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惯性,切断惯性反应,就可以灭苦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1.11.09)

2021-11-09 23:00:18 965 Lisa


朗读:AI 微软晓晓(无背景音乐)

朗读:AI 微软晓晓(有背景音乐)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简体版(编辑:|校对:觀)

我们总是跟着想法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辨识不要跟自己的想法游荡呢? 当我们把想法绝对化时,就会被自己的想法控制、绝对化,而没有在每一刻观察自己的心与什么样的环境接触,去观察那个烦恼是如何生起的。

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不随着惯性反应进入一个惯性的制约历程,我们在当下就可以灭苦,在当下就不会随着习惯反应而活,而是跟着法。

什么是法? 法,就是智者自觉。就是心没有人可以替代自己去做的,也没有办法从外在任何一个资源里面找到的,只有自己回过来观我们的心,如何生起贪爱与愤怒。只是很单纯地观察,让这些心念能够自己生起,自己熄灭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禅修中,练习训练自己的心,有观察的能力,这才是重点。这需要一颗十分安静、平衡的心,才能观察如此快速的心理活动历程。在历程中,观察内心战场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活动的因此作为一个观者需要一个非常稳定的心做为基础,才能够去看内心这个战场。

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平衡时,有时候去看内心这个战场时,常会撑不住,有时疼痛的生起,也是内心的惯性反应,习惯了避痛,而不是真的很痛,当撑不住时,就要靠平时积累的定力了。

观察自心的智慧与累积佛教知识是不同的,知识的累积事实上只是记忆的增加,并不是观察,很多修习者只是死读书,并不是真知道。

佛陀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丰富的细微描述,知道这些描述只是记忆,唯有透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到这些细微变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 因此,为什么要用正确的方法? 重要的是,行者能够观察自己所产生的痛苦与快乐,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观察,这持续不断地观察以及自我的诚实面对是一种精进。而这种精进与平常有什么不同? 精进在于放下,不执着我们任何的思考与感觉,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动,而不执着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连想它就是这样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持续修行,这样才有脱离苦的一天。


繁体原文:

觉察惯性,切断惯性反应,就可以灭苦

我们总是跟着想法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辨识不要跟自己的想法游荡呢? 当我们把想法绝对化时,就会被自己的想法控制,绝对化,而没有在每一刻观察自己的心与什么样的环境接触,去观察那个烦恼是如何生起。 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不随着惯性反应进入一个惯性的制约历程,我们在当下就可以灭苦,在当下就不会随着习惯反应而活,而是跟着法。

什么是法? ,就是智者自觉,就是心没有人可以替代自己去做的,也没有辨法从外在任何一个资源里面找到的,只有自己回过来观我们的心,如何生起贪爱与愤怒,只是很单纯地观察,让这些心念能够自己生起,自己息灭,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禅修中,练习训练自己的心,有观察的能力,这才是重点,这需要一颗十分安静,平衡的心, 才能观察如此快速的心理活动历程。

在历程中,观察内心战埸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活动的,因此作为一个观者需要一个非常稳定的心做为基础,才能够去看内心这个战埸,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平衡时,有时候去看内心这个战场时,常会撑不住,有时疼痛的生起,也是内心的惯性反应,习惯了避痛,而不是真的很痛,当撑不住时,就要靠平时积累的定力了。

观察自心的智慧与累积佛教知识的不同,知识的累积事实上只是记忆的增加,并不是观察,很多修习者只是死读书,并不是真知道。

佛陀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丰富的细微描述,知道这些描述只是记忆,唯有透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到这些细微变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 因此,为什么要用正确的方法? 重要的是,行者能够观察自己所产生的痛苦与快乐,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观察,这持续不断地观察以及自我的诚实面对是一种精进,而这种精进与平常有怎么不同? 精进在于放下,不执着我们任何的思考与感觉,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动,而不执着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连想它就是这样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持續修行,这样才有脱离苦的一天。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Copyright © sunlunfan.net 2019-2025.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SunLunFan
PV:9038K / UV:59819  Online user 0 gues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