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编辑:欣|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第一条
培养禅那与舍心,善知识和圣言量二者皆可对治五盖
每一种内观智慧都以平静的心为基础,没有平静的心,便没有内观智慧,所以在禅定中所体验到完全的寂止,是内观智慧必要的基础,从禅定所生起的内观智慧,使我们了解,只有放下我执,这种舍心或完全的寂止才会产生,一旦我们有了这种体验,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让舍心生起,而无须像以前那么费力的让舍心生起,以舍心,平静的心来面对自己的贪和嗔,这就是清净之道,舍心也分层次,当到达第三种舍心是不会退失的,因为对无常有深入的了解,如在指掌之间,而我执也被减轻到不会障碍舍心的生起,会发生的事,总会发生,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如此而已,如果合意也好,不合意那也无妨,这种舍心,由内观生起,在禅定中,舍心变得非常稳定。
佛陀说,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毫无杂念地这样做,七日之后定能开悟,他说的是纯然地正念。可是,即使只有一点正念,一样能使我们进步良多。正念与觉知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的方法。没有正念,就听不到内心的良知,没有正念,就守不住我们的根门,正念要有定力作为基础,无定力心就会没有力量,觉醒与正念是相结合,并在一切时中保持完全的正念。当然一般世间人与行者很难做到,行者只要坚持持续的增长刹那刹那的定力,已经足够。正念与觉醒与生活上息息相关。一般生活上的活动以及刹那刹那间的生命相关。
禅坐是最重要的。自我的觉醒与正念结合之后,能使我们彻见自己的内心,彻见五盖以及种种障碍和杂染烦恼。对于佛陀的教法就是地图,很准确,而且还有路标,佛陀明确地说明如何从此岸到达至彼岸。那就是地图,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明确的下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念,观呼吸和禅那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修习,在禅坐中的保持正念和全神贯注于触与感受,要觉知禅坐中的疼痛与不适不是障碍,并以它们作为禅修所缘,而并非一遇到障碍就放弃,而病苦是你最容易放弃的障碍,也是最强而有力的所缘,不要因有病苦而放弃禅坐。
佛陀说,建立正念的目的,是为了觉知在心中生起不善的,无益的,无用的事物。疾病,五盖一直是每个禅修者的障碍,而不只是属于个人的。除非我们彻见真相,否则它将永远成为我们的重担,心的昏沉、贪嗔、掉举、疑,五盖就好像挂在我们的心里,阻挡了道路的巨石,阻挡了往行道上的去路而无法前进,它们困住了我们,但却又挪不开,因为它们太重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彻见它们的本然,然后重新处理它们。
佛陀曾教导对治的方法,能够对治这五盖,那就是善知识,圣言量。单凭我们自己是不够的,如果行者有足够的努力,那我们早就开悟了。是什么阻挡了我们?是无明阻挡了我们,善知识和圣言量能协助我们趋向正道,因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适当的辅助,鲜有人能一个人自己到达。不过,确实有这种人,那就是佛陀。他是自己找到的,他独自成正觉。有时候仍会有些圣者能自己觉悟,但一般的我们几乎不可能是其中一位。一位善知识是会协助我们彻见自我内心真相的人。所谓圣言量,是指关于法的言论,关于真理的言论,法这个字的意思,即是指佛陀的教法,也是指自然的定律和真理。
第二条
有些行者能够进入初禅或更高的禅那境界,轻安喜悦以后的狂喜也可能像波浪一样出现,在此时,身心都极度轻安而没有重量,此时灌满全身,在某种情况底下,观者可能感觉身体失去重量,轻飘飘的往上浮,另一个可能是,观者会发现身体完全消融,只剩下心和觉知,于某些禅修者的体验个案,观者甚至觉得一切心和物法都停止和消失,这种状态可能让观者以为证悟,因为这是证悟的其中一项特征,毫无疑问的,这绝对不是真正的证悟,心暂时停顿的时间,存在著一种空白,只要心再度生起觉知,就会见到这个有分空隙,这种状态跟证悟的不同在于,你的观察力还是跟以往一样锐利清晰,见到的目标也无异于过往,正定和正念虽然依旧,但是心的敏锐和速度缓慢了,这就说明了,空白状态,不是真正的证悟。
观者偶尔可能出现过度的轻安,这时的身心处在极度的安止中,所以可能会出现片刻的无意识状态,有时候,太强的定力会导致禅观目标、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心更因此失去觉知,落入有分,这时候身体还是挺直的,不像打瞌睡般东歪西倒,具备这种定力的观者,虽然有几个片刻,可能进入睡眠状态,可以坐很多个小时,不过身体依旧风大,气十足,不至倒下。
如果这时候,有念头生起,身体的感觉会渐渐生起,而强烈的疼痛会呈现,只要持续再观察感受,直接看完,当然这要有强大的定力,持续,但一般观者已没有定力再禅修下去的多,相较初阶者的心,会疲劳散乱总是打妄想,念头多,我是否有正念?心在那里?时不时心往外飘出去,不在禅坐中了。
到了这个阶段,要禅修者有很高的定力和练习,这种对禅修的疑惑和念头完全无力困扰观者,心这时,住在极为安稳平静的状态中,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进入无意识状态,观者偶尔也会真正入睡,不过,这样的睡眠跟一般睡眠不太一样,一般睡眠中,不太可能持续安住在一个姿态上,而且身体是软趴趴的,禅修中的睡眠,心寂静安祥,定力十足,所以就算进入睡眠,身体姿势还是保持笔挺,当观者醒来之时,心中清朗,不含半点昏沉,随时都可以再度进入禅修,这也是能够进出禅那的功夫,给心休息,但一般初阶者是做不到了,就算坐很多小时,也只是换姿势,换脚的多,真正有这种禅那的功夫的人,不多。
因此,自己的禅修功夫到那,就是那,不要虚妄作假骗自己,初阶者要过很多很多的难关,定力才能够增长的,有定力才能够持续的观照触与感受,直至完全看完。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培養禅那与捨心,善知識和聖言量二者皆可对冶五蓋
每一种內觀智慧都以平静的心為基礎,沒有平静的心,便沒有內觀智慧,所以在禅定所体驗到完全的寂止,是內觀智慧必要的基礎,從禅定所生起的內觀智慧,使我們了解,只有放下我執,这种捨心或完全的寂止才会產生,一旦我們有了这种体驗,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讓捨心生起,而毋須像以前那麼費力的讓捨心生起,以捨心,平静的心來面对自己的貪和嗔,这就是清净之道,捨心也分層次,當到達第三种捨心是不会退失的,因為对無常有深入的了解,如在指掌之間,而我執也被減輕到不会障礙捨心的生起,会發生的事,總会發生,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缘灭,如此而巳,如果合意也好,不合意那也無妨,这种捨心,由內觀生起,在禅定中,捨心变得非常穩定。佛陀說,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毫無雜念地这样做,七日之後定能開悟,他說的是純然地正念。可是,即使只有一点正念,一样能使我們進步良多。正念与覺知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們的根門,正念要有定力作為基礎,無定力心就会没有力量,覺醒与正念是相结合,並在一切時中保持完全的正念。當然一般世間人与行者很難做到,行者只要堅持持續的增長刹那刹那的定力,已經足夠。正念与覺醒与生活上息息相関。一般生活上的活動以及刹那刹那間的生命相關。而禅坐是最重要的。自我的覺醒与正念結合之後,能使我們徹見自己的內心,徹見五蓋,種種障礙和雜染煩惱。对於佛陀的教法就是地圖,很準確,而且還有路標,佛陀明確地說明如何從此岸到達至彼岸。那就是地圖,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明確的下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念,觀呼吸和禅那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修習,在禅坐中的保持正念和全神貫注於觸与感受要覺知禅坐中的疼痛与不適不是障礙,並以它們做為禅修所緣,而並非一遇到障礙就放棄,而病苦是你最容易放棄的障礙,也是最强而有力的所緣,不要因有病苦而放棄禅坐。佛陀說,建立正念的目的,是為了覺知在心中生起不善的,無益的,無用的事物。疾病,五蓋一直是每個禅修者的障礙,而不只是属於個人的。除非我們徹見真相,否則它將永遠成為我們的重担,心的昏沉,貪嗔,掉舉,疑,五蓋就好像掛在我們的心裡,阻擋了道路的巨石,阻擋了往行道上的去路而無法前進,它們困住了我們,但郤又挪不開,因為它們太重了,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徹見它們的本然,然後重新處理它們。佛陀曾教導对治的方法,能夠对治这五蓋,那就是善知識,聖言量。單憑我們自己是不够的,如果行者有足夠的努力,那我們早就開悟了。是什麼阻擋了我們?是無明阻擋了我們,善知識'和聖言量能拹助我們趨向正道,因為在修行的过程中,沒有適當的輔助,鲜有人能一個人自己到達。不过,確實有这種人,那就是佛陀。他是自己找到的,他獨自成正覺。有時侯仍会有些聖者能自己覺悟,但一般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是其中一位。一位善知識是会協助我們徹見自我内心真相的人。所謂聖言量,是指関於法的言論,関於真理的言論,法这個字的意思,即是指佛陀的教法,也是指自然的定律和真理。
第二条
有些行者能夠進入初禅或更高的禅哪境界,輕安喜悅以後的狂喜也可能像波浪一样出現,在此時,身心都極度輕安而没有重量,此時灌滿全身,在某種情況底下,觀者可能感覺身體失去重量,輕飄飄的往上浮,另一個可能是,觀者会發現身體完全消融,只剩下心和覺知,於某些禅修者的体驗個案,觀者甚至覺得一切心和物法都停止和消失,这種狀態可能讓觀者以為證悟,因為这是證悟的其中一項特徵,亳無疑問的,这絕对不是真正的證悟,心暫時停頓的時間,存在著一種空白,只要心再度生起覺知,就会見到这個有分空隙,这種狀態跟證悟的不同在於,你的觀察力還是跟以往一样銳利清晰,見到的目標也無異於过往,正定和正念虽然依舊,但是心的敏銳和速度緩慢了,这就說明了,空白狀態,不是真正的證悟,觀者偶爾可能出現过度的輕安,这時的身心處在極度的安止中,所以可能会出現片刻的無意識狀態,有時候,太强的定力会導致禅觀目標、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心更因此失去覺知,落入有分,这時候身體還是挺直的,不像打瞌睡般東歪西倒,具備这種定力的觀者,虽然有幾個片刻,可能進入睡眠狀態,可以坐很多個'小時,不过身體依舊風大,氣十足,不至倒下,如果这時候,有念頭生起,身體的感覺会漸漸生起,而强烈的疼痛会呈現,只要持續再觀察感受,直接看完,當然这要有强大的定力,持續,但一般觀者巳没有定力再禅修下去的多,相較初階者的心,会疲勞散乱总是打妄想,念頭多,我是否有正念?心在那里?時不時心,往外飄出去,不在禅坐中了,到了这個階段,當然,要禅修者有很高的定力和練習,这種对禅修的疑惑和念頭完全無力困擾觀者,心这時,住在極為安穩平静的狀態中,並在一段時間之後進入無意識狀態,觀者偶爾也会真正入睡,不过,这样的睡眠跟一般睡眠不太一样,一般睡眠中,不太可能持續安住在一個姿態上,而且身體是軟趴趴的,禅修中的睡眠,心寂靜安祥,定力十足,所以就算進入睡眠,身體姿勢還是保持筆挺,當觀者醒來之時,心中清朗,不含半点昏沉,随時都可以再度進入禅修,这也是能夠進出禅那的功夫,給心休息,但一般初階者是做不到了,就算坐很多小時,也只是換姿勢,換腳的多,真正有这種禅那的功夫的人,不多,因此,自己的禅修功夫到那,就是那,不要虚妄作假骗自己,初階者要过很多很多的難関,定力才能夠增長的,有定力才能夠持續的觀照觸与感受,直至完全看完。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