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老师每日分享(2017.6.19~2017.6.30)

2020-08-29 17:57:44 680 Lisa

2017年6月19日

一個初階的修習者,他会有很多想法,主觀的偏見,他就無法領受八支聖道的教法,首先、正見為首,正確的知見建立,知因知果,當下的覺知建立,自己才不会懈怠和放逸,不受禪修止觀平衡的發展来控制的心,是容易堕落的,傾向沉迷于感官欲的追逐,要知道,有些教導,讓心放松的修行,放任心的活動,然而,心就是需要持續的守護和不放逸,即使持續透過禅修來看護着心,心还是会攀缘感官慾,因此,放任不管,不以禅修來守护自心,心肯定随波逐流,而污染成为無明缘行在制造流轉六度的業、因此每天持續坐禅是必須的,培養自己的心性和品德,净化心靈,才能邁向道。

正見的意思……了知苦的成因,如何灭苦,苦的方法,了知灭苦道聖谛,这就是正見。

如何觀四聖諦……苦和集是前二諦,後二諦道和灭與还灭有関,前二谛苦集,是禅修的所缘,修習者在內觀修行時觀察苦的形成,和原因,如果不觀後二缔,灭,道那不是合适的所缘,為什麼?这出世間不是一般凡夫能了知的,如果尚未证得觀智,以灭道為所緣、道、果、涅槃也不是凡夫所能知見的,因此宣隆禅修法,以苦受是至道的法則,簡單直接入解脱道,是以兩部分的精要和重點,初階者,方法一定要正確,和對求法的態度,很関建和重要,首先,觀呼吸,覺知呼吸的每一下,在觸党上知道,自己才不会跟念頭跑,建立先觀而後定,平衡的發展,心出來知,呼吸每一下知,只是知,不加任何思維概念,一加都是錯,在第二部分觀受也是一样,用根本作意,一心的習中在入身體的感受裡,体证灭和道,直至苦受的熄滅而見法,當你原全止熄的整個過程的每一下生灭,都是如實的,只是知。

觀呼吸的過程中,身心真的可以轉化,心的空間会扩大,这是很微妙的地,水,火,風,空,識这個空,可以從呼吸来创造,自己能夠專注呼吸,內心的空間会很大,有空間才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就很容易緊張,着急。

識代表我們的心量、識作意,注意,在呼吸就是風作意,風作意不但能創造心靈空間,令識清净,還能調和身心,使身心柔軟,輕安。

世間沒有一件事比身心粗重更苦,身1心若不覺輕安柔軟,無論你擁有什麼,都不算快樂自在,所以自己要透過識界,風界的作意來調身,调心,達到輕鬆的狀態。

觀呼吸的出入息,不要無意識地任由習慣,無覺知的呼吸,要用心,全心全意,不要讓全身心变成名相,入思維概念,妄想,是真的感到身'心內外通透,只是知,不讓雜念進來,萬一有雜念。也只是知,接受,一点也不排斥,也不理睬,随息每一下在觸。

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呼吸,打坐時很容易以為自己沒有在呼吸,你還沒有進入四弹,怎麼可以能沒有在呼吸,有些人一打坐,大概作意的関係,一下子呼吸变得很小,在随息的過程中,呼吸沒有調得很好,自己的身心還未到達狀態,身/心需要很大的呼吸量,但心跑得太快了,身体所需的呼吸量遠大於自己正在進行的呼吸量,所以,自己会有氣晕的感覺,隨作得好,这種氣晕的感覺就不會發生,你身心狀態到底需要多少的呼吸量,是透過这個随來感覺的,當随作得不好時,要重新调息,吸入多,呼出少,持續再隨息,再來是感覺吸氣較清,呼氣較濁,或'滑,涩,细,粗,涼,暖,短,長,輕,重,就是去感覺吸氣和呼氣性質的不同,如此感覺越来越敏銳,呼吸的需要量越來越小,呼吸变细,有点若有若無,但不是停止呼吸,越是微细,越分不清在呼氣還是呼吸,这時,要注意,是呼是吸,呼吸可以很微细,但仍然要在覺知其微细的進出,因此力度大少不是重點,重點是覺知,覺察,正念,敏銳的明覺。

2017年6月20日

疼痛……如果你的身體不健康或生病,且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去除病痛,正念觀照病痛或許能將它治癒,即使未能治癒,至少可以减輕你的苦,如果身體的疼痛仍然存在,正念的修行可以去除心苦,但是,如果你對身體的疼痛起嗔或生氣,除了身苦之外,你的心也会受苦,佛陀說,这種情形就像身體同時剌入兩根針一样,一個人身上被一根針刺入了,他想用另一根針刺入身體以挑除第一根針,但是第二根也斷陷在肌肉裡,而無法將第一根針挑出來,他即時受到兩根針的苦,同樣的,若人不能正念觀照身體的痛,反而對身苦感到怨痛,他就同時受到身心二者的苦,然而,如果他能覺知觀照那痛,他就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这種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的情況,類似於佛陀和阿罗漢,佛陀和阿罗漢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雖然他們也会受到熱,冷,蟲咬等身體的苦或疼痛,但心仍然保持平静,而不受心苦,念處的修行,覺知,覺察,正念是對治疼痛或身苦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去除病痛,试试用覺知正念的修行,正念地覺知痛受,痛也许会消失,如果你堅持不懈地正念覺知,當你的正定增強時病苦疼痛也許会消失,甚至有一些慢性病患藉由內觀智慧禅那修行而痊癒的例子,用覺知正念觀照疼痛,你了解痛是什麼?只是生起又灾去,因為疼痛也是無常啊,那不受心苦,你只是覺知那個痛,心並不受干擾,如果你的心受干擾,生氣,逃離,自憐,沮喪,你便身心都苦了,因此習禅的利益與智慧的開展,是自己是否願意了,每天給時間在修行上,你便是一個邁向上行道的智者,行持下去啊,正

什麼是有身見?……誤將所見的五蕴身,心現象理解为恆久不变的,我的,可見的,存在的,聚集蕴,身則是錯誤的見解或邪見,可見的,存在的名色,即身心之聚集,色是身體現象,名是心理現象,是將名,色聚集錯當作我,眾生的一種錯誤見解,邪見

去除自己的身見之重要性……拔除剌入自己胸膛的剑並治療傷口,或撲滅自己身上的火都是極為要緊,迫切的事,同样的,去除自己的有身見,也是绝對必-要的,一個修習者尚未去除,有身見,即使投生到梵天界,也無法保證以後不會復還人間或欲界天,遭受一再生死之苦,甚至也無法排除將來堕入四苦趣的可能性,一位修習的行者,一旦斷除有身見,就能永久斷除堕入苦趣的痛苦,而且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或到人間或天界,換言之,於七世之內一定能夠證得阿罗漢,進入般涅槃,若是投生到梵天界,也會在那裡證得阿罗漢,進入般涅槃,所以藉由聖道來根除有身見,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修習宣隆禅修法,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持續精進努力,才有机会斷除身見,正信的邁向上行道,要知

因此,在坐禅的時候,谁在坐啊,只是名色在生灭,因為自己有個我啊,身見未斷啊,所以苦啊,因為我在痛,我不願意啊,我為什麼要選擇坐禅而令自己受苦啊,因為身心都在彭躼我身心很痛,情緒,貪嗔痴原全顯現在名和色五蕴生起的現象裡,已為是真的啊,本性,實相未看清啊,没有在覺知上啊,入了無明缘行十二因缘輪迴啊,因此自己為什麼要坐禅啊,是你自己的選擇,自願的,

我只是護法,宣隆禅修法是一個傳,已經有人証得阿罗漢和無數的聖者,我只是指引和鼓勵所有同修努力,邁向道,每一個同修都是我的善知識如共同修行的師兄弟和眷屬,而已

是的,我在修道上的苦痛体驗,由錯誤的見解,方法不正確入了定,主觀和偏見,傲慢,我身上全部有,因此新同修的痛,心苦我全部有体驗,希望我的体证能幫助同修走少了冤枉路,早日見法


2017年6月20日

每次坐禅的逈向文……祈願所做的善行能成為证得道果與涅槃的助缘,就某些人而言,是真誠表達是用心的,但有些人只當是儀式而没有用心,就不可能幫助迅速成就解脱而入聖道,在四念處的修習也一是一样,一個有用心真誠修習的行者,他們会迅速的成就,因為是用心,只有用心自己的如理作意才能夠發展智慧內觀禅,如果没有心,不在禅坐中,就在浪費時間,没有珍惜遇法的因缘,輪廻的過患,包括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生在每一期生命裡,皆因至而受苦,當逆境使以前所造作的不善業现前時,衆生往往堕入恶趣,歷經極度痛苦與苦難,这些苦難只有在証得聖道,而入涅槃時才能熄滅,因此,必須在坐禅修習住於四念住,止灭一切的苦,總之,四念處是能令心解脱一切污染煩惱的唯一之道,这個事實非常重要,謹記於心,知

这是一個禅修羣,希望所有同修珍惜这次法缘,努力持續下去修習,这個羣只是修習和報數,和佛法的問答,希望所有同修了解和遵守,

依念處而修行……已证得禅那的修習者,在修習四念處時可以進入禅那,從禅那出定後,立即觀照禅那心及其相應心所,即當下安住的定,起作用持續的安住,尋,接著應正念觀照一切顯著的雜多行,即各式各样的行為和行法,如觸,聽,見等身心現象,持續觀察雜多行之後,在平時生活上,禅那会自然發展和起作用,因此,每一次的禅修都会令正定增長,努力

未証得禅那的同修,在觀呼吸的時候要下功夫了,一心一意,習中專注在呼吸上覺知到每一下,只是知,不跟念頭跑,當呼吸熟練有量,質自然增長,止觀平衡的發展才是正定的禅那,在平時生活上是自然覺知到觸和雜多行,即身口意業的行為,行法,清楚的觀照和覺察到的,漸漸心的安住也會增强,重點一定要行持修習,如果真的没有時間,五分十分鐘都要覺知每一下呼吸的進出,日子有功,証一分得一分的實力,正

佛陀曾说……他所宣說的法具有、可親見的性質,此乃意指,精勤實踐佛法的人必然能夠獲得親証的,直接的智慧,觀呼吸,即安那般那呼吸是佛陀证悟的佛法,住於四念住,任何人只要努力實踐,都能夠親証这個法,信受此法修習內觀禅,即毗婆舍那的人,將親身体证,了知存在的只是名色,即身心五蕴之聚集而已,-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苦,無我,即三法印,若人獲得这样的智慧,便將成為具有佛法性質的人、因此精勤修習,必能獲得証道的果實,成為聖者或阿罗漢,如果缺乏精進,就不会入道而邁向了,不要放逸,要知

每天練習是量的積聚,質是如理作意,即依法用心用方法在覺知呼吸的每一下下功夫
受随觀的修習……當你進入第二部分,坐姿一段時間,会產生肌肉疲累,疼痛,僵硬的现象,身體感到極不舒服,这個時候必須觀照最顯著的苦受,例如,痛,麻,熱烈最强的緊縮的,用正念觀照之際,可能更加劇烈,不舒服,想逃避,起反應入情緒起嗔心,想移動身體,修習者應該觀照这個想移動的心,起嗔的因,持續下去忍耐,继續修習正念,只是知,不要動,这样的修習稱為堪忍,有堪忍的防護,禅修者唯有忍耐,持續的培養正念,他才有可能獲得正定力,即禅那,並藉由禅那,定力修得觀智與聖道與果,邁向苦的止灭

當我們懈怠時,自己應該禅修,而不是當自己精力充㳍或心情好時才禅修,这是根據佛陀的教導禅修,如果依照自己的習性、當自己感覺很好時,我們才修行,这样我們如何会有進展?,何時可以斷除煩惱之流?修行不是一時興致,这样何時才能斷除煩惱?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應該了解自己,讀書是不会增長自知之明,日子過去了,然而自己並沒有觀察自我,知道如何修行,是為了、了知而修行,當然,有很多禅修技巧,这些禅修技巧全都是順其自然,自己選擇適合的,相應的,為什麼不試試看?

當自己修行了好幾年,但對自己的修行仍然没有進展,也要順其自然,你的心会告訴你该做什麼,一切会生起和消失,當你開始坐禅時,執著平静比陷入煩亂更糟,因為至少你想擺脫煩亂,而如果你只想保持平静,那麼將不再進步,當喜樂很明顯的從觀禅中生起時,不要執著喜樂,禅修與心和感受有関,禅修不是你必須去追求某物或某些事物奮鬥,當行,住,坐,卧或工作時,呼吸持續著,这是自然而然的,自己必須做的是努力覺知,清楚往內看,看自己的心,禅修就是这样,只是知


2017年6月29日

所有的感覺,都只是感受,重點是覺知呼吸的每一下,習中專注在觸感上知,第二部分也是-一样只是看到生灭,所有思維概念,妄想妄念随它去,不用理会,只是知,直至痛受消失,請重覆看宣隆的書,先從呼吸練習,纯熟,稳定,在覺知上,知是重點

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匆忙忙的往前,來來回回,匆匆忙忙的停止,自己这样修行,直接發現向前走是不對的,往後走和原地也是不對的,就这样结束了,沒有停止,不往前也不後退,已經结束了,就在當下的一刻,你会發現真的什麼也沒有

修行,禅修不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而是要去除某些事物和煩擾,自己禅修時,不要有慾望,要捨,要放下,如果你想要得到某些事物或東西,你会找不到的

道心是非常簡單的,不必'詳細解釋,只要放下爱憎,讓事情順其自然,这是一個修習者應該做的,問錯誤的問題表示你仍然有疑惑,修行不是你談論就了解的,如實的觀察實相,才是你自己的責任,証一分,得一分

一位初學的禅修者和那些已經修習了很久人相同,請堅持下去,如果自己放逸和散漫,無視佛陀的教法,如果只是明白道理,郤拒絕修行,的確,近來真的想修行的人很少了,

佛法的基礎是把自我視為空的,然而當人們開始研究佛法時,卻增長自己的我見,因此,自己不想体驗苦和困難,如果仍然有自我,如何能夠超越痛苦和煩惱,一旦你了解法,会發現法是如此簡單,直接,法的本質是空,當不如意和困擾時,觀察它不是你的,会消失的,只是過程,流動的,如果你能了解这点,心就會平衡,當心平衡時,就是正道,是正確的佛陀的教法,是導致解脱的教法,正

宣隆呼吸可解决以上的两难!

经中説: 根(感官)和境(外在刺激)接触而產生識。

只要加强呼吸 (外在刺激) 識就会因而增長,專注亦随之加强…很简单直接!

老实修行  入出息观
就如大師父说劃一条直线般简单,亦和佛法相一致!

在自我之外觀察,是去比較,分别,如此你將無法找到平静,自在,如果你花時間去寻找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師,你也無法找到平静,佛陀教我們觀察法,實相,而非觀察他人,真正的家是內心的平静,不是世俗的,即使你到佛陀証悟的地方,也沒有更接近真理,只有覺知覺察,正念,呼吸每一下知,心出來,知,才能邁向道,正

執著事物,或人,使你困惑,讓自然教你,然後放下,如果你知道自然法則,你就會了解法,如果你了解法,法則是自然而至的,當你的心準備好時,平静会自行到来,戒,定,慧構成道,然而这道不是真正的教導,也不是老師真正想要的,这道只是带你去目的地而已,即苦的熄滅,解脱,戒定慧是通往實相的道路,當你已經增長这三個因素時,邁向道是自然而至的,自己的努力,一定自己受用,正

苦……有兩種,一種是導致更多的苦,我執,另一種是会導致痛苦的止息,第一種苦是執著短暫的樂,以及厭惡不愉快的事物,凡夫日復一日的在苦樂中挣扎,第二種苦,是讓自己感受不斷改變的經驗,指苦樂,喜怒等經驗,沒有恐懼,不會退縮,所体証的苦使自己無畏和平静,當你在坐禅,痛苦的感受消失時,才會知苦,灭苦,無我自然顯示,如果自己想要容易的方法,然而如果沒有苦,智慧也不會增長,為了增長智慧,在修行中你必定会遇到挫折而痛哭,無數次,修行不是為了吃得飽睡得好,而是为了知苦,怎麼接受它,如何去除苦,如何不產生苦,因此不要制造苦因,沈溺於貪慾嗔恨中,否則痛苦絕不離開你,要知

當痛苦生起時,要了解沒有人接受它,如果你認為痛苦是你的,快樂是你的,你將無法找到平衡和寧靜,事實上,快樂是痛苦的偽裝,非常细微的,以至於你無法覺察,如果你執著,快樂和痛苦是一样的,只是你不了解而已,如果你執著,是不可能去除與生俱來的苦,今生和過去生的業力是分不開的,佛陀教導我們要知苦,因此要小心,不要迷失在自我中,苦受獲得的智慧,是去覺知,事物的真相,我們無法免除痛苦,因此在坐禅修習時,必須訓練堪忍和耐性,當你在覺察時,心靈才有力量,佛陀不是在他方世界開悟的,而是在这個世間,


2017年6月30日

大念處經的話……佛陀說四念處是惟一之道,身,受,心,法随觀念處,乃是依據心識的所缘而做的分類,若從念的角度來着,稱為不放逸,念處是唯一的道路,它只朝向一個方向,煩惱的净化,在淨除一切煩惱之時便能証得阿罗漢果,若是菩薩則是証得佛果,若是獨覺菩薩,則会証得辟支佛果,佛陀於臨終般涅槃時,躺臥著,將四十五年來所给予的一切教誡,總结為……不放逸句,長部注……依不放逸努力吧,依於念之不忘失,完成一切工作吧,此是如來最後的教誡,诸行皆会灭去,依不放逸努力吧

淨除煩惱的重要……唯有净除一切煩惱,苦才能完全熄滅,因此,根除煩惱是绝對必要的,所有眾生都希望離苦,而離苦的先决條件……净除煩惱,惟有透過四念處,才能達成,煩惱有十種,貪,嗔,痴,慢,邪見,昏沈,掉舉,無漸,無愧此外,嫉妒,慳吝,後悔也是煩惱的同伴,

六種正見……現在需要了解邪見相對的正見……業自作正見,禅那正見,毗婆舍那正見,道正見,果正見,省察正見,在这六種正見中,最後一項,省察正見,乃指修行者在依阿罗漢道,果作証涅槃之後,省察檢驗已証得的道,果及涅槃,當修行者証得了道,果,省察正見便會自動生起,此省察的生起,並不需要額外的加功用行,第五項果正見,則是道正見的必然结果,证得道正見之後亦無需額外努力,果正見就會緊接著生起

不過,業自作正見,禅那正見,毗婆舍那正見,及道正見,則需要透過精勤努力,加功用行,才能獲得,此中,業自作正見,是了解業與果的智慧,一般的佛教徒,對業和果的了解,是透過聽聞或閱讀,學習佛典之後,對業的了解更為清楚,但是比不上藉由親身体驗而獲得的智慧,如毗婆舍那智,正定的禅那,因此很多同修没有法進步的原因,有些是没有定力,放逸的最多,不信因果,没有佛法的知見,只是有煩惱困境来時,才想要修行,但是如果没有正確的知見和精勤努力的態度,堅持下去,不放逸,想修行的人太少了,

因此,我們應該相信佛陀依其一切知智,所說的業力法則,善業導致善果,惡業則带來恶果,诸聖者阿罗漢也認同佛陀的说法,因為親身体证,証實佛陀是真實語,如此,信受業力法則的修習者,会戒除、不善,並實淺戒,修正定,邁向知智,如實覺知,的善行,因而能不堕1四恶趣,生於人,天善趣乃至最後得证苦的止灭,涅槃

如何依教奉行……當我們信任佛陀的教導,不放逸,精勤努力,堅持下去,是在覺知覺察正念的培養,最初步的基礎是必須接受業力的法則,善行得善,惡则引生恶果,墮四惡趣,精勤修習者,会獲得佛所说的知智,具備業自作正見的修行者,会守殺,盗,邪淫,妄語惡口,洒後犯罪的基本戒,而培養八支聖道

禅那正見……有四十種業處,有十遍處,不净觀,出入息念,伴隨著禅那而起的智,即是禅那正見,就禅那正見而言,智並不顯著,重要的是禅那所具有的定力,因為证得禅那,即時可鎮伏五蓋,成就心清净,成就心清净之後,應修習毗婆舍那正見,即內觀智,这是直接体驗,身心五蕴裡了知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的智慧,當內觀智慧完全成熟,圓滿時,就能獲得聖道智,体证苦完全熄滅,此聖道亦即道正見,证得道正見,有身見便會被徹底拔除,為了成就道正見,我們必須修習內觀智慧禅,即毗婆舍那正見,也被稱作聖道正見的前分道之缘故,至於內觀智慧正見的前導者,則是業自作正見,加上由正業,正語,正命所構成的戒道支,並加上禅那正見,等三者所構成的基礎道,因此,新同修刚開始修習困難困擾的原因也在此,未有戒,未得戒清净,因此没有定,没有禅那正定,智慧如何增長啊,痛楚來心没有定力承受,便放棄了,来来回回,上車落車,在等車但不願意上車,因為一上車便要接觸苦受,然後趕快下了車,在車站再等車,輪迴,逃避,隨波逐流,都是正常的,要一点一滴的積聚,堅持下去是必須的,也有例外的,過去生有足夠的波罗密,但是也要努力堅持,如果錯過了入聖道與果,有波罗密也没有用,因為自己的堅忍才最重要,要知

有身體就有苦受,你不打坐也会病,只跟你的業力有關,因為你一旦修行,業力就出來障礙你打坐,也和自已的習氣有関,不喜歡的情緒太多,要知是身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