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与修观的不同|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1.1.13)

2021-01-12 21:08:16 824 Lisa

 

简体版(编辑:欣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修止与修观的不同

 

1、特性不同。止的特点是不扰动,观的特点是洞察真相,修止的特性是定,修观的特性是智慧;

2、方法不同。修止的方法是集中在同一对象上,导心渐向于安乐,而趋向一境性(指让心集中在一个地方,以进入禅定状态)。修观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抉择对象的样子。而有些行者只修定,有些修纯观,但宣隆禅修法是止观一起修,由观呼吸的止观平衡而发展正定,简单直接像一双筷子一样,缺一不可,而且定力会增长得更快,而使内观的洞察更加稳定,心的观察力更加敏锐;

3、业处不同。如定学所示,修定有四十个业处,有三十八个纯属于修定,它们都在忆念假想业处的方式来强化集中心,而出入息呼吸和四界差别可直接开展为修观。修观的业处就是如实存在的法,智慧地对五蕴等的分析说明。修观时,即使在某一对象内修观,该对象的组成也不断变化,换言之,修观的业处就是五蕴的聚散变化,在宣隆禅修法的第二部分,观感受就是修观的业处,看生灭过程,直至看完,但要有观呼吸的定力培养来支持第二部分的观感受,由受入手,直至看完;

4、目的不同。修止的目的是成就定,使心聚于一境,心一境性。修观的目的是成就慧,超越三界的善与不善;

5、修止与修观的次第。一般而言,初修止再修观,修止与修观有先后的必然次第。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可能是修集诸多波罗密或前世有经验,都是生生世世有修行的人,在今生慧根的种子再度发芽,迈向行道上持续前进,但这种人占了极少数,而眼中只有微尘的人也极罕有。直接先修观,其修观成就得刹那定,定力同于近行定;

6、修止转到修观必须从修止所假想的对象离开,转成观察五蕴的变化。例如修地遍的人,不是在地遍的定境中想像其往复无际。也不是在观想起来的佛相上想像它的庄严妙相,而是先放舍离开地遍或佛相,改成观察经验现实存在的身心。烦恼是存于现实存在的身心上,不在美妙的遍境和庄严的佛相。解脱是解脱于烦恼,不是想像定乐的美妙庄严。

很多初级的行者,都不知道自己坐禅是做什么,一知半解的多,心态与方法都不正确,就算能够坐上几小时,都是在不断的换脚、移动,换禅修方法,没有耐性,贪心想得到法,但又眼高手低,不想努力但想知道结果,争论傲慢自我,嗔心全部出来。如果真想成就成为智者,要清楚明白自己的修行要认真的态度,心态要正,方法用得上,一门深入,专精于一,直至生命的完结一刻。例如掘井,要掘到底才能见到水,喝到水止喝,如果不断换方法无耐性,东掘一下,西掘一下,你永远在原地踏步,在起步点不前进,只是观望,如果是这样,法永远离你很远,也不是如法修行。

 

第二条

禅修时,心自然可以达到这种意识,即每一节禅修后,自己应该观察在刚刚的禅修体验中,看看是否有新的内观智慧生起,这种智慧特别有启发性,因为是从亲身体验中产生的

佛陀是个非常实际的导师,他教导前四禅那只用数字,而不替命名,以免后人故做解人,依文意解,我们只需依教奉行即可,佛陀的开示是针对每个人,我们处在科技主导的时代,禅那的方法渐渐失传了,借由佛陀留下来的法,我们依然很幸运可以接触到禅修方法。

为了能耗尽它,止息它,扯断它,蜕下它,熄灭它,禅修者应该如何念住于苦受?唯一的答案就是,禅修者在苦受生起的当下,严密地如实念住于苦受。但是禅修者面对苦受时要如何保持坚定不动的心而不退缩呢?如何在苦受生起的每一个当下如实地掌握住它呢。这就需要用方法而要持续的坚持下去,有观的觉察力与有定的稳定性,一齐起作用,已坐了一段很长时间的修习者,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禅坐里的感受与体验是真实的,依法而住。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修止与修觀的不同

1,特性不同,止的特点是不擾動,觀的特点是洞察真相,修止的特牲是定,修觀的特性是智慧。2,方法不同,修止的方法是集中在同一对象上,導心漸向於安樂,一境。修觀的方法是觀察,分析,抉擇对象的样子。而有些行者只修定,有些修纯觀,但宣隆禅修法是止觀一起修,由觀呼吸的止觀平衡而發展正定,簡單直接像一雙筷子一样,決一不可,而且定力会增長得更快,而使內觀的洞察更加稔定,心的觀察力更加敏銳。3,業處不同,如定學所示,修定有四十個業處,有三十八個純屬於修定,它們都在憶念假想業處的方式來强化集中心,而出入息呼吸和四界差別可直接開展為修觀。修觀的業處就是如實存在的法。如慧地对五蕴等的分析說明。修觀時,即使在某一对象內修觀,該对象的組成也不断变化,換言之,修觀的業處就是五蕴的聚散变化,在宣隆禅修法的第二部分,觀感受就是修觀的業處,看生灭过程,直至看完,但要有觀呼吸的定力培養来支持第二部分的觀感受,由受入手,直至看完。4,目的不同,修止的目的是成就定,善心聚於一境,心一境性。修觀的目的是成就慧,超越三界的善,不善。5,修止与修觀的次第,一般而言,初修止再修觀,修止与修觀有先後的必然次第。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可能是修集諸多波罗密或前世有經驗,都是生生世世有修行的人,在今生慧根的種子再度發芽,邁向行道上持續前進,但这種人佔了極少數,而眼中只有微麈的人也極罕有。直接先修觀,其修觀成就得刹那定,定力同於近行定。6,修止轉到修觀必須從修止所假想的对象离開,轉成觀察五蕴的变化。例如修地遍的人,不是在地遍的定境中想像其往復無際。也不是在觀想起來的佛相上想像它的莊嚴妙相,而是先放捨离開地遍,佛相,改成觀察經驗现實存在的身心。煩惱是存於現實存在的身心上,不在美妙的遍境,莊嚴的佛相。解脱是解脱於煩惱,不是想像定樂的美妙莊嚴。很多初階的行者,都不知道自己坐禅是做怎麼的,一知半解的多,心熊与方法都不正確,就算能夠坐上幾小時,都是在不断的換腳,移動,換方法,無耐'性,貪心想得到法,但又眼高手底,不想努力但想知道結果,爭論傲慢自我,嗔心全部出来。如果真想成就成為智者,要清楚明白自己的修行要認真的態度,心態要正,方法用得上,一門深入,專精於一,直至生命的完結一刻。例如掘井,要掘到底才能見到水,喝到水止喝,如果不断换方法無耐性,東掘一下,西掘一下,你永遠在原地蹅步,在起步点不前進,只是觀望,如果是这样,法永遠离你很遠,也不如法修行。

 

第二条

禅修時,心自然可以達到这种意識每一節禅修後,自己應該觀察在剛剛的禅修体驗中,看看是否有新的內觀智慧生起,这种智慧特'别有啓發性,因為是從親身体驗中產生的,佛陀是個非常實際的導師,他教導前四禅那只用数字,而不替命名,以免後人故做解人,依文意解,我們只需依教奉行即可,佛陀的開示是針对每個人,我們處在科技主導的時代,禅那的方法漸漸失傳了,藉著佛陀留下來的法,我們依然很幸運可以接觸到禅修方法。為了能耗盡它,止息它,扯断它,蜕下它,熄滅它,禅修者應該如何念住於苦受?唯一的答案就是,禅修者在苦受生起的當下,嚴密地如實念住於苦受。但是禅修者面对苦受時要如何保持堅定不動的心而不退縮呢?如何在苦受生起的每一個當下如實地掌握住它呢。这就需要用方法而要持續的堅持下去,有觀的覺察力与有定的穩定性,一齊起作用,巳坐了一段很長時間的修習者,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禅坐里的感受与体驗是真實的,依法而住。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