体会到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非我,非自我。
2020.9.22第二条
修行者要記住这些重点,1,修四念住和到達涅槃之道,是根據佛陀的教導。而修行者修行成效,取决於对皿念住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赋,前生修持的助缘,耐心,毅力和獻身於灭苦的修行程度。2,修四念住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於觀照坐的色身,站卧等以改變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見因而断除無明煩惱,断除煩惱的方法是做正确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确的修行,就有正确的結果和智慧,正确的智慧生起的時候,你就可以体会到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所缘身和心是非常重要,正确地觀照所缘,將引發三心,包括明覺,覺照,精進,正念,正知。而照見身心的實相是非你,非自我,無常和苦在此之後你將体会'到身心的过患和危險,而應捨棄,亦即應該体証智慧而断除生死輪迴。3,修行者應保持覺察力。以便知道三心是否偏离了當下。这能使行者一再地回到當下。心的性質是变化多端的,有時是妄想心,有時是淫欲狂乱心,有時疑法的心,有時昏沉,有時煩躁,有時覺照力明覺弱。修行者必須設法常常保持在當下覺照身心。而且當他偏离當下時,不要煩躁因為'心是無法控制的,無我的。修行者的任務是一直設法保持在當下而實相修慧當下,即会跟著顯现,这是需要毅力的。而見法不是研究教理或聽经聞法所能實証的,見到身心的三法印生起这種真理實相是源自於親身体驗,經歷过程而習得。4,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是,修行者修錯了而自巳不知道,盲修,冇用方法或方法不正确,冇用心,冇態度傲慢等。5,灭除煩惱和止息痛苦的正確方法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階而最後要体証四聖諦,这可導致对身心五蕴完全無執必須經由四道来完成,預留道,一來道,不還道和阿罗漢道。6修四念住要有平衡的信和慧配合,如果你的信超过慧,你就無法判斷修得对或錯,如果你的慧超过信,会变成过慢,如果一個人要實踐真正的佛法,必須以信和慧來完成所有觀智,如果修法錯誤將難以改變修行者的邪見,就像大象陷入泥沼,一旦陷入了就非常難以自'拔,佛說,諸因缘法虚幻變易,但自精勤,取證道果。
2020.9.22 第三条
每一節的修習,每一下呼吸,像一滴水,每一下的累積,沒有任何事情能在短短的一瞬間完成或成就,即使看起来僅在轉眼之間,結果的背後,其實累積數不清的努力和歲月,一点一滴的累積,是成就任何事的不二法門,更何况是断生死輪苦,苦的止息,大河始於涓滴,堅毅,忍耐,是推動的助缘,定時保持內心通風自然,別讓雜念累積成執念,通'过嫻熟禅修,而達到一種純净無染的寧靜。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3)
简体版(编辑:JMS)
2020.9.23 第一条
佛陀不要我们走在贪嗔痴无明的路径上,欲望和沉溺,恐惧和厌恶,佛陀教导我们认识喜欢,愤怒、恐惧、不满都不是修行之人的路径,而是世俗之人所走的道路。心灵平静的人修行时,走的是中道,不忮不求不惧不厌、不加不减。
一个真正的行者,修习走在中道,愉悦及痛苦都将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将放下,舍得不执取。当然刚开始并不容易,初阶的行者会觉得被两面夹杀,来来回回,上上落落。有时喜悦,有时痛苦,不想修禅,不耐烦,想放弃,所有的这些经验,都要经过时间的洗涤,培育智慧和毅力,勇敢的往上行,不然就像流星雨,一闪即逝,或从未发现法藏身何处。因此,佛法难闻,人生难得,
当下如果因缘波罗密具足,你还在等怎么?开始吧,什么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什么是身心安顿的处所?什么东西是人生的至宝?什么东西别人无法偷走?
2020.9.23 第二条
很多修习者当开始学佛的时候,阅读一大堆经典,而少有真正身体力行,越来越多的树木被砍伐,建造更多的寺庙、新道场,但却荒废了增长心的课业。在从前,佛陀时代,僧侣们都与大自然同在,并不建造任何东西,而现在,一般人最热衷的宗教活动就是捐款兴建寺庙,世事如此,那就让它去吧。
但是我们心理应该要明白庙宇存在的目的,一个僧侣的修行有百分之八九十要靠他本身所下的功夫,剩余百分之十才是做稗益大众的事。那些教导大众的人,应当是一些已能自我控制的人,如此他们才能够帮助别人,而不会因此被自身的负担所拖垮,老师们偶尔的开示可以让我们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或重点而值得实践的法义,你可以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吗?你的修行方式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及见解?这些都是别人无法代劳的课业,行者无法借着光听或看书而终止疑惑,你也许能够因此而暂时减缓你不确定的心,可是它还是会回来,而你将会有更多的疑问,唯一终止疑惑的方式就是由你亲身体验下手,把它们完全放下,修证,且永不再出现。
行者必须透过自身的练习和专注,而达至寂静,而不是逃避,行者如何能逃避心以及各种既定的现象?事实上所有的身心呈现,苦受、痛受、病苦、以及空幻到处都是,就像是排泄物的气味一样弥漫,无论大小闻起来都一样,为何还不愿意放手?死执不放,你有如是看见吗?放纵自已的心恣意邪想,便迷失了自巳,如果我们的心保持清净,终生奉持戒律,净化自己的心,这便是最高的戒行。
2020.9.23 第三条
行者如果想活得更有意义,就不可缺少慈悲之心,在想到自己之前,先想到其他人,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而是先理解他人或对方的心情或立场,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优先考虑别人的事情,你将发现为别人付出,自已的人生更加丰富,因为自己有慈悲心,只要忘却执着,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要活得自在,就要用心,观,能观得自在,每天的功课,练习有在观,把佛法摆在重要位置,依戒行止可印证佛言,成为别人眼中慈悲的吉祥人。
繁体原文:
2020.9.23 第一条
佛陀不要我們走在貪嗔痴無明的路径上,欲望和沈溺,恐懼和厭恶,佛陀教導我們認識喜歡,憤怒,恐懼,不滿都不是修行之人的路径,而是世俗之人所走的道路,心靈平静的人修行時,走的是中道,不忮不求不懼不厭,不加不减,一個真正的行者,修習走在中道,愉悅及痛苦都將不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將放下,捨得不執取,當然剛開始並不容易,初階的行者会覺得被兩面夾殺,来來回回,上上落落,有時喜悅,有時痛苦,不想修禅,不耐煩,想放棄,所有的这些經驗,都要經过時間的洗滌,培育智慧和毅力,勇敢的往上行,不然就像流星雨,一閃即逝,或從未發現法藏身何處,因此,佛法難聞,人生難得,當下如果因缘波罗密具足,你還在等怎麼?開始吧,什麼是人生最高的目標?什麼是身心安頓的處所?什麼東西是人生的至宝?什麼東西別人無法偷走?
2020.9.23 第二条
很多修習者當開始學佛的時侯,閱讀一大堆經典,而少有真正身體力行,越來越多的樹木被砍伐,建造更多的寺廟,新道場,而郤荒廢了增長心的課業,在從前,佛陀時代,僧侶們都与大自然同在,並不建造任何東西,而現在,一般人最熱中的宗教活動就是捐款興建寺廟,世事如此,那就讓它去吧,但是我們心理應該要明白廟宇存在的目的,一個僧侶的修行有百分之八九十要靠他本身所下的功夫,剩餘百分之十才是做稗益大眾的事,那些教導大眾的人,應當是一些已能自我控制的人,如此他們才能夠幫助別人,而不会因此被自身的負担所拖垮,老師們偶爾的開示可以讓我們檢視一下自己的心,或重点而值得實踐的法義,你可以在自巳的身上看到嗎?,你的修行方式是否有正確的觀念及見解?这些都是別人無法代勞的課業,行者無法藉著光聽或看書而终止疑惑,你也許能夠因此而暫時减緩你不確定的心,可是它還是会回来,而你將会有更多的疑問,唯一终止疑惑的方式就是由你親身体驗下手,把它們完全放下,修証,且永不再出現,行者必須透过自身的練習和專注,而達至寂靜,而不是逃避,行者如何能逃避心以及各種既定的现象?事實上所有的身心呈現,苦受,痛受,病苦,以及空幻到處都是,就像是排泄物的氣味一样彌漫,無論大少聞起來都一样,為何還不願意放手?死執不放,你有如是看見嗎?,放縱自已的心恣意邪想,便迷失了自巳,如果我們的心保持清净,终生奉持戒律,净化自己的心,这便是最高的戒行。
2020.9.23 第三条
行者如果想活得更有意義,就不可缺少慈悲之心,在想到自已之前,先想到其他人,不把自巳的主張强加於人,而是先理解他人或对方的心情或立埸,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優先考慮別人的事情,你將發現為別人付出,自已的人生更加豐富,因為自巳有慈悲心,只要忘郤執著,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要活得自在,就要用心,觀,能觀得自在,每天的功課,練習有在觀,把佛法擺在重要位置,依戒行止可印証佛言,成為別人眼中慈悲的吉祥人。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4)
简体版(编辑:梦)
2020.9.24 第一条
不要怕烦恼跑出来,看清楚自己妄念的时候,能转化的转化,能断除的断除,须要清理念头。断除,这个过程是长远而持续的路,如果不认真看待这些妄念,它们真的会障碍修行。其实只要行者用心,应该是有能力去应对,不会完全束手无策的,只是在打坐时,无在观察和发现,入了妄想在作假骗自己罢了。
在用功时,能渐渐懂得处理自己的问题,才是进步,所以不要怕烦恼跑出来,而要去观察它,再运用知见或方法来调整它。有时一打坐妄念就出来,清理的方法是不理它,只是知,由它过。
妄想妄念是很粗显的烦恼,是意识很表层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当进入深细的烦恼,才须细心的观察它,如果法义掌握得准确,清楚,可以直接用到方法,也就是观一切法或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无常的、不确定的,直透进去,然后把它切掉,那是最直接的。
如果行者还没有这个能力,就只是知,烦恼反映我们的生活、个性、生活习惯、和心中种种的现象,这些一定都和我们有关系的。即使想到别人的事,最后发现主角一定是自己,因为烦恼都是自已惹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回到自己身上,不会是别人的事。有时行者打坐,会坐到像进了梦境一样,忘失了身心。当妄念出现时,刚开始是有一部分是生活中没有经验过的,但是最后发现主角是自己。做梦时也是如此,不管梦境怎么转,主角一定是自己,因为自己就是制作者。
有时又会坐到进入一种类似昏沉又不完全是昏沉的状况,这是心比较专注了。但是对身体失去某种观照作用,那时如果妄念的力量比较强,就会失去观照力。把整个心拉过去,随著它转,好像在做梦,这是心比较沉,不是真正的昏沉。
真正的昏沉是进入到昏昧状态,整个心一沉下去,然后打瞌睡,那时会有梦,但惊醒时会感到很累。这两者需有类同,都是失去观照力了。昏沉是身体处于疲倦的状态,失去执持身体的作用,而进入睡眠的状态,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使掉了一下警醒,又会继续掉。有时功夫是用到了,可是心沉下去却没有观照作用,还有妄念在。如果连妄念都觉察不到,那就要小心,因为再这样下去会陷入无记,进入深定就变成无想定了。
在打坐时,若有类似做梦的状况出现,其实就是比较深细的妄念,或是潜伏在内心的一些过往经验。如果警醒之后还有记忆的话,不妨番察回忆一下发生的过程。可能是自己在这一生或在有记忆的范围内,曾经梦境中发生的事。但也可能经过这个妄念之后,只是浅浅的一些印象,不是很深。直至某天发生了一些事,感觉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什么时候发生过。其实就是曾经在妄念的影像里出现过,所有的意识都会由打坐中呈现的。只是经验、过程,用时间一点一滴积累,无好与不好。所有的体验都会从修习和日子里积聚,昏沉和做梦都是每个初阶者必经的过程,由它过。
除尽内心污垢与杂染,精进永不怠惰,片刻不离佛法。
2020.9.24 第二条
真正的专注,就是正定,其实八正道就存在于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身体。而这条路径,心智则行走于其中。在修习时,认识身心五蕴呈现的这条路径,并检视觉察,那么所有的法都将揭露在你面前。心灵的路径极其简单,不需多加解释,放弃对爱恨的执著,接受事物的原貌,舍得放下,这就是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不要试著成为什么,不要让自己成为什么,不要想抓住什么,也不要抗拒什么。
当然有很多禅修方法和技巧能让你达到三摩地,即止禅及毗婆舍那内观禅的境界,但这些都将回到原点。让一切维持它的本质,回归到平静无波的地方,从现在开始?
你试试看,如果该做的事不做,却做了不该做的事,又骄傲又自我放纵,彼之漏增长。不做不该做的事,做该做的事,精勤观修身心的人,烦恼将止息。
繁体原文:
2020.9.24 第一条
不要怕煩惱跑出來,看清楚自已的妄念的之候,能轉化的轉化,須清理,断除的就清理,断除,这個过程是長遠而持續的路,如果不認真看待这些妄念,它們真的会障礙修行,其實只要行者用心,應該是有能力去應对,不会完全束手無策的,只是在打坐時,冇在觀察和發現,入了妄想在作假騙自巳吧了,在用功時,能漸漸懂得處理自巳的問題,才是進步,所以不要怕煩惱跑出來,而要去觀察它,再運用知見或方法來调整它,有時一打坐妄念就出来,清理的方法是不理它,只是知,由它过,妄想妄念是很粗顯的煩惱,是意識很表層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當進入深細的煩惱,才須細'心的觀察它,如果法義掌握得準確,清楚,可以直接用到方法,也就是觀一切法或这些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的,不確定的,直透進去,然後把它切掉,那是最直接的,如果行者還沒有这個能力,就只是知,煩惱反映我們的生活,個性以及生活習慣,和心中種種的現象,一定都和我們有関係的,即使想到別人的事,最後發現主角一定是自巳,因為煩惱都是自已惹出來的,所以才一定回到自已身上,不会是別人的事,有時行者打坐,会坐到像進了夢境一样,忘失了身心,當妄念出現時,剛開始是有一部分是生活中沒有經驗过的,但是最後發現主角是自己,做夢時也是如此,不管夢境怎麼轉,主角一定是自已,因為自已就是制作者,有時又会坐到進入一種類似昏沉又不原全昏沉的狀況,这是心比較專注了,但是对身體失去某種觀照作用,那時如果妄念的力量比較强,就会失去觀照力,把整個心拉过去,隨著它轉,好像在作夢,这是心比較沉,不是真正的昏沉,真正的昏沉是進入到昏昧狀態,整個心一沉下去,然後打瞌睡,那時会有夢,但驚醒時会感到很累,这兩者需有類同,都是失去觀照力,昏沉是身體處於疲倦的狀態,失去執持身體的作用,而進入睡眠的狀態,然後就不知道自已在作怎麼了,即使掉了一下警醒,又会繼續掉,有時功夫是用到了,可是心沉下去而沒有觀照作用,還有妄念在,如果連妄念都覺察不到,那就要小心,因為再这样下去会陷入無記,進入深定就变成無想定了,在打坐時,若有類似做夢的狀况出現,其實就是比較深細的妄念,或是潛伏在內心的一些过往經驗,如果警醒之後還有記憶的話,不妨番察,回憶一下,發生的过程,可能自巳在这一生或在有記憶的範圍內,曾經發生过夢境中的事,但也可能这個妄念过了之後,只是淺淺的一些印象,不是很深,直至某天發生了一些事,感覺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怎麼時候發生过,其實就是曾經在妄念的影像里出现过,所有的意識都会由打坐-中呈現的,只是经驗,过程,用時間一点一滴積累,冇好与不好,所有的体驗都会從修習和日子里積聚,昏沉和作夢都是每個初階者必经的过程,由它过,除盡內心污垢与雜染,精進永不怠惰,片刻不离佛法。
2020.9.24 第二条
真正的專注,就是正定,其實八正道就存在於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身體,而这條路徑,心智則行走於其中,在修習時,認識身心五蕴呈現的这條路径,並檢視,覺察,那麽所有的法都將揭露在你面前,心靈的路径極其簡單,不需多加解釋,放棄对爱恨的執著,接受事物的原貌,捨得放下,这就是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不要试著成為怎麼,不要讓自巳成為怎麼,不要想抓住怎麼,也不要抗拒怎麼,當然有很多禅修方法和技巧能讓你達到三摩地,即止禅及毗婆舍那內觀禅的境界,但这些都將回到原点,讓一切维持它的本質,回歸到平静無波的地方,從現在開始?你試試看,如果該做的事不做,郤做了不該做的事,又驕傲又自我放縱,彼之漏增長,不做不該做的事,做該,做的事,精勤觀修身心的人,煩惱將止息。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5)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2020.9.25 第一条
在人世间有很多道路,也分类别,有许多不同的道路寻向法,但有很多道路是通往——地狱,锇鬼及畜生的,这些通往不善的道路是不善的,邪恶之道,充满不善行和恶业,如果你是一位已经在修习的道上的行者,你愿意去吗?
只有禅修者修习四念处一条通往人界天界或者在今生体证解脱生死轮回的路,才是正道,每一条人生道,都是自己的选择,生时不行善,死后堕恶道,生命迅速靠近地狱,走到尽头没存善行当本钱,应当追求智慧,正确安定自己的心。
经文不诵忘得快,屋子不修烂得快,不整是不表的污垢,放逸是修行的污垢,吝啬是布施的污垢,不善是修行的污垢,由现在到未来,恶法经常是人生的污垢,在所有的污垢中,无明是最大的污垢,要舍弃种种恶,成为无垢的行者,每天给自己一点心灵净化。当死亡来时,你就会有解脱苦的本钱。
2020.9.25 第二条
若你身处最坏的情况,在深谷的最底处,这已是代表情况再也不会更糟糕,接下来只要往上爬即可,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直由底往上爬。
同样的,也没有人总是顺顺利利往上爬,人生本来就有起有落,完全没有起落的话,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生,面对力量不足以扺抗大浪时,我们要学著去顺应,需然在谷底,代表转机就在不远处,只要你愿意。
山里的花固然很美,总有一天也会凋谢,大河的水流看似静止,其实是在流动的,不论你的禅坐是怎样呈现,法都在那里,无常的在变动,身心不断改变,如果行者执著了不变和爱取,就会在登山的路上徘徊,不能见法,不把名色视为,我所有,没有我,因此没有忧愁的我存在,在闲暇深处无我无忧,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僧。
2020.9.25 第三条
每一个修习者都要经过一掴一掌血的切实感,每一次的禅修体验都只是一次的体验,没有好与不好,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只要你有修习过,都会一点一滴的增长,要用时间和耐性,坚持是最难的。
如果你执著而入了思维概念,一定错,有念有著是凡夫,无念无执是死尸,无念有著是定境,有念无著是自在境,因此,所有的念头,如果入了思维概念里死执不放,是笨旦了。
禅修最应该做的事,方法要正确,有正确的知见和见地,常精勤观身,不作不应作,应作则常作,观者漏尽灭。学习佛法的途径很多,如若不得要领,不如以简约为要 ,心善于变化起伏瓢荡,细微得难以觉察掌握,智者能克制自己变动不居的心,善于调服身语意,善调服一切。
2020.9.25第4条
禅修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能令你用到方法,法是自己要去求,而不是盲修或看书你会明白,要不然所有人都看经论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有四念处的禅修方法教导实践,亲自体证啊,凡夫会破坏佛法,只有圣者阿罗汉才会引令行者带向解脱道啊,例你跌下水里时,你是不会游泳的,一个会游泳的教练懂得救人和自救的,一个不懂游泳的,你想那个能救你啊,教练是圣者或阿罗汉,不懂的是凡夫啊,他跌下水连自己都救不了,如何救人啊。
因此,法是自己去求道,要有坚毅不拔的勇气才能够成就,世间事总做不完,但你还有很多时间浪费在俗务上吗?求法修行如果你把它放在第一位,每个人都会有时间,只是你从未开始罢了,如果有人活一百岁,虚伪又没有智慧,不如只活了一日,一心学习正智,持戒又修禅定,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最高无上的勇士,能解脱一切苦,善于一切智!
繁体原文:
2020.9.25 第一条
在人世間有很多道路,也分类別,有許多不同的道路尋向法,但有很多道路是通往一地狱,鋨鬼及畜生的,这些通往不善的道路是不善的,邪恶之道,充滿行和恶業,如果你是一位已經在修習的道上的行者,你願意去嗎?只有禅修者修習四念處一條通往人界天界或者在今生体証解脱生死輪?的路,才是正道,每一條人生道,都是自己的選擇,生時不行善,死後墮恶道,生命迅速靠近地獄,走到盡頭沒存善行當本錢,應當追求智慧,正確安定自己的心,經文不誦忘得快,屋子不修爛得快,不整是不表的污垢,放逸是修行的污垢,吝嗇是布施的污垢,不善是修行的污垢,由現在到未來,恶法经常是人生的污垢,在所有的污垢中,無明是最大的污垢,要捨棄種種恶,成為無垢的行者,每天給自己一点心靈净化。當死亡來時,你就会有解脱苦的本錢。
2020.9.25 第二条
若你身處最壞的情况,在深谷的最底處,这己是代表情况再也不会更糟糕,接下來只要往上爬即可,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直由底往上爬,同样的,也沒有人總是順順利利往上爬,人生本來就有起有落,完全沒有起落的話,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生,面对力量不足以扺抗大浪時,我們要學著去順應,需然在谷底,代表轉机就在不遠處,只要你願意,山里的花固然很美,總有一天也会凋謝,大河的水流看似静止,其實是在流動的,不論你的禅坐是怎样呈現,法都在那里,無常的在变動,身'心不断改變,如果行者執著了不变和爱取,就会在登山的路上徘徊,不能見法,不把名色視為,我所有,沒有我,因此沒有憂愁的我存在,在閒暇深處無我無憂,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僧。
2020.9.25 第三条
每一個修習者都要经过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每一次的禅修体驗都只是一次的体驗,没有好与不好,也不要覺得自己没有進步,只要你有修習过,都会一点一滴的增長,要用時間和耐性,堅持是最難的,如果你執著而入了思維概念,一定錯,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有念無著是自在境,因此,所有的念頭,如果入了思維概念里死執不放,是笨旦了,禅修最應該做的事,方法要正确,有正确的知見和見地,常精勤觀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觀者漏盡灭。學習佛法的途徑很多,如若不得要領,不如以簡約為要 ,心善於变化起伏瓢蕩,細微得難以覺察掌握,智者能克制自己变動不居的心,善於調服身語意,善調服一切。
2020.9.25第4条
禅修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才能令你用到方法,法是自己要去求,而不是盲修或看書你会明白,要不然所有人都看經論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有四念處的禅修方法教導實踐,親自体証啊,凡夫会破壞佛法,只有聖者阿罗漢才会引令行者带向解脱道啊,例你跌下水里時,你是不会游泳的,一個会游泳的教練懂得救人和自救的,一個不懂游泳的,你想那個能救你啊,教練是聖者或阿罗漢,不懂的是凡夫啊,他跌下水連自己都救不了,如何救人啊,因此,法是自己去求道,要有堅毅不拔的勇氣才能夠成就,世間事總做不完,但你還有很多時間浪費在俗務上嗎,求法修行如果你把它放在第一位,每個人都会有時間,只是你從未開始吧了,如果有人活一百歲,虚偽又没有智慧,不如只活了一日,一心學習正智,持戒又修禅定,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最高無上的勇士,能解脱一切苦,善於一切智。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7)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9.27 第一条
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纯净和可靠,同时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致力于正法理论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当我们已经训练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无常,也就是它的烦恼尘垢时,它才会充分利益修习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避免扭曲或偏离了它的原始法义。
只要世上还有阿罗汉,佛法就不会熄灭。佛陀说,只是拜读经典而没用在行为上,也是毫无用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色身有如边城,需要做好防卫。莫错失修行缘,丧失人生缘者,堕地狱徒伤悲,人世间的天堂地狱,每天都在选择来来回回,你有如是看见?
2020.9.27 第二条
佛法在你自身当中,所有你要的禅修就在当下的你之中,里面有贪嗔痴,生老病和死的存在,这就是为何佛陀,智者自知的原因。
法的修行随处都可实践,在自身当中,日常生活中,当你每天修习的时侯,已在这里了,想回去的,可以回去,想持续修习的可以继续前进。都由行者自己决定。修行是由诚实正直开始,清楚知道自已在做怎么。让认知从你的内心散发开来。
如此一来,你就会修行得正确,从你的心意中看到贪嗔痴,这些都巳经在你的心中了。行者只需要觉察到它,放下不再受欲望的污染。如是看见,法就在那?你有在觉知吗?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努力积累财富,但无人能逃脱生死法则而不亡,人生存在于苦生苦灭的循环轮回。
2020.9.27 第三条
智者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相关。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
如果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已最大的问题所在。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你永远得不到。幸福就好像照耀荒原的月光,就如同拂过水面的微风。云淡风轻,虽然可以感觉到,又抓不住。
幸福的多少往往与一个人对幸福的敏感度相关。若一个人比较容易满足,幸福感就会十分强烈;要是很少知足,欲望太多,即便幸福在前,感觉也不明显。只有知足的人才更容易觉察到幸福。
幸福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以为就在咫尺,转眼间,还在天涯。平静的生活就像白开水,喝起来淡然而无味,却不知道正是它的纯净无瑕才让人的生命更有容量。也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在这份平淡中品出甘甜的幸福滋味。
禅修也一样,它的平静,自在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只有少欲知足的行者,才能品尝它的味道。苦苦寻觅,其实它早已存在自心当中,只是你从未看见。一个内心麻木,感觉不到幸福存在的人,他一定没在觉知。觉知也是一种幸福自在。从这刻开始,坐禅,寻找你的幸福自在。平静,修行就像一杯纯净的白开水,甘甜原味。只是欲望污染了它而令它不纯正。其实坐禅非常简单,不加入任何东西,只是如是看见,幸福就在那里面,止息烦恼。正
2020.9.27 第四条
什么是正见?觉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时,如果能明白想法、念头是一种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见。正见是智慧的一种。佛陀的教导是要修习者如实观照,有觉知,有正见,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变,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变它。
不善念的生起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现的果,也就是业力的显现,而当下怎么去面对这些果,对于这些果作出的反应,就是当下所造新的业。能如实观察此刻的业果,就是在种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觉知,就是正念。因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
在这个当下,抱怨是没有用的。修习者庆幸当下有觉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觉知就像警钟响起一样,每次有烦恼生起时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觉知和正念就会越来越强。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现,能体证无我。
如果你的禅修是偏向定时,你是以心中有一个我的方式修行,这已经不是毗婆舍那四念处禅观了。因为毗婆舍那不是用一个我在修行。当行者去除观的染的时候,行者很快就能清楚地见到生灭的身心。因此见光见影幻觉都是心已偏向定了。当你生起喜欢的心时,是因为行者偏向定而感觉喜。而这是染,烦恼。修毗婆舍那观禅时,是不会有喜的感受。因为体会到三法印智,无常,苦,无我不会导致喜的感觉。有时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现象。
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轻安而体证的。这种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长。乐一生起,就无法见到苦了。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维佛法,而这种现象会使行者偏离当下,因此修习者很容易有修行上的染。
繁体原文:
2020.9.27 第一条
修習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佛陀說过,當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時,必然会徹底地敗壞無餘,但是如果放入聖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純淨和可靠,同時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致力於正法理論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當我們巳经訓練自巳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覆無常,也就是它的煩惱塵垢時,它才会充分利益修習者,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純淨,避免扭曲或偏離了它的原始法義,只要世上還有阿罗漢,佛法就不会熄滅,佛陀說,只是拜讀经典而冇用在行為上,也是毫無用處,觀身不净,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色身有如边城,需要做好防衛,莫錯失修行缘,喪失人生缘者,墮地獄徒傷悲,人世間的天堂地獄,每天都在選擇来來回回,你有如是看見?
2020.9.27 第二条
佛法在你自身當中,所有你要的禅修就在當下的你之中,里面有貪嗔痴,生老病和死的存在,这就是為何佛陀,智者自知的原因,法的修行随處都可實踐,在自身當中,日常生活中,當你每天修習的時侯,已在这里了,想回去的,可以回去,想持續修習的可以繼續前進。都由行者自巳决定,修行是由誠實正直開始,清楚知道自已在做怎麼,讓認知從你的內心散發開來,如此一來,你就会修行得正确,從你的心意中看到貪嗔痴,这些都巳经在你的心中了,行者只需要覺察到它,放下不再受慾望的汚染,如是看見,法就在那?你有在覺知嗎?世間所有的衆生,都努力積累財富,但無人能逃脱,生死法則而不亡,人生存在於苦生苦灭的循環輪迴。
2020.9.27 第三条
智者說,幸福是种感覺,就如同佛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態相关,得之愈艰,爰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難,如果一個人总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已最大的問題所在,幸福是种感覺,不知足,你永遠得不到,幸福就好像照耀荒原的月光,就如同拂过水面的微風,云淡風輕,雖然可以感覺到,又抓不住,幸福的多少往往与一個人对幸福的敏感度相关,若一個人比較容易滿足,幸福感就会十分强烈,要是很少知足,慾望太多,即便幸福在前,感覺也不明显,只有知足的人才更容易覺察到幸福,幸福的距離,有時近,有時遠,以為就在咫尺,轉眼間還在天涯,平静的生活就像白開水,喝起来淡然而无味,却不知道正是它的纯净无瑕才讓人的生命更有容量,也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在这份平淡中品出甘甜的幸福滋味,禅修也一样,它的平静,自在是一种幸福的感覺,只有少慾知足的行者,才能品嘗它的味道,苦苦尋覓,其實它早已存在自心當中,只是你從未看見,一個內心麻木,感覺不到幸福存在的人,他一定冇在覺知,覺知也是一种幸福自在,從这刻開始,坐禅,尋找你的幸福自在,平静,修行就'像一杯純净的白開水,甘甜原味,只是慾望污染了它而令它不纯正,其實坐禅非常簡單,不加入任何東西,只是如是看見,幸福就在那里面,止息煩惱,正
2020.9.27 第四条
什麼是正見,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見,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修習者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變,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變它,不善念的生起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現的果,也就是業力的显現,而當下怎麼去面对这些果,对於这些果作出的反應,就是當下所造新的業,能如實觀察此刻的業果,就是在種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覺知,就是正念,因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個當下,抱怨是沒有用的,修習者慶幸當下有覺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覺知就像警鐘响起一样,每次有煩惱生起時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覺知和正念就会越來越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現,能体証無我,如果你的禅修是偏向定時,你是以心中有一個我的方式修行,这巳经不是毗婆舍那四念處禅觀了,因為毗婆舍那不是用一個我在修行,當行者去除觀的染的時候,行者很快就能清楚地見到生灭的身心,因此見光見影幻覺都是心巳偏向定了。當你生起喜歡的心時,是因為行者偏向定而感覺喜,而这是染,煩惱,修毗婆舍那觀禅時,是不会有喜的感受,因為体会到三法印智,無常,苦,無我不会導致喜的感覺,有時一種非常平静的狀態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現象,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輕安而体証的,这種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長,樂一生起,就無法見到苦了,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惟佛法,而这種現象会使行者偏离當下,因此修習者很容易有修行上的染。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8)
简体版(编辑:争)
第一条:
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注定是一种心伤。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最多是一种荒唐。所以,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一定要万般珍惜。清贫还是富足,只要意气相投,都应该知足。
干万个善果才有一次相遇的机会,人生遇到的多数是恶缘。如果我们总是放大他人的过错,终究有一天会把错演变成错过。别把彼此的过错互相伤害争论而不停止,幸福也会在此刻错过。过错可以纠正,但是错过就只是遗憾。
彼此相遇是世间最大的因缘,当你得闻佛法,能够修习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和善缘。所有同道同修也应彼此珍惜,共同修习。种下幸福自在的种子,与善知识'和善友相遇。莫让错过变成过错,停止争论。
将它变成逆增上缘,对你不好的人,未必是恶缘。所有的缘都是课题和经历,或许那只是擦肩而过的缘分。不值得你去执著。如果执著它,你也要知道你执在那。佛陀教导的法,只教不执著放下。
第二条:
有时侯会看见别人的行为和语气而起嗔心或烦恼,这是不必要的痛苦。也不是我们的法,修行是修自巳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但大多数人只是在修理别人,修别人的心。你是修不到的,对你而言。学习不要去比较,不要去分别。
放下你所有的观念,你才会看到主观的自巳。去观照你的观念和观照你自已,这就是我们的法。你不可控制或迫使他人的行为举止都如法或跟你一样,这样的期望只会使你痛苦。它是禅修者最常犯的错误,只需审视你自已和你的感觉。这样做,你才会明白,戒律是自已能自律。
身口意不伤害一切众生,守好一条戒。你自已的心,而不是把戒律强加于人或控制别人的,都不如法,都不是戒,只能说规律,法律。
第三条:
人一旦有了傲慢习气,就会对自己的缺陷视约无睹。根本看不清自己内心种种恶,堵塞了自巳进步之门。只有培养谦卑,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平和。
如果一个人内心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苦从何来?度己之短则谦卑,念念宽容,和气自然相随。
在家生活很苦,与不同性格的人同住更苦,生死轮回很苦,无苦生苦灭的轮转便无苦。
第四条:
所缘及心,什么是所缘?什么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被知道的是所缘。所缘也可称为目标,目标或所缘就是心觉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觉知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觉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被觉知到的,所以心也是所缘。
行者必须明白的本质是怎么样?所缘的本质是怎么样?心的本质就是能够知道所缘。因此,行者不用强逼著心去知道东西,因为它本来就能知道。行者只需确保觉知有没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来就在运作著。
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实都会跑到心里来的,因为心本来就知道外面的事物。如果能观察到心,外面所有的资讯心都会知道。
心不用跑去外面找这个所缘,那个所缘。当行者触碰的感觉,这触碰的感觉就是一个所缘。而知道触碰的心是另外一个现象,声音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而听到声音和知道听见声音,是不一样的。
听到并不代表知道自己听见,闻到,知道闻到,尝到,知道尝到,感受到,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
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注意力是经常改变的,心会自动导向较强的所缘。例手在动,心在注意手,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受到等等,其实这些现象是同一类的现象。
知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碰感觉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现象。行者禅修时,只知道所缘,慢慢地行者既知道所缘,也能知道观察所缘的心。这时,觉知的心就能知道这两个同时发生的现象,所缘及知道所缘的心。
当修习者有了经验,能知道觉知的心时,就可以去觉知这个觉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是知道心在觉知就可以了。因此心出来知,呼吸每一下知即可,不加入任何元素。放开你的心,你的心只是一堆故事。
繁体原版:
第一条:
在对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注定是一种心傷,在錯的時間遇到錯的人,最多是一种荒唐,所以,在对的時間遇到了合适的人,一定要万般珍惜,清貧还是富足,只要意氣相投,都應該知足,干万個善果才有一次相遇的机会,人生遇到的多數是惡缘,如果我們总是放大他人的过錯,終究有一天会把錯演变成錯过,别把彼此的过錯互相傷害爭論而不停止,幸福也会在此刻錯过,过錯可以纠正,但是錯过就只是遺憾,彼此相遇是世間最大的因缘,當你得聞佛法,能夠修習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和善缘,所有同道同修也應彼此珍惜,共同修習,种下幸福自在的种子,与善知識'和善友相遇,莫讓錯过变成过錯,停止爭論,將它变成逆增上缘,对你不好的人,未必是惡缘,所有的缘都是課題和经歷,或許那只是擦肩而过的缘分,不值得你去執著,如果執著它,你也要知道你執在那,佛陀教導的法,只教不執著放下
第二条:
有時侯会看見別人的行為和語氣而起嗔心或煩惱,这是不必要的痛苦,也不是我們的法,修行是修自巳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但大多數人只是在修理別人,修別人的心,你是修不到的,对你而言,學習不要去比較,不要去分别,放下你所有的觀念,你才会看到主觀的自巳,去觀照你的觀念和觀照你自已,这就是我們的法,你不可控制或迫使他人的行為舉止都如法或跟你一样,这样的期望只会使你痛苦,它是禅修者最常犯的錯誤,只需審視你自已和你的感覺,这样做,你才会明白,戒律是自已能自律,身口意不傷害一切衆生,守好一條戒,你自已的心,而不是把戒律强加於人或控制別人的,都不如法,都不是戒,只能說規律,法律
第三条:
人一旦有了傲慢習氣,就会对自己的缺陷視约无睹,根本看不清自己內心种种惡,堵塞了自巳進步之門,只有培養謙卑,內心才会感到充實和平和,如果一個人內心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苦從何來?度己之短則谦卑,念念寬容,和氣自然相随,在家生活很苦,与不同性格的人同住更苦,生死輪迴很苦,無苦生苦灭的輪轉便無苦。
第四条:
所緣及心,什麼是所緣?什麼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被知道的是所缘,所缘也可稱為目標,目標或所缘就是心覺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覺知到的,声音是所緣,痛是被覺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被覺知到的,所以心也是所缘,行者必須明白的本質是怎麼样?所缘的本質是怎麼样?心的本質就是能夠知道所緣,因此,行者不用强逼著心去知道東西,因為它本來就能知道,行者只需确保覺知有沒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來就在運作著,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實都会跑到心里來的,因為心本來就知道外面的事物,如果能觀察到心,外面所有的資訊心都会知道,心不用跑去外面找这個所缘,那個所缘,當行者觸碰的感覺,这觸碰的感覺就是一個所缘,而知道觸碰的心是另外一個現象,声音和聽到声音是同時發生的,而聽到声音和知道聽見声音,是不一样的,聽到並不代表知道自己聽見,聞到,知道聞到,嘗到,知道嘗到,感受到,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是兩個不同的現象,注意力是经常改變的,心会自動導向較强的所緣,例手在動,心在注意手,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感受到等等,其實这些現象是同一類的現象,知道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碰感覺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現象,行者禅修時,只知道所缘,慢慢地行者既知道所緣,也能知道觀察所缘的心,这時,覺知的心就能知道这兩個同時發生的現象,所緣及知道所缘的心,當修習者有了经驗,能知道覺知的心時,就可以去覺知这個覺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是知道心在覺知就可以了,因此心出來知,呼吸每一下知即可,不加入任何元素,放開你的心,你的心只是一堆故事。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29)
简体版(编辑:玲):
2020.9.29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平平淡淡,值得庆祝的好日子少之又少。因此,人们会觉得平淡的日子中乏味,巴不得好日子早些到来,这种想法非常不正确。真正的幸福,正藏在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活着的真实感由此而来,我们活在幸福里面,但感觉不到,真理其实就在自己的左右,要深刻体验活着的感受,珍惜当下幸福,当下的每一刻就是真理,真理即在平凡生活中。
做好你自己,并非什么困难的概念,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日常生活的样貌,本身即是学佛的所在,法就从生活当中去体验。不是你得不到幸福或想去找到,而是幸福从来就在当下,只是你未曾看见。
珍惜每一个当下,心动则生欲望,何必顺心追五欲?伐树不断根,虽斩犹再生,除欲不除根,苦楚犹再生。
2020.9.29 第二条
如果痛的感受太强烈了,屏息仍无法观照着它,观者应该让自己更强硬地来抵抗它,行者收紧整个身体对抗苦受以支持心的运作。通常逃避痛,都是心无定力懒散,因此让手臂更紧贴住身体两侧,握住拳头,坚挺脖子和紧咬住牙齿,用最大的努力和自己肉搏战,一心一意时刻都保持严密地念住于感受。当然也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者,心会动而逃避。这是每个修习宣隆法的行者,都会有的体验。
假使用以上的方法也无法克服的话,禅修者应该强稳住他的心以对抗它,因此,这是观呼吸要练习很多很多的原因了,只有定力很足够的时候,持续的刹那刹那定才不会断,而定力是心的力量所在,只要有足够的定力,痛受来时,心才会有力量而持续下去,把痛受看完。
因此,宣隆禅修法的重要因素,是行者本人的毅力勇气耐性与一心一意的重要性,这也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修习的原因。放弃的人最多,或没用到方法打妄想避痛的人,最后都会一无所获。只有热诚有勇气坚持的行者,才会持续下去,永不退缩的力量,积极精进且精力充沛,应当具足佛陀要求他的弟子所具备的一切,要从错觉,虚幻不实的疑惑中出离,不是经由思维,考量和懒散放逸就可以成就,唯有由禅修者身和心所能发挥的最强而有力与持续的推进力才能达成。
此方法需要的正是激起热诚和精进以不间断地念住,还需要经过观照身的苦受的训练,才能有一些修行素质。那些心受的念住修习对有经验的行者而言,应该并不困难,由于身体上的苦受往往是伴随着心受而来,一般顶不住痛的不适,多半是心作怪,未必很痛影响它。禅修者可以将他的注意转移到那些身受所缘上,那么透过战胜身体的苦受,便克服了对心受的执着。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关的妄念,只是知,持续不断地,突然间啪的一声断了或完全地熄灭了,观者的心变得清净,涤净,稳定而有用,充满慈悲与舍心,这是没有贪爱和自我认同。以这种清净,涤净稳定和有用的心,行者于心识观照心,即心念处,安住于心,随观心识,于心观心而住,观者了知心有嗔,心无嗔时,他了知心无嗔,他知道,当贪和嗔已生起时对它们保持念住,那么它们就不会又成了因,进一步再缘起贪与嗔而续轮回之轮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当他接触到一个会引起贪或嗔的所缘时,保持严密地念住于它,那么贪或嗔就无法生起,这则是在因中灭因。有很多同修虽然未必完全能做到,但有些同修对贪嗔会淡了很多,不那么容易生起了,这就证明你有念住功夫,平时的禅修方法有用上了,做得好。
2020.9.29 第三条
有情绪的人,所产生的毒素令自己中毒,你每天都在品尝自己所制作的毒药,你的心情怎会好。情绪像在地狱的第一层,如果不修习和控制,你会一直向地狱的下一层,向下行,地狱是你自己制作,自己行下去。只有放下执取,你才能离开。
留意你每天的心情和情绪里的东西,觉知到它。每个人都被他人所牵引,在这个充满压力的世间,生活有太多的烦恼与难题,心要活得一点也不累也不太可能。身体累不可怕,怕的是心累,凡事不要钻牛角尖,让自己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要想得过多,死里想,这会让我们活得更累。心若无心,心自无事,心若无求,人自平安,为善不执,老死不惧,是为清净心。
生活不是演戏,是真实的活着。如果心每天都装,虚假。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装扮,放下不执着,生活自然平安,自在。诚实是给自己最好的良药,你会在禅修的练习中体会到,而有所改变。活着,是一种修行。人生有四种值得高兴的事,患难遇友,少欲知足,命终积善,离一切苦。
繁体原文:
2020.9.29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當中,總是平平淡淡。值得慶祝的好日子少之又少,因此,人們会覺得平淡的日子中乏味,巴不得好日子早些到來,这種想法非常不正確,真正的幸福,正藏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活著的真實感者由此而來,我們活在幸福里面,但感覺不到,真理其實就在自巳的左右,要深刻体驗活著的感受,珍惜當下幸福,當下的每一刻就是真理,真理即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你自巳,並非什麼困難的概念,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做好自巳的每一件事,日常生活的样貌,本身即是學佛的所在,法就從生活當中去体驗,不是你得不到幸福或想去找到,而是幸福從來就在當下,只是你未曾看見,珍惜每一個當下,心動則生慾望,何必順心追五欲?伐树不断根,虽斬猶再生,除欲不除根,苦楚猶再生。
2020.9.29第二条
如果痛的感受太强烈了,屏息仍無法觀照著它,觀者應該讓自已更強硬地來抵抗它,行者收緊整個身體对抗苦受以支持心的運作,通常逃避痛,都是心冇定力懶散,因此讓手臂更緊貼住身體兩側,握住拳頭,堅挺脖子和緊咬住牙齒,用最大的努力和自巳肉搏戰,一心一意時刻都保持嚴密地念住於感受,當然也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者,心会動而逃避,每個修習宣隆法的行者,都会有的体驗,假使用以上的方法也無法克服的話,禅修者應該強穩住他的心以对抗它,因此,觀呼吸要練習很多很多的原因了,只有定力很足夠的時候,持續的刹那刹那定才不会断,而定力是心的力量所在,只要有足夠的定力,痛受来時,心才会有力量而持續下去,把痛受看完,因此一,宣隆禅修法的重要因素,是行者本人的毅力勇氣耐性与一心一意的重要性,这也是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修習的原因,放棄的人最多,或冇用到方法打妄想避痛的人,最後都会一無所獲,只有熱誠有勇氣堅持的行者,才会持續下去,永不退縮的力量,稹極精進且精力充沛,應當具足佛陀要求他的弟子所具備的一切,要從錯覺,虚幻不實的疑惑中出离,不是經由思維,考量和懒散放逸就可以成就,唯有由禅修者身和心所能發揮的最強而有力与持續的推進力才能達成,此方法需要的正是激起熱誠和精進以不間断地念住,還是需要經过觀照身的苦受的訓練,才能有一些修行素質,那些心受的念住修習对有經驗的行者而言,應該並不困難,由於身體上的?受往往是伴随著心受而來,一般頂不住痛的不適,多半是心作怪,未必很痛影响它,禅修者可以將他的注意轉移到那些身受所缘上,那麼透过戰勝身體的苦受,便克服了对心受的執著,當禅修者完全地安住於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關的妄念,只是知,持續不断地,特然間啪的一声断了或完全地熄滅了,觀者的心变得清净,滌净,稳定而有用,充滿慈悲与捨心,这是沒有貪爰和自我認同,以这種清净,滌净穩定和有用的心,行者於心識觀照心,即心念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於心觀心而住,觀者了知心有嗔,心無嗔時,他了知心無嗔,他知道,當貪和嗔已生起時对它們保持念住,那麼它們就不会又成了因,進一步再缘起貪与嗔而續輪迴之輪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當他接觸到一個会引起貪或嗔的所缘時,保持嚴密地念住於它,那麼貪或嗔就冇法生起,这則是在因中灭因,有很多同修需然未必完全能做到,但有些同修对貪嗔会淡了很多,不那麼容易生起了,这就証明你有念住功夫,平時的禅修方法有用上了,做得好
2020.9.29 第三条
有情緒的人,所產生的毒素令自巳中毒,你每天都在品嘗自巳所制做的毒藥,你的心情怎会好,情緒像在地狱的第一層,如果不修習和控制,你会一直向地狱的下一層,向下行,地狱是你自巳制做,自巳行下去,只有放下執取,你才能離開,留意你每天的心情和情緒里的柬西,覺知到它,每個人都被他人所牽引,在这個充滿壓力的世間,生活有太多的煩惱与難題,心要活得一点也不累也不太可能,身體累不可怕,怕的是心累,凡事不要鉆牛角尖,讓自巳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也不要想得过多,死里想,这会讓我們活得更累,心若無心,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為善不執,老死不惧,是為清净心,生活不是演戲,是真實的活著,如果心每天都裝,虚假,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裝扮,放下不執著,生活自然平安,自在,誠實是給自巳最好的良藥,你会在禅修的練習中体会到,而有所改變,活著,是一種修行,人生有'四種值得高興的事,患難遇友,少欲知足,命终積善,离一切苦。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9.30)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禅修不是知识,不是研究,是实践。由亲身体验的过程和迈向行道上的开悟之旅,不可说。每一个人的禅修过程和程度都不一样,只能说你到那就是那,只有你亲身体验过,才能品尝禅修的滋味。如果自巳从未开始习禅,问了也不会明白。
每天都要禅修,想禅修有进步,守住一个方法,现在就开始练习。不要认为日后可以多修一些,凡是所有生命,寿命的长度,随时间日减。有如活在日渐干枯的池中之鱼,必然会面对死亡。
修行者收摄感官,自我节制饮食,开悟是悟通彼岸之道落实为生活,持戒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德行是身心安顿的处所,智慧是人生无形的至宝,福报乃别人无法偷得走。以戒律降伏自已的妄心,端正安定自巳的心念,增加内养,修习止观,令自已每刻都专注,观察,有正念,不离内心无妄的境界。
第二条
怎么是中道?中道是祛除或止息了喜欢或不喜欢,执取或厌恶,中道是内观禅修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当下,喜欢和不喜欢就无法生起了,每当不适的痛受产生的时候,我们都想避开,但修习者必须用心专注以防止烦恼介入。
当痛受影响着你时,刚开始时都会产生不善意念想避开不适的感受,或会令意识带动身体起舞让身体舒服,很多行者都会这样,跟了不善意向走,如果是这样就与烦恼相应,也不在中道上修了。
我们的不喜欢心产生的厌恶心,因而起贪欲想换姿态或移动一下让自己舒服,这是在避苦。事实上身心皆无法控制,它们是无常的,苦受是至道的法则,是真理也是宣隆师尊的名言。
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为了能加深禅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引发智慧,但是也不必要的,四念住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错了,身也会跟著做错,不要想从任何姿势得到舒适或快乐,也不要觉得那一种姿势比另一种姿势好,因为每一种姿势都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禅定会使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会令行者执著轻安与乐受,但事实上没有乐的,只是暂时的舒适以为离苦罢了。
虽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烦恼盖,但定是暂时的平静,只有五盖被压制住时,才能维持定的状态,而且快乐是取决于禅定的深浅,禅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习禅定直到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发现这种定不能断除潜伏烦恼,后来他发现八圣道而体证四圣谛也因此悟道了,然后他说这是我最后的一生,悟道涅槃。
如果没有苦受,我们是不能体会苦的,苦谛是佛所教的真理,但是并没有乐谛,没有快乐的圣谛,因为乐是无常的,会变苦的,如果你执著它反而令心更苦,不要伤害你的心,因为嗔恨只会伤害自已而不是别人。
人的欲望无穷,欲爱,有爱心被欲望牵著走,欲望的洪流冲毁愚痴者的一生。放纵欲望的人,心中的贪欲如蔓藤滋长盘绕,痛苦随著贪欲从这一世跳到那一世。看见了真谛,清净心中污秽,果敢专心一意修习,这是你最应该做的事。
第三条
Sadhu的意思是,做得好,甚善,赞叹,认可,嘉许,同意,可能是上座部佛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在诵经,听经结束时的回向,和感谢等,许多场合都可以用。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禅修不是知識,不是研究,是實踐,由親身体驗的过程和邁向行道上的開悟之旅,不可說,每一個人的禅修过程和程度都不一样,只能說,你到那就是那,只有你親身体驗过,才能品嘗禅修的滋味,如果自巳從未開始習禅,問了也不会明白,每天都要禅修,想禅修有進步,守住一個方法,現在就開始練習,不要認為日後可以多修一'些,凡是所有生命,壽命的長度,随時間日减,有如活在日漸乾枯的池中之魚,必然会面对死亡。修行者收攝感官,自我節制飲食,開悟是悟通彼岸之道落實為生活,持戒是人生最高的目標,德行是身心安頓的處所,智慧是人生無形的至宝,福報乃別人無法偷得走。以戒'律降伏自已的妄心,端正安定自巳的心念,增加內養,修習止觀,令自已每刻都專注,觀察,有正念,不离內心無妄的境界。
第二条
怎麼是中道?中道是祛除或止息了喜歡或不喜歡,執取或厭惡,中道是內觀禅修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當下,喜歡和不喜歡就無法生起了,每當不適的痛受產生的時候,我們都想避開,但修習者必須用心專注以防止煩惱介入,當痛受影響著你時,剛開始時都会產生不善意念想避開不適的感受,或会令意識带動身体起舞带氣令身體舒服,很多行者都会这样,跟了不善意向走,如果是这样就与煩惱相應,也不在中道上修了,我們的不喜歡'心產生的厭惡心,因而起貪欲想換姿態或移動一下令自巳舒服,这是在避苦,事實上身心皆無法控制,它們是無常的,苦受是至道的法則,是真理也是宣隆師尊的名言,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為了能加深禅定,因為他們認為这样能引發智慧,但是也不必要的,四念住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錯了,身也会跟著做錯,不要想從任何姿勢得到舒適或快樂,也不要覺得那一種姿勢比另一種姿勢好,因為每一種姿勢都是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禅定会使我們以為有一個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会令行者執著輕安与樂受,但事實上沒有樂的,只是暫時的舒適以為离苦吧了,雖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煩惱蓋,但定是暫時的平静,只有五蓋被壓制住時,才能維持定的狀態,而且快樂是取決於禅定的深淺,禅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習禅定直到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發現这種定不能断除潛伏煩惱,後来他發現八聖道而体証四聖諦也因此悟道了,然後他說这是我最後的一生,悟道涅槃,如果沒有苦受,我們是不能体会苦的,苦諦是佛所教的真理,但是並沒有樂谛,沒有快樂的聖諦,因為樂是無常的,会变苦的,如果你執著它反而令心更苦,不要傷害你的心,因為嗔恨只会傷害自已而不是別人,人的慾望無窮,欲爱,有愛心被慾望牽著走,欲望的洪流冲毁愚痴者的一生,放縱慾望的人,心中的貪慾如蔓藤滋長盤繞,痛苦随著貪慾從这一世跳到那一世,看見了真諦,清净心中污穢,果敢專'心一意修習,这是你最應該做的事。
第三条
Sadhu的意思是,做得好,甚善,贊叹,認可,嘉許,同意,可能是上座部佛教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在誦經,听经結束時的廻向,和感謝等,许多場合都可以用,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