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编辑:欣|校对:奕)
女声朗读:AI
第一条
择法与坚持——闻、思、修
内观禅修是一种智力的工夫,这就是为什么择法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内观的目标是智慧,如果想得到智慧,行者必须以智慧开始,行者必须投入资力去获得更多的智慧,修习者是世俗人,也是充满了烦恼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需要智力、择法和坚持,并且不带烦恼地去禅修,因为是修放下执着,而不是增长更多的贪、嗔、痴,这需要智力和择法。
一个初阶者或者已经在修习的行者,都不可能不带烦恼地去禅修,那么练习者从哪里开始呢?必须从智慧开始禅修,尽管所有的行者都充满了烦恼,但修习者也还是有一些智慧的。佛教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和修慧。“闻”是知识上的,“思”是自己的理智、理性和思维逻辑、推理,第三种是内观的领悟,择法被归入第二种智慧。运用择法的能力从那里来?从资讯和书本,但必须是正确的资讯,因为这是基础的知识,然后行者要自己思考和练习,可以在禅修中实践和运用,行者得精进努力投入禅修去寻找答案,觉知培养正念去增长智慧。
在七觉支里,有三种觉支是原因,另外四种是结果。原因是正念、择法和精进。“因”要行者自己种,结果是喜、轻安、定和舍,行者不能创造它们,也不能直接使结果发生。当谈到三种智慧的时候,择法属于思慧,七觉支中的“舍”属于修慧,这是那种基于真正的理解而产生,对于内观禅来说,理智或者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择法是一种智慧,因此它非常重。对那些比较明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来说,内观禅非常起作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对于那些有很强内在的智慧、很强思慧的人,修慧也容易到来。反之,比较弱的推理能力以及看到因果能力比较弱的人来说,得到修慧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努力了。思慧弱的需要大量地依靠闻慧和知识与善友,并且需要听从别人的教导和建议,他们需要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因为他们自己不能独自找到答案。
根据经典,择法会因为七种条件而产生:
1.重复地询问关于法的问题,谈论与佛法相关的话语,思考它们;
2.净化内外自心,这会带来清明的心,清明是智慧生起的一个条件,“外”的意思是住所和身体的整洁,“内”的意思是扫除充满烦恼的心;
3.学会去平衡五根,自己能够觉知到这五根,并且你需要知道哪个太多或太少,然后你才能把五根平衡好;
4.远离愚痴的人,他们会污染和影响你;
5.亲近善友和善知识,他们会带动你有智慧的思考;
6.思考深刻的智慧,思考或者反思更深层次的东西;
7.有增长智慧的愿力和迈向解脱。
因此,继续修行,你禅坐在这里的此刻,你知道心和身体是相连的,呼吸和心是一起的,纵使你还没有到达修行之路的终点,你仍然在你的禅修上证得一种定静与专注,觉知心和呼吸的出入息没有彼此分开,心帮助呼吸,呼吸的专注令心安稳,直到完全平静有耐力。持续的刹那刹那定力,它能够放下,当它了知时,它放下,只要它还没有真正了知,它将不能真正放下。
行者必须和呼吸结合,花时间在上面,觉知你的呼吸,净化你的心,直至心变得越来越安稳、定静,它将能够抛开对色、受、想、行、识的执着。它的自性见,把这些东西当成自我将消减,持续减少,这是解脱之道。此时,这出世间的智慧生起,你将会解脱,你将能够从世间所说:人,自我,我们,他们,等等一切的世俗烦恼中松开你自己。但是只要你还没有放下,你仍然必须依靠这些事物、身体,但不是你的依止处。
禅定是让心休息。身心互相依赖,使你在道上能够前进,是修行的路径。只要你坚持这条道,你将不会退转,但只要你一放松修行,你将立即开始退步,你将被疑惑所困,疑真疑假。你必须保持这颗心的观察,觉醒自身,心的本性便是觉醒。集中到那,完全不要放弃,持续,不停止,你的疑惑将逐渐消退,最后你将到达在你的内心里真正依止处,佛、法、僧出现在你的内心处,作为你终极的依止处。
第二条
止息六根的攀缘。当你禅修时,专注、一心一意。行者为什么一定要观呼吸呢?因为有六根的攀缘与各式各样的欲境,所以行者才会经常遭到感官经验的噪音轰炸,心散乱不安、有情绪等。要想平息它,行者首先学习专注,一心一意的先聚焦,从六根收摄,只剩下身根,觉知呼吸在鼻的触感上,知道,意根心觉知在感受上,最后行者放下呼吸,将焦点减少到只剩下意根。
这个聚焦于意根,是佛陀的伟大发现之一,因为它是出离六道轮回的重要因素,专注聚焦的意根,即心一境性,是爬上寂止阶梯的更高层次。但习禅的初阶者,要一步步的往道上行,刚开始,专注力仍不成熟稳定,心得面临散乱不安或不能够坚持的问题,这是因为心从来未经过训练,心不安定的,在喜欢与不安中看风景,跟妄想、妄念打交道。
生命是一段旅程,而将禅修形容为那段旅程的停止,专注于呼吸,净化心的习性与污染。如果行者注意自己的呼吸,就不可能感觉到身体的其他任何部分,反之失去专注力,在打妄想了。如果完全专注在气息的进出或鼻的触感上,集中专注,换句话说,行者止息了四根,也止息了多数的身根,只剩下呼吸而已,心会渐渐静止和净化。当然这要经过很多很多练习,需要时间。每天坚持或从未开始,行者自己选择了。有些人明白道理,看了很多书,但拒绝修行,的确,眼中只有微尘的人太少了。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擇法与堅持
聞,思,修
內觀禅修是一種智力的工夫,这就是為什麼擇法非常重要的原因,內觀的目標是智慧,如果想得到智慧,行者必須以智慧開始,行者必須投入資力去獲得更多的智慧,修習者是世俗人,也是充滿了煩惱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去練習需要智力,擇法和堅持,並且不带煩惱地去禅修,因為是修放下執著,而不是增長更多的貪嗔痴,这需要智力和擇法,一個初階者或者已经在修習的行者,都不可能不带煩惱地去禅修,那麼練習者從那里開始呢?必須從智慧開始禅修,儘管所有的行者都充滿了煩惱,但修習者也還是有一些智慧的,佛教把智慧分為三種,聞慧,思慧和修慧,聞是知識上的,思是自己的理智理性和思維,邏輯和推理,第三種是內觀的領悟,擇法被歸入第二種智慧,運用擇法的能力從那里来?,從資訊和書本,但必須是正確的資訊,因為这是基礎和知識,然後行者要自己思考和練習,可以在禅修中實踐和運用,行者得投入禅修精進努力去尋找答案,去覺知培養正念去增長智慧,在七覺支里,有三种覺支是原因,另外'四种是结果,原因是正念,擇法和精進,这因要行者自己种,結果是喜,輕安,定和舍,行者不能創做它們,也不能直接使結果發生,當談到三种智慧的時候,擇法屬於思慧,七覺支中的舍屬於修慧,这是那種由於真正的理解而產生,对於內觀禅来說,理智或者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擇法是一種智慧,因此它非常重要,对那些比較明智,知道自己在做怎麼的人,並且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來說,內觀禅非常起作用,他們比較容易理解,对於那些有很强內在的智慧,很强的思慧的人,修慧也容易到來,反之比較弱的推理能力以及看到因果的能力比較弱的人來說,得到修慧需要更長的時間和努力了,思慧弱的需要大量地依靠聞慧和知識与善友,並且需要聽從別人的教导和建議,他們需要別人告訴他們該做怎麼,因為他們自己不能獨自找到答案,根據經典,擇法会因為七種條件而產生,1重複地詢問関於法的問題,談論与佛法相關的話語,思考它們,2净化外內自心,这会帶來清明的'心,清明是智慧生起的一個條件,外的意思是住和身体的整潔,內的意思是掃除充滿煩惱的心,3學会去平衡五根,自己能夠覺知到这五根,並且你需要知道那個太多或太少,然後你才能把五根平衡好,4遠離愚痴的人,他們会污染和影响,5親近善友和善知識,他們会带動你向有智慧的思考,6思考深刻的智慧,思考或者反思更深層次的東西,7有增長智慧的願力和邁向解脱。因此,繼續修行,你禅坐在这裡的此刻,你知道心和身體是相連的,呼吸和心是一齊的,縱使你還沒有到達这修行之路的终点,你仍然在你的禅修上正得到一種定静与專注,覺知心和呼吸入出息沒有彼此分開,心幫助呼吸,呼吸的專注令心安穩,直到完全平静有耐力,持續的刹那刹那定力,它能夠放下,當它了知時,它放下,祇要它還沒有真正了知,它將不能真正放下。行者必須和呼吸結合,花時間在上面,覺知你的呼吸,净化你的心,直至心变得越來越安稳,定静,它將能夠剖開对色,受,想,行識的執著。它的自性見,把这些東西當成自我來看,將消减,持續减少,这是解脱之道。'此時,这出世間的智慧生起,你將会解脱,你將能夠從世間所說,人,自我,我們,他們等等一一切的世俗煩惱中鬆開你自己,但是只要你還沒有放下,你仍然必須依靠这些事物,身體,但不是你的依止處,禅定是給心休息,身心互相依赖,使你在你的道上能夠前進,是修行的路径,只要你堅持这條道,你將不会退轉,但只要你一放这修行,你將立即開始退步,你將為疑惑所困,疑真疑假,你必須保持这顆心的觀察,覺醒自身,心的本性便是覺醒。集中到那,完全不要放棄,持續,不停止,你的疑惑將逐漸消退,最後你將到達在你的內心里的真正依止處,佛,法僧出現在你的內心處,作為你終極的依止處。
第二条
止息六根的攀緣,當你禅修時,專注力,一心一意時,行者為什麼一定要觀呼吸呢?因為有六根的攀缘与各式各样的欲境,所以行者才会经常遭到感管经驗的噪音轟炸,'心散乱,不安,情緒等,要想平息它,行者首先學習專注,一心一意得先聚焦,從六根收攝,只剩下身根,覺知呼吸在鼻的觸感上知道,意根心覺知在感受上,最後行者放下呼吸,將焦点减少到只剩下意根,这個聚焦於意根,是佛陀的偉大發現之一,因為它出离六道輪迴的重要因素,專注聚焦的意根,即心一境性,是爬上寂止階梯的更高層次,但習禅的初階者,要一步步的往道上行,刚開始,專注力仍不成熟稳定,'心得面臨散乱不安,或不能夠堅持的問題,这是因為心從來未透过訓練,心不安定的,在喜歡与不安中看風景,跟了妄想妄念打交道,生命是一段旅程,而將禅修形容為那段旅程的停止,專注於呼吸,净化心的習性与污染,如果行者注意自己的呼吸,就不可能感覺得到身体的其他任何部分,反之失去專注力,在打妄想了,但是如果完全專注在氣息的進出或鼻的觸感上,而集中專注,換句話說,行者止息了四根,也止息了多數的身根,行者只剩下呼吸而已,心会漸漸静止和净化,當然这要透过練習很多很多,需要時間,每天堅持,或從未開始,行者自己選擇了。有些人明白道理,看了很多書,但拒絕修行,的確,眼中只有微麈的人太少了。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