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编辑:欣|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第一条
如此而已
修行,必须整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而不是几个时辰的打坐,浪费时间在胡思乱想就好。相反地,是须要时时刻刻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中。最后才能得到净化。我们的修行只在于持续不间断地净化,别无其他,净化就是唯一的目标。虽说如此,为了达到此目标,必须确认自己的立足点。否则,我们如何开始这段旅程?修行是一生的坚持。很多人在修道上不停地打转,不是放逸懒散,就是太过于看轻自己,觉得很难,两者都不利于初步的自我认知。
当在禅坐时的任何不悦或越来越疼痛,你还会持续坐一辈子吗?任谁都会想逃避或尽快离坐来减轻生理上的疼痛,那心理和情绪上的不快又该怎么办?我们又为何时常感到不适?还有什么事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吗?当不善的念头在我们内心生起,诸如,排斥,厌恶,恐惧,觉得受压迫,忧虑过去与未来等,我们又怎能自在呢?唯有在觉悟自己时,才会有改变的可能。我们必须先找到起点,我们必须先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修行的出发点,只要有用心增长精神生活的人,便能找到内心基础,从开始禅修这个基础上,心灵的增长才能孕育。
修行不能光靠口说,必须实际行动。我们内心里的不适、痛苦、恐惧和忧虑,都是自己做成的,唯有坚持实际修行,我们的心田方能转变而敞开。当下的接受和觉悟,改变了我们整个内心世界,因为,从今以后,我们终能开始为自己生命做点事了。在这之前,我们都是个无助者, 内心充满苦和烦恼的人,可是,现在透过禅修练习,却能改变自己。如果我们只相信却不去做的话,就等于仍未修行。假如我们依然认定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即使我们禅坐,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产生不了结果。
我们要去接受周遭的人们和环境,自我好恶是个问题,接受剧痛、敏感、不安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然而,因为是痛苦,所以常被我们排斥,因为我们大家都具备了贪、嗔、痴和与之相对的布施、慈悲、智慧这六个本性,而且时时都会有其中一种显露出来。慈悲与嗔怒,贪著与布施几乎是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的。而痴,是隐匿在所有情绪活动下的要素,至于智慧,却是稀有的。
事实上,我们恨人,并不是他们可恨,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愤怒在找一个出气桶泄恨。这是人们最不合理的其中一点,但却少有人觉察到这个能改变我们一生的简单真理。当我们愤恨时,并不是因为事物的可恨或可恶,而是因为愤恨本身需要发泄。上面所说的不快乐的人,就是嗔恶的人,这个负面情绪就好像是一根我们想用来伤人的刺,但是,拿起它的人,必定会先被刺到,这是自然的法则。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它。我们在界限划分中过一辈子,在好恶的无间道中过日子。如果你能从禅修中得到净化,最终,我们的思考过程与感觉中,除了慈悲以外,还将充满智慧,进而能造福自己与他人,得大自在。
第二条
当你在用功坐禅时,不要执着于进步或到达某些境界,如果你不在乎这些,就不会迷失,不会掉入妄想,仅仅保持在当下的觉知即可。心要像浮云,浮云没有到达的地方,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该怎样走,坐禅也一样,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直到死亡的一刻就知道了,只有付出,不必思维,修行不是思维出来的,浮云是自然的。如果你以真正的观智看事情,那么你就不会执著它了。
第三条
当你在用方法练习的时候,在禅坐时,如果心注意的专注力是流到身心外面的,就是在修愚痴,反之愈是专注于内在,身心五蕴呈现的所缘上,就会愈敏锐,心愈有力量能够灭除痛苦与烦恼。你愈向外境或打妄想幻影幻象幻觉打交道,就拣起了越多导致腐败的污染,而令心成为垃圾坑。
当你把烦恼看成是对的或不舍得放下,不论它是贪是瞋,即使只生起一丁点,行者都要专注的盯著它,直到可以完全灭掉为止,因此,一定要用到方法,令心有力量而不再给贪嗔污染,而供给燃料,直到烦恼成为火灾,而你将无法扑灭。行者从一开始,当烦恼以一丁点的好恶之心出现时,就予以摧毁,如果没有任何东西会生起以制做这些烦恼和感受,行者之根源在于觉知,令它不再生长而轮回,也就是专注于令自己熟悉真相,也就会有足够的智慧去观察无常的本质。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如此而巳
修行,必須整個人全心全意地投入,而不是幾個時辰的打坐,浪費時間在胡思乱想就好。相反地,是須要時時刻刻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中。最後才能得到净化。我們的修行只在於持續不間断地净化,別無其他。这是一種目標的指示罷,虽說如此,為了達到此目的,必須確認自己的立足点。否則,我們如何開始这段旅程?修行是一生的堅持。很多人在修道上不停地打轉,不是放逸懶散,就是太过於看輕自己,覺得很難,兩者都不利於初階的自我認知。在禅坐時的任何不悦或使你愈来愈痛,你還会持續坐一輩子嗎?任誰都会想逃避或儘快离坐來减輕生理上的疼痛,那心理和情緒上的不快又該怎麼辨?還有怎麼比这更重要,我們又為何時常感到不適?當不善的念頭在我們內心生起,諸如,排斥,厭惡,恐懼,覺得受壓迫,憂慮过去与未來等,我們又怎能自在呢?唯有在覺悟自己時,才会有改變的可能。我們必須先找到起点,我們必須先在自己的內心找到修行的出發点,只要有用心增長精神生活的人,便能找到內心基礎,從開始禅修这個基礎上,心靈的增長才能孕育?修行不能光靠口說,必須實際行動。我們內心里的不適,痛苦,恐懼和憂慮,都是自己做成的,唯有如此,我們的心田方能轉变而敞開。當下的接受和覺悟,改變了我們整個內心世界,因為,從今以後,我們終能開始為自己生命做点事了。在这之前,我們都是個無助者, 內心充滿苦和煩惱的人,可是,现在透过禅修練習,却能改變自己。如果我們只相信却不去做的話,就等於仍未修行。假如我們依然認定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即使我們禅坐,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產生不了结果。我們要去接受周遭的人們和環境,自我好惡是個問題,接受,劇痛,敏銳,不安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然而,因為是痛苦,所以常被我們排斥,因為我們大家都具備了貪,嗔痴和与之相对的布施,慈悲,智慧这六個本性,而且時時都会有其中一種顯露出來。慈悲与嗔怒,貪著与布施幾乎是每個人身上都具備的。而痴,是隱匿在所有情緒活動下的要素,至於智慧,却是稀有的。事實上,我們恨人,並不是他們可恨,而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愤怒在找一個出氣桶洩恨。这是人們最不合理的其中一点,但'却少有人覺察到这個能改變我們一生的簡單真理。當我們憤恨時,並不是因為事物的可恨或可恶,而是因為憤恨本身需要發洩。上面所說的不快樂的人,就是嗔惡的人,这個負面情緒就好像是一根我們想用来傷人的刺,但是,拿起它的人,必定会先被刺到,这是自然的法則。可是,这麼簡單的道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它。我們在界限劃分中过一輩子,在好惡的無間道中过日子。如果你能從禅修中得到净化,最终,我們的思考过程与感覺中,除了慈悲以外,還將充滿智慧,進而能造福自己与他人,得大自在。
第二条
當你在用功坐禅時,不要想自己進步或到達某些境界,如果你不在乎到那,就不会迷失,不会入想,在當下的知即可,心要像浮云,浮云沒有到達的地方,沒有目的,沒有终点,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該怎樣走,坐禅也一样,到那就是那,直到死亡的一刻就知道了,只有付出,不必想,修行不是想出來的,浮云是自然的。如果你以真正的觀智看事情,那麼你就不会執著它了。
第三条
當你在用方法練習的時候,在禅坐時,如果心注意的專注力是流到身心外面的,就是在修愚痴,反之愈是專注於內在,身心五蕴呈現的所缘上,就会愈敏銳,心愈有力量能夠灭除痛苦与煩惱,你愈向外境或打妄想幻影幻象幻覺打交道,就揀拾了愈多導致腐敗的污染,而令心成為垃圾坑,當你把煩惱看成是对的或不捨得放下,不論它是貪是瞋,即使只生起'一丁点,行者都要專注的盯著它,直到可以完全灭掉為止,因此,一定要用到方法,令心有力量而不再給貪嗔污染,而供给燃料,直到煩惱成為火災,而你將無法撲滅,行者從一開始,當煩惱以一丁点的好惡之'心出現時,就予以摧毀,如果沒有任何東西会生起以制做这些煩惱和感受,行者之根源在於覺知,令它不再生長而輪迴,也就是專注於令自已熟悉真相,也就会有足夠的智慧去觀察無常的本質。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