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编辑:萱|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第一条
佛法中的苦、集、灭、道、缘起、四念处的道理,都有其理论基础,当我们在打坐内观时,即集中心力在思考的时候,待能观的作用凝集了,我们即可依着所理解的理去观,去思考分析,当你有体验的时候会更顺畅地领悟其道理。倘若这时我们观察妄念,也可以从妄念的流动中明白更多的佛法或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正见。因此,理要通过实际的修行才能深入。
我们要真正地领悟佛法,不要只在打坐时实践,平时也要观察你的行为和心。然后还要不断的熏习,法的力量才会越大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依法而行。当佛法成为我们思想的主流,我们在观念上就会有很大的改变,习性也会减少,生活也会随着调整,我们的行为,也会很自然的与佛法相应。
修行,就是要修我们的心,调心工夫做得好,修养也会跟着提升,这些都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来。我们的工夫到那里,是可以从我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有时候我们的正念会被烦恼覆盖,会与貪嗔痴心所相应。有时会争执的心喜欢撑场面,只有两分工夫却要表现七八分,但都是假的。例如:一些用空油桶撑起来的房子,很快就会倒塌了。人也一样,虚假的东西撑不了多久,別人稍微震你一下,你就倒了。你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但是別人说两句,你的空油桶很快就跑出来了。因此,修行工夫是不能用撑的。不过,有时是因为对自己不了解,以为自己到达什么境界了。这种情況在佛法里称为增上慢,属于一种慢心。
有些人打坐不久,觉得好像有点动静了,就以为自己悟了,应该是初禅了,这种经验多了几次之后,他就想已经四次了,应该是四禅了。也有人以为自己证到什么果位了,他们在不知的情況下误以为是,然后到处宣扬自己的境界怎样怎样了。为什么四处向別人说呢?因为想要表达自己的境界比別人高。坦白说,能够讲得出来都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倘若我们真正能够用到很深的工夫,別人问到时,我们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清楚的传达那个境界,法是不可说,它只是个人的体验。其实打坐中出现的状况,知道它只是一个过程,最好放下,如果喜欢讲,讲多了会越来越执着,喜欢那种境界,那会偏离向道,你不会再进步。令一方面你会继续加强它,而你在加強它的时候,会原地踏步,跑来跑去还是在原地。其实你在和别人说的時时候,即不断地与慢心、贪心相应,你越讲执着就越深,境界也容易出来。因为你已变成习惯了,在弄虚作假了。
另一种,你一打坐要气动,它就可以动得很开心。但是,你这样动来动去又怎样呢?我们是在禅修、静坐,静得下来不是在动坐啊。如果你的体内有气在动,最后还是要让它静下来的,气顺了以后,就会静下来,气不顺才会动。身体调得好,色身会转化,气会顺,这时气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打坐不需要用到气,因为不是在练气功啊,而气脉是不会断的,因此內观禅是观感受,不是气脉。因气脉死了才会断,观气脉是观不完的。
第二条
当你对佛法有了比较深入的领悟,就能将所学,所思维的东西整理出来。因为你在深入思维的时候,很多不通达的理论,慢慢会理解,许多连贯不起来的理论,会慢慢地贯通,即所谓融会贯通。
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当能观的作用比较敏锐时,你可以从理解中去领悟一些深细的道理。有很多沒有真实体验的人,书看了之后,但对修行作用不大,沒有什么力量。但有修证的圣者阿罗汉所体验而写出来的文章,会很有深度让人得到大助益,这是真修实证的体验,真实不虚,你会发现他们的教导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它就有一股力量。这是因为这些著作,都是古圣贤在修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而领悟的法宝。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修行的心態与觀念
我們在打坐中觀的時候,即是集中心力在思考的時候。佛法中的苦,集,灭,道緣起,四念處的道理,都有它們一定的理路。待能觀的作用凝集了,我們即可依著所理解的理去觀,去思考分析,當你有体驗的時候会更順地领悟其道理。倘若这時我們觀察妄念,也可以從妄念的流動中,明白更多的佛法或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正見。因此,理要通过實際的修行才能深入。我們要真正地領悟佛法,不只在行動上要"實踐,平時也要觀察你的行為和心。然後還要不断的薰習,法的力量才会愈大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上,才能依法而行。當佛法成為我們思想的主流,我們在觀念上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習性也会减少,生活也会随著調整。我們的行為,也会很自然的与佛法相應。修行,就是要修我們的心,調心工夫做得好,修養也会跟著提升,这些都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來。我們的工夫到那里,是可以從我們的行為反映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的正念会被煩惱覆蓋,会与貪嗔痴心所相應,有時会爭執的心,喜歡撑場面,虚假只有兩分工夫,郤要表現七八分,但都是假的,例一些用空油桶撐起來的房子,很快就會倒塌了。人也一样,虚假的東西撐不了多久,別人稍微震你一下,你就倒了。你認為自己很有修養,但是別人說兩句,你的空油桶很快就跑出来了。因此,修行工夫是不能用撐的。不过,有時是因為对自巳不了解,巳為自巳到達什麼境界了。这種情況在佛法裡稱為增上慢,属於一種慢心。有些人打坐不久,覺得好像有点動静了,就以為自己悟了,應該是初禅了,这種經驗多了幾次之後,他就想巳经四次了,應該是皿禅了。也有人以為自巳證到什麼果位了,他們在不知的情況下,误以為是,然後到處宣揚自巳的境界怎样怎样了。為什麼四處向別人說呢?因為想要表達自巳的境界比別人高。坦白說,能夠講得出來都是一些膚淺的東西。倘若我們真正能夠用到很深的工夫,別人問到時,我們是很難用語言文字清楚的傳達那個境界,法是不可說,它只是個人的体驗。其實打坐中出現的狀況,知道它只是一個过程,最好放下,如果喜歡講,講多了会愈來愈執著,喜歡那種境界,那会偏离向道,你不会再進步。令一方面你会繼續加强它,而你在加強它的時候,会原地蹅步,跑来跑去還是在原地。其實你在和别人說的時候,即不断地与慢心,貪心相應,你愈講,執著就愈深,境界也容易出来,因為你已变成習慣了,在弄虚作假了。令一種,你一打坐要氣動,它就可以動得很開心,但是,你这样動來動去又怎样呢?我們是在禅修,静坐,静得下來,不是在動坐啊,如果你的体內有氣在動,最後還是要讓它静下来的,氣順了以後,就會静下來,氣不順才会動,身體調得好,色身会轉化,氣会順,这時氣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打坐不需要用到氣,因為不是在練氣功啊,而氣脈是不会断的,因此內觀禅是觀感受,不是氣脈。因氣脈死了才会断,觀氣脈是觀不完的。
第二条
當你对佛法有了比較深入的領悟,就能將所學,所思維的東西整理出來。因為你在深入思維的時候,很多不通達的理論,慢慢会理解,許多連貫不起來的理論,会慢慢地貫通,即所謂融会貫通。在修習止觀的过程中,當能觀的作用比較敏銳時,你可以從理解中去領悟一些深細的道理。有很多沒有真實体驗的人,書看了之後,但对修行作用不大,沒有什麼力量。但有修証的聖者阿罗漢所体驗而寫出來的文章,会很有深度讓人得到大助益,这是真修實証的体驗,真實不虚,你会發現他們的教導能應用在生常生活上,它就有一股力量。这是因為这些著作,都是古聖賢在修行的过程中,親身体驗,領悟的法宝啊。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