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法要点滴1 |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19.02.22

2022-05-11 18:58:41 822 Lisa老师

男声朗读:虎

女声朗读:AI 微软晓晓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杂念妄想

觉知到有杂念思维时,切记不要注意或跟随思维内容,只需要知道心在打妄想,然后回到觉知身体的感觉上便可以。

刚开始的禅修者并不知道思想也只是一个禅修所缘,没有觉察到的话,会继续打妄想;当初阶者的心意识到有妄想时,应回到觉知身体。思想并不是问题,它只是心的一种功能,也是禅修的所缘。每次觉察到心在打妄想的时候,行者也是在禅修,不要因为妄想而起情绪反应,而是应该明了自己当下有觉知,知道自己正在打妄想。

有时眼前会出现各种影像,这些影像其实都是心制作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概念,类似的思维及梦境,行者知道心中有这些影像出现就可以了,只是觉知。

 

禅修者很容易松懈的坐着,以闲散和散乱的方式禅修,杂念妄念总是想要闯入,种种意想和意象就站在门口,行者只要念力有一丁点地减弱,它就会闯进来影响着你。

要跟得上念住,唯一的方法就是经由严密的精进来保持警觉,这也是宣隆禅法为什么要求呼吸一定要做得到位的原因。有一句师尊的箴言:严密地专注于触觉的觉察——即明觉。禅修者有时太爱惜自己的身体,因此宁可喜欢让自己的念头到处跑窜、四处漂荡,也不愿意控制自己安定下来,最后选择了逃避和放弃;要让自己安住下来是需要竭尽努力和坚持力,而大多数行者厌烦去做,当要他被告诉要用力呼吸时,很多人要引经据典来证明这是不自然的呼吸,或以后不坐了。

禅修者应该首先要确定注意力是集中在禅修的所缘上,如果没有觉知力,就要竭力和用心了,当行者持续地努力下去,产生的精进力会帮助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安住于所缘,而不让心到处乱跑,心便会发展出更大的专注和精进力而持续地修习下去。

 

所缘及心

什么是所缘?什么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被知道的是所缘,所缘也可称为目标,目标或所缘就是心觉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觉知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觉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被觉知到的,所以心也是所缘。

行者必须明白心的本质是怎么样?所缘的本质是怎么样?心的本质就是能够知道所缘,因此,行者不用强逼着心去知道东西,因为它本来就能知道,行者只需确保觉知有没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来就在运作着,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实都会跑到心里来的,因为心本来就知道外面的事物。

如果能观察到心,外面所有的信息,心都会知道,心不用跑去外面找这个所缘、那个所缘。当行者有触碰的感觉,这触碰的感觉就是一个所缘,而知道触碰的心是另外一个现象,声音和听到声音是同时发生的,而听到声音和知道听见声音,是不一样的,听到并不代表知道自己听到;闻到和知道闻到、尝到和知道尝到、感受到和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是两个不同的现象。

注意力是经常改变的,心会自动导向较强的所缘,例如手在动,心在注意手,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受到等等,其实这些现象是同一类的现象;知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碰感觉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现象。行者禅修时,只知道所缘,慢慢地行者既知道所缘,也能知道观察所缘的心。这时,觉知的心就能知道这两个同时发生的现象,所缘及知道所缘的心,当修习者有了经验,能知道觉知的心时,就可以去觉知这个觉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是知道心在觉知就可以了,因此心出来知,每呼吸一下,知即可,不加入任何元素。

 

起观

行者不想去观察痛苦,不愿意直接面对痛苦,这心态本身就不具备正见,禅修不是为了逃避痛苦,不是为了排斥和掩盖真相,而是为了彻底了解实相,心中有取舍,有比较,就是已经失去正见。

如果无法面对痛苦,那当我们最终面临死亡,无法回避痛苦时,因四大解体,一切都晚了,所以痛受是至道的法则,是宣隆法的明言。切记,在禅修时,痛受来时,勇敢地面对,痛苦让行者有机会去理解和学习,只要没有被痛苦征服,行者的心智会培养正见,心力会增强、扩大。当心带着正见去观察痛苦时,会越来越看清和接受实相,无论苦受与乐受都是观察的所缘,可以从中得到充分的了解和实习。

如果对此不了解,那么在心有苦受时,它就会去找乐受,来来回回轮转,行者的心就这样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如果有智慧,心会立于两者之间保持平等心和中道,即不会追逐乐受起贪,也不会被苦受所征服而起嗔了。

 

如何面对恐惧?

在禅坐时如果你知道恐惧只是思想,是自己想出来的,你就不会怕了,很多幻象都是心想像的。当恐惧生起时,只需带着正见去觉知恐惧和当下的思想、客观地观察。如果无法面对强大的恐惧,这是因为观察的心态不正确,因为带着贪,嗔去观察,而不是带着智慧正见去觉知,正确的方法是明白恐惧只是感受,只是因缘法,因缘条件具足,就有这样的现象,思想只是心想像的,把它当作所缘,明白它是自然法,如是地观察,恐惧就不会增强。

为什么我们会怕黑?因为我们看不见,不知道外面有什么东西。所以心就会想象,思想出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会害怕。要去观察学习到底心在害怕什么?鬼不是外面,而是在心里面,如果真正明白了鬼是心想出来的,创造出来的,那就不会害怕了。在禅修里也一样,经常制作虚假幻觉、幻境、幻影、妄想,骗自己,不在禅坐中。要明白和知道,因从何来?贪嗔痴作怪,要知。

观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专注在鼻的触感上知道,力度是要自己调整,跟轻重没有关系的,身体不适也是要自己调整。你要在坐禅的时候,持续地坚持下去,身体的不适和舒适没有任何关系,只跟自己的心有关系。愿意打坐是培养定力,智力,觉察力。身体不适也要看不适,打坐没有任何想法,只有坚持才最重要。例如身体不适,你还是要每天刷牙,如果你哪天起床,身体不适,你也不会因为不适而不刷牙啊。

很多行者都不喜欢痛的感觉,痛一生起就躲避,或把痛的注意力分散,不专注在痛受上觉察着痛,而开始发慈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当你面对病苦和死亡的时候,你的心有定力吗?或者希望有人发慈心给你令你不痛或不会死吗?苦是无常,生灭的,不需要躲避,如实的在,如是的知,到死亡来时,才有正定超越生死轮回。不然行者只能跟业力跑——迷离,恐惧落下三道,而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自己种怎么样的因,自己行为,自己负责,如果不信因果,何必修呢,要明要知。

 

苦受

禅修者有个特别讨厌的东西,那就是苦受,轻微的抽筋,发热或者肌肉紧绷的感觉,行者还能试着对其保持念住一段时间,但要是给行者来一个剧痛,彻骨的疼痛,极端的灼热感,沿着四肢尖的剧痛,行者在几分钟内就放弃了,然后会找一些书籍并引经据典,给自己找借口,是谁说一个人一定要利用苦受来作为禅修的所缘的,一个禅修者以舒悦的乐受为所缘就不能达到任何成就吗?谁说一个人就要受那么多苦?这不是一种自我苦行折磨吗?问题的答案是,如果一位禅修者是善业具足的话,他能行走在安乐道上,即易行道,不用承受苦痛就能获得智慧,那么他可以在此舒悦受上用功修行,但是,现在是污浊世界,物欲强烈的世间,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就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我们不是那么的善业具足,因此别无选择地,需要走在这条苦受之道上,苦行道,难行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苦受才是至道的法则。

苦受是一个很有效的所缘,能带领禅修者平稳地走在这条正道,达至解脱,究竟的目标。禅修者通常不喜欢苦受这个非常的事实,却可以为行者所用,去建立一个更深、更强大的念住和坚忍、非凡的毅力,以一个行者不喜欢的所缘来用功,行者会记得唤起所需的热诚去克服,超越苦受;而舒悦的乐受就不同了,因为行者喜欢它,行者会倾向于沉溺于它,让自己充满着愉悦的乐受而不试着去念住于它。当行者这样做时,潜藏于乐受中的贪爱和欲望便会压伏住行者,禅修者无法如其本然地观察着感受,而是感受将带着行者步向缘起流转的下一个环节——贪爱,导向未来的出生,十二因缘的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再导致有缘生,轮回六道。

 

智慧

一个真正的修习者,直至和除非有了了知五蕴生灭的智慧,直到所知见到的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否则禅修永远不等同于真正的内禅智慧禅。因此,只有行者自己知道,你有没有在做观禅,或不在禅坐中打妄想,弄虚作假骗你自己,要知。

念住的观禅修习,是为了明了自己内在的法,当行者用正确的方法修习,会放舍对感官对象的执着,而能够止息苦与无尽的轮回。无明和心的散乱是带来此苦的源头,所有我们的感官——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识,连同六个感官对象生起,当心识生起而没有念住时,经由感官对所缘的识,导致喜欢和不喜欢,导致对乐受的贪爱,进而执取,造业,又再生,行者整个的存有,由五蕴组成的身与心,在六感官门头……心识的每个出生中生起和显示它自己,当喜欢和不喜欢出现,导致造作业的行为,行者继续在再生与苦的轮回中。

内观智慧观禅,就是针对此无止息贪爱的方法,每一刻对于身、受、心、法的过程保持念住。

瞋心生起时,会面红耳热,这是身的感受。看见好的或不好的东西,心是不是感觉喜欢或不喜欢?这就是心的感受。身心的感受可以同时生起,要会分辨哪个是身体的感受,哪个是心的感受,仅仅知道身体是不够的,要了解心生出的所有的法。

在打坐时,身体会有气的流动,气是概念,有方向,有流动,但这些都不是真实法——是心的想象,心的认知和感觉。行者不需要带气和跟气走,只需要自然地观察身心的现象,毋需在禅修中夹杂有关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气,但在禅修中并不推荐,知道身体有气感就可以了,心不用参与其中,心只是觉知。

觉知的利益就在心的质量,有觉知和无觉知。要有正见,真懂佛法是怎么讲的?那么,行者就会知道禅修的价值和可贵了,禅修的时候才会生起持续下去的心,改变恶向而迈向上行道。

例如没有觉知的心,会在想,死命地想,跳不出来,执取、固执;有觉知时,或许心没有那么忙、那么累了。因此必须要了解有觉知时,心是怎样的,没觉知时心又是怎样的。对比一下,就会知道觉知的好处,心口意合一,不虚妄,看到实相,真诚的知道自己的心和法。

怎样是所缘,所缘的定义就是心能觉知到的,被觉知到的就是所缘,例如声音是被心听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心感受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可以被心知道的,心也是所缘,一切正在发生的经验都可作为所缘,被心觉知到的所缘都是自然法,自然法没有好与不好,只是因缘法则,只是知,不去评论好与不好,心在当下即生即灭,下一个心也是即生即灭,但是前一刻心的质素可以传递给下一刻的心,如此传递下去,行者的心的美善素质会随着修行而累积增强,心产生力量,这就是持续地去修习坐禅,观触,观受,观心,一刻跟着一刻,绵延不断,明白当下身心所有现象都是自然的。每个人的心都有善与不善,这些都不属于我的,都是自然法。

 

 

繁体原文

 

雜念妄想,覺知到有雜念思惟時,切記,不要注意或跟随思惟內容,只需要知道心在打妄想,然後/回到覺知身體的感覺上便可以,刚開始的禅修者並不知道思想也只是一個禅修所缘,沒有覺察到的話,会繼續打妄想,當初階者心意識到有妄想時,應回到覺知身體,思想並不是問題,它只是'心的一種功能,也是禅修的所缘,每次覺察到心在打妄想的時候,行者也是在禅修,不要因為妄想而起情緒反應,而是應該明瞭自己當下有覺知,知道自己正在打妄想,有時眼前会出現各種影像,这些影像其實都是心制做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它們只是概念,類似的思維及夢境,行者知道心中有这些影像出現就可以了,只是知

禅修者很容易鬆懈地坐著,閒散和散乱的方式禅修,雜念妄念總是想要闖入,種種意想和意象就站在門口,行者只要念力有一丁点地减弱它就会闖進来影響著你,要跟得上念住,唯一的方法就是經由嚴密的精進來保持警覺,这也是宣隆禅法為什麼呼吸一定要做得到的原因,那就是有一句師尊的箴言,嚴密地專注於觸覺的覺察,即明覺,禅修者有時太爱惜自己的身體,因此,寧可喜歡讓自己的念頭到處跑竄,四處漂蕩,也不願意控制自己安定下來,最後選擇了逃避和放棄,要讓自己安住下來是需要竭盡努力和堅持力,而大多数行者厭煩去做,當要他被告訴要用力呼吸時,很多人要引经據典来證明这是不自然的呼吸,或以後不坐了,禅修者應該首先要确定注意力是集中在禅修的所缘上,如果冇覺知力,就要竭力和用心了,當行者持續的努力下去,產生的精進力幫助了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安住於所缘,而不讓心到處跑了,1心便会發展出更大的專注和精進力而持續的修習下去,正

 

所緣及心,什麼是所緣?什麼是心?能知道的就是心,被知道的是所缘,所缘也可稱為目標,目標或所缘就是心覺知到的对象,声音是被覺知到的,声音是所緣,痛是被覺知到的,痛是所缘,心也是被覺知到的,所以心也是所缘,行者必須明白的本質是怎麼样?所缘的本質是怎麼样?心的本質就是能夠知道所緣,因此,行者不用强逼著心去知道東西,因為它本來就能知道,行者只需确保覺知有沒有存在,知道的心它本來就在運作著,如果能守住知道的心,所有的所缘其實都会跑到心里來的,因為心本來就知道外面的事物,如果能觀察到心,外面所有的資訊心都会知道,心不用跑去外面找这個所缘,那個所缘,當行者觸碰的感覺,这觸碰的感覺就是一個所缘,而知道觸碰的心是另外一個現象,声音和聽到声音是同時發生的,而聽到声音和知道聽見声音,是不一样的,聽到並不代表知道自己聽見,聞到,知道聞到,嘗到,知道嘗到,感受到,知道感受到,都是不一样的,是兩個不同的現象,注意力是经常改變的,心会自動導向較强的所緣,例手在動,心在注意手,这注意力也是心的功能,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感受到等等,其實这些現象是同一類的現象,知道看到,聽到,聞到,嘗到,觸碰感覺到,就是心有注意到那些現象,行者禅修時,只知道所缘,慢慢地行者既知道所緣,也能知道觀察所缘的心,这時,覺知的心就能知道这兩個同時發生的現象,所緣及知道所缘的心,當修習者有了经驗,能知道覺知的心時,就可以去覺知这個覺知的心,就不需要去看很多不同的所缘,只是知道心在覺知就可以了,因此心出來知,呼吸每一下知即可,不加入任何元素,知

 

行者不想去觀察痛苦,不願意直接面对痛苦,这心態本身就不具備正見,禅修不是為了逃避痛苦,不是為了排斥和掩蓋真相,而是為了徹底瞭解實相,心中有取捨,有比較,就是已經矢去正見,如果無法面对痛苦,那當我們最终面臨死亡,無法迴避痛苦時,因四大解体,一切都晚了,所以痛受是至道的法則,是宣隆法的明言,切記,在禅修時,痛受來時,勇敢的面对,痛苦讓行者有机会去理解和學習,只要沒有被痛苦征服,行者的心智会培養正見和心力增强,扩大,當心带著正見去觀察痛苦時,会越來越看清和接受實相,無論苦与樂受都是觀察的所緣,可以從中得到充分的了解和實習,如果对此不了解,那麼在心有苦受時,它就会去找樂受,來來回回,輪轉,行者的心就这样一直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如果有智慧,心会立於兩者之間保持平等心和中道,即不会追逐樂受起貪,也不会被苦受所征服而起嗔了

 

如何面对恐懼?,在禅坐時如果你知道恐懼只是思想,是自己想出來的,你就不会怕了,很多幻象都是心想像的,恐懼生起時,只需带著正見去覺知恐懼和當下的思想,客觀地觀察,如果冇法面对强大的恐懼,这是因為觀察的心態不正确,因為带著貪,嗔去觀察,而不是带著智慧正見去覺知,正确的方法是明白恐懼只是感受,只是因缘法,因缘條件具足,就有这样的現象,思想只是心想像的,把它當作所缘,明白它是自然法,如是的觀察,恐懼就不会增强,為什麼我們会怕黑?因為我們看不見,不知道外面有什麼東西。所以心就会想像,思想出現怎麼,就是怎麼,所以才会害怕,要去觀察學習到底' 心在害怕什麼?鬼不是外面,而是在心裡面,如果真正明白了鬼是心想出來的,創造出來的,那就不会害怕了,在禅修里也一样,經常制做虚假幻覺,幻境,幻影,妄想騙自己,不在禅坐中,要明白和知道,因從何來?,貪嗔痴作怪,要知

 

很多行者都不喜歡痛的感覺,痛一生起就躲避,或把痛的注意力分散,不專注在痛受上覺察著痛,而開始發慈心,如果是这样的話,當你面对病苦和死亡的時候,你的心有定力嗎?,或者希望有人發慈心給你令你不痛啊或不会死啊,苦是無常,生灭的·不需要躲避,如實的在,如是的知,到死亡來時,才有正定超越生死輪廻,不然行者只能跟業力跑,迷離,恐惧落下三道,而自己冇能為力的,自巳种怎麼樣的因,自己行為,自己負責,如果不信因果,可必修呢,要明要知

 

禅修者有個特别討厭的東西,那就是苦受,輕微的抽筋,發熱或者肌肉緊繃的感覺,行者還能試著对其保持念住一段時間,但要是給行者來一個勁痛,徹骨的疼痛,極端的灼熱感,沿著四肢尖的劇痛,行者每在幾分钟內就放棄了,然後会找一些書籍並引經據典,給自己直口,是誰說一個人一定要利用苦受來作為禅修的所缘的,一個禅修者以舒悦的樂受為所缘就不能達到任何成就嗎?誰說一個人就要受那麼多苦?这不是一種自我苦行折磨嗎?問題的答案是,如果一位禅修者是如此一善業具足的話,他能行走在安樂道上,即易行道,不用承受苦痛就能獲得智慧,那麼他可以於此舒悦受上用功修行,但是,現在是污濁世界,物慾强烈的世間,对於绝大多數的我們而言,就如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我們不是那麼的善業具足,因此别無選擇地,需得走在这條苦受之道上,苦行道,難行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苦受才是至道的法則上,苦受是一個很有效的所缘,能带領禅修者平穩地走在这條正道,達至解脱,究竟的目標,禅修者通常不喜歡苦受的这個非常事實,郤可以為行者所用,去建立一個更深,更强大的念住,堅忍,非凡的毅力,以一個行者不喜歡的所缘來用功,行者会記得喚起所需的熱诚去克服,超越苦受,以舒悦的樂受就不同了,因為行者喜歡它,行者会傾向於沉溺於它,讓自己充滿著愉悅的樂受而不試著去念住於它,當行者这样做時,潛藏於樂受中的貪爱和慾望便会壓伏住行者,禅修者無法如其本然地觀察著感受,而是感受將帶著行者步向缘起流轉的下一個環結,貪爱,導向未來的出生,十二因缘的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再導到有缘生,輪廻六度

 

一個真正的修習者,直至和除非有了了知五蕴生,灭的智慧,直到所知見到的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否則禅修永遠不等同於真正的內禅智慧禅,因此,只有行者自己知道,你有冇在做觀禅,或不在禅坐中,打妄想,弄虚作假騙你自已,要知

念住的觀禅修習,是為了明瞭自己內在的法,當行者用正确的方法修習,会令对感官对象所緣執著的放捨,而能夠止息苦,無盡的輪廻,無明和心的散乱是帶來此苦的源頭,所有我們的感官,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識,連同六個感官对象生起,當心識生起而沒有念住時,經由感官对所缘的識知導致喜歡和不喜歡,此致对樂受的貪爱,進而執取,造業有,又再生,行者整個的存有,由五蕴組成的身与心,在六感官門頭……心識的每個出生中生起和显示它自己,當喜歡和不喜歡出現,導致做作業的行為,行者繼續在再生与苦的輪廻中,內觀智慧觀禅,就是針对此無止息貪爱的方法,每一刻对関於,身,受,心,法的过程保持念住,正

瞋心生起時,会面红耳熱,这是身的感受,看見好的不好的東西,心是不是感覺喜歡或不喜歡?,这就是心的感受,身心的感受可以同時生起,要会分辦那個是身體的感受,那個是心的感受,僅僅知道身體是不夠的,要了解心出來的所有的法,在打坐時,身體会有氣的流動,氣是概念,有方向,有流動,但这些都不是真實法,是心的想像,心的認知和感覺,行者不需要帶氣和跟氣走,只需要自然地觀察身心的現象,毋須在禅修中夾雜有関氣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氣,但在禅修中並不推薦,知道身體有氣感就可以了,心不用參与其中,心只是覺知,覺知的利益,心的品質,有覺知和冇覺知,要有正見和真懂佛法是講怎麼的?那麼,行者就会知道禅修的價值和可貴了,禅修的時候才会生起持續下去的心,改變惡向而邁向道上行,例沒有覺知的心,会在想,死里想,跳不出來,執取,固執,有覺知時,或許心沒有那麼忙那麼累了,因此必須要了解有覺知時,心是怎樣的?,沒覺知時心又是怎樣的?对比一下,就会知道覺知的好處,、心口意合一,不虚妄,看到實相,真诚的知道自己的心和法則,正

 

怎樣是所缘,所緣的定義就是心能覺知到的,被覺知到的就是所缘,例声音是被心聽到的,声音是所缘,痛是被心感受到的,痛是所緣,心也是可以被心知道的,心也是所缘,一切正在發生的經驗都可作為所缘,被心覺知到的所缘都是自然法,自然法冇好与不好,只是因緣法則,只是知,不去評論好与不好,心在當下即生即灭,下一個心也是即生即灭,但是前一刻心的質素可以傳遞给下一刻的心,如此傳遞下去,行者的心的美善素質会隨著修行而累積增强,心產生力量,这就是持續地去修習坐禅,觀觸,觀受,觀心,一刻跟著一刻,绵延不断,明白當下身心所有現象都是自然的,每個人的心都有善与不善,这些都不屬於我的,都是自然法,凡夫的邪見很强,認為这個身體就是我的身體,这個心就是我的心,这錯誤的認知是一種牢固的觀念,行者要改變这觀念,明白身心一切現象都是自然过程,不屬於個人的,冷熱是氣溫在改變,只是自然現象的改變而巳,与個人冇,身體的現象和心都一样,感受就是感受,並不是我的感受,思惟是自然法,是思惟生起了,並不是我在思惟,心就是心,思惟的心就是思惟的心,正見就是不把它當作是我的心和我的思惟,断邪見才能証入無我,無我所,我是,我能,見法証果,因此,如果有我,他還不是一位聖者,他的自我還未断,還在自我表現,我是,我能,我是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