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生活中的烦恼 |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19.02.26

2022-05-22 18:03:34 554 Lisa老师


男声朗读:虎

男声朗读:AI 微软云扬

女声朗读:AI 微软晓晓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大多来源于表面上的比较,以及内心的计较佛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是没有嗔心的,如果以嗔报嗔,以骂还骂,只会造作恶业,并不见得聪明;如果自开始断绝恶语,不对他人恶语相向,就能停止痛苦。这样不但调伏了对方,也调伏了自己,愤怒其实指向的是自我,只有先拔除自我,才能打破对念头的强烈执着,才能转化愤怒如何转化?首先,要觉察到这种负面情绪的存在,并且把调伏它,视为强大自己的心灵力量要知道,愤怒只是自己的习惯反应而已,如果你能不执着于那些带着强烈嗔怨的念头,就不会被愤怒的能量所掌控。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慈爱才有事可为;心态平和的人,历经沧海桑田也能安然度过;心态敏感的人,既便遭遇一点风声,都会被吓得千疮百孔因此太在意自己的得与失,痛苦反而来得越重,试着放下那个自我吧,一切都会来得顺和自在

 

放松的意思,是把烦恼放松,而不是把那持续带有智慧的精进力放松,真正的完全放松是智慧的工作,放松烦恼,即能够放下的能力,不带着烦恼去觉知,因为烦恼会让心累且花费极多的精力禅修者不能太松或太紧的两个极端,只有自己知道,调到适合的平衡点,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帮到你,只有靠自己去尝试,当然坚持、毅力、忍耐力是必须的条件因此,对放松的字眼,有正确的态度才最重要

 

杂念妄想,觉知到有杂念思维时,切记,不要注意或跟随思维内容,只需要知道心在打妄想,然后回到觉知身体的感觉上便可以刚开始的禅修者并不知道思想也只是一个禅修所缘,没有觉察到的话,会继续打妄想,当初阶者的心意识到有妄想时,应回到觉知身体,思想并不是问题,它只是心的一种功能,也是禅修的所缘,每次觉察到心在打妄想的时候,行者也是在禅修,不要因为妄想而起情绪反应,而是应该明了自己当下有觉知,知道自己正在打妄想,有时眼前会出现各种影像,这些影像其实都是心制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概念,类似的思维及梦境,行者知道心中有这些影像出现就可以了,只是知。

 

瞋心生起时,会面红耳热,这是身的感受,看见好的不好的东西,心是不是感觉喜欢或不喜欢,这就是心的感受,身心的感受可以同时生起,要会分辨个是身体的感受,个是心的感受,仅仅知道身体是不够的,要了解心出来的所有的法在打坐时,身体会有气的流动,气是概念,有方向,有流动,但这些都不是真实法,是心的想象,心的认知和感觉,行者不需要带气和跟气走,只需要自然地观察身心的现象,毋须在禅修中夹杂有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气,但在禅修中并不推荐,知道身体有气感就可以了,心不用参与其中,心只是觉知,觉知的利益,心的质量和有觉知,要有正见和真懂佛法是讲什么那么,行者就会知道禅修的价值和可贵了,禅修的时候才会生起持续下去的心,改变恶向而迈向上行道。如果没有觉知的心,会在想,死里想,跳不出来,执取,固执;有觉知时,或许心没有那么忙、那么累了,因此必须要了解有觉知时,心是怎样的,没觉知时心又是怎样的对比一下,就会知道觉知的好处,心口意合一,不虚妄,看到实相,真诚的知道自己的心和法,正

 

认清自,改善自己,在生活上或禅坐的时候,修习者都会遇到种种问题,不管是贪恋的或受挫折的,都是自先制出来的因,而后产生业和报,从现象上来看,事情经过去了,应该从无常的角度把它放下,但是我们不只没有把它放下,还让它潜伏在心里,在静下来或禅坐时,很自然就会从妄念中显现出来,显现出来以后,尤其是一些挫折,因为心里许多不平,所以又编造一些故事来平衡,就这样持续造作业力,推动相同的果报,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发生的事,是不知道的,根本从准备,但是总做自的导演,喜欢编故事来骗自,在禅坐里打妄想和不安,但结局可能不是作者所想象的了,这就是一个因缘的过程,因为不同的因缘在不断组合的过程,根本和自己所计划想象的不一样,如果让它延续下去,妄想就会继续再制这个因缘——通常都是不善业和贪的欲望制造动力,加油下去,它就动了,这样一直动下去,就会没完没了。因此,为了不再动它,就要在坐禅的时候,用止观平衡的方法,看着它,只是生起灭去,只是知,觉察着它,不要让它再生起来,从中看到自的一些妄念,不善的改善,放下。如果是挫折,也要看出自个性上的弱点,因为这些弱点盲点,而未能把事情做好,或修习时,心态错了,去了执取上,执着它了,这样就可以看清楚自,也看出自己比较深细的烦恼,里面都是自己的欲望和爱取,知。

 

气动时,让它自然运作,不执着它有时在禅坐会发觉修行到了某个程度,就再也无法深入,一直停留在原点兜圈子,这是因为行者无法将那个坚固的障碍打破,也不愿意跨过,然后去学其他禅修方法在打坐时,每一次上座就玩自己的气,很舒适轻安,但是并没有真正用到调心的功夫,看不到自己的烦恼和妄念来自何处只是调身而已,而且,有时这些气感已成了惯性,不是自然现象当运用观呼吸的方法时,体内的气息会发生一定的作用,如果吸入少、呼出多,会头晕和昏沉。要吸入多、呼出少,或平衡有节奏地持续一段练习的过程。纯熟和稳定,止观平衡的发展,需要时间的培养和增长因此,当禅坐一段长时间时,因为心要调细才能够看清楚,身体必须相应地调细,就要身心放松和不执着的放松,就不能执取身体了,身心的内在运作,都是自然的了,心没有做作的,虚假的,生起知道,灭去知道,只是知而已身体毛病愈多的人,疼痛的和不适的会愈明显,气在动时的情况,类似体内的气在动,会让人舒服,或某种轻安的感觉也一样,如果行者沉溺其中,而不懂得借助它来加强修行用功的条件,就会停留在这种身体的运作,无法进步

 

行者应该如何净化自我,有好的修行就是,觉知本身就是该清净对当下所发生的知,而不是订立某种计划,如我要清净,觉知当下所发生的事,才是清净所在,因此,没有可得,或可成为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做的或可拥有的,唯一要做的是,要有觉知,佛陀只教导一种根本的清净,那就是解脱的心,心的清净,真正的平静,解脱了贪嗔痴执着自己的看法是很大的束缚,使行者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在禅坐时,喜欢执着自的身体,执着藉由我们习气的有色眼镜,蔽了对自我、对修行的看法,以及对佛法的正确认知空想,是最大的障碍,以及我们要成为什么的执着,行者无需将单纯的禅修经验复杂化,通常走在修行道上的人都中了空想的陷阱,空想指的是禅修者试图遵循预想的行为模式,而没有用到正确的方法,而停止不前,没有在禅坐中,真正的觉知和觉察,能够提起正念。例如:没有正念时,讲话,会在自己觉知有这个说话的意念前说出口,机械而呆板,虚的多,但是当正念愈来愈强时,自己会在开口前,就觉察到了,或不善的念头生起时,很快就消失了,没有点的多余和虚假行者要有正念知道,和觉察到心,觉知是心,在平时行为行动和说话时,会觉察到,这才是佛陀所教导的法心有在安住上知道,而不是空想,观察一下自己吧,你在坐禅的时候,是否在空想和发白日梦,要觉察到啊!

 

一般上,刚开始修习的初阶者他们的心为什么常受欲的困扰,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不惯于无欲乐的环境,在他还没有禅修之前,他们的心时常接触各样的欲乐目标。比如:美味的食物,快乐的社群,看电影,悦耳的音乐和自喜欢的物品和环境,他们的心乐于其中,但现在要他们坐下来,现在没有令他们喜欢的美味,悦耳的音乐以供取悦他的耳朵,眼睛等,因此,他的心就如上了岸的鱼,放在地面上,痛苦地乱跳,及渴望回去水中,呼吸有如燥的地面,对常常渴望欲乐的心来说,它实在感觉乏味和枯燥在坐着,初阶者没有专注于呼吸,在打妄想,杂念,散乱不安,烦躁。这只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无助于培育心,即使如此修行一辈子,他也不会进步因此,为了克服这点,他应避免导致欲生起的因缘,而培育有助于去除欲之法因此,坐禅的目的行者要清楚了解知道,你为何坐禅,如果你选择了坐禅,而希望在禅坐里得到利益,在坐禅时,要一心一意,用心集中在观呼吸,觉知呼吸一下一下地知道,每一个初阶者,刚开始都有很强烈的欲望和情绪困扰,或者觉得累放弃了的人很多,能留下来持续的只有100分之5或更少,因此能够持续坚持下去的,一定过去生经有修习,在这生持续,有很好的波罗和助缘因此,建的目的,是希望鼓励和互勉共修对新同修来说,是力量和互勉因此,请礼敬法,诚实,慎言,很多新同修,没有佛法基础或从未开始禅修,加入的目的,也是想了解和想学习,但也要知道自为何入,这个以实修和体验,不作佛法讨论,但欢迎同修发表自的禅修体验和鼓励的善语,或有修的圣者阿罗汉的法语和教导。

 

有五种心的污染,五盖,在增支部,五集里,佛陀如此说,有五种心的污染,受到它们污染的心变得不柔软,不适业,不清澈明亮,不稳固,也不能精确地专注于断除诸漏,它们是,欲欲,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疑,但如果心能够脱离这五种污染,它就会柔软,适业,清澈明亮,稳固,也能精确地专注于断除诸漏对于上等根力能够证得的任何法,他都可以将心导向它,而如果诸缘具足的话,他将获得悟的能力,佛陀再说,五盖是减弱智慧的障碍,若还未克服五盖,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行者是不可能知晓自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他也没有能力证悟属于殊胜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反之即能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禅修的最终是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克服这五盖,这是因为当心受到五盖之中的任何一个控制着时,心就法专注,而没有定力的心是软弱且无力透视究名色法或五蕴的,然而,当心脱离了这五盖,它就会变得专注集中,且能如实知见诸法,所以,只有当你克服了五盖,达到心清净时,行者才能更进一步清净自的见因此,宣隆禅修法的观呼吸,非常重要,它是建立定力和净化心灵的力量,先观而后有定,止观平衡的发展到正定,而不是偏向定,因为只有止观平衡的正定,在第二部份观痛受的时候,观需要力量,就是清净心,如果五盖障碍你的心,行者很难集中专注把痛受看完,因此,如果要能解脱生死轮回,心要安住而不受五盖影响,练习是必须的,观止是一齐的才安全、直接、稳固。当然要修习者坚持和勇气毅力,持续地迈向行道上,断五盖也是必须的。持。

 

 

 

繁体原文:

 

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煩惱,多源于表面上的比較,以及內心的計较,佛說,一個有智慧的人應當是沒有嗔心的,如果以嗔報嗔,以罵還罵,只会造作惡業,並不見得聪明,如果以自巳開始断绝恶語,不对他人惡語相向,就能停止痛苦,不但調伏了对方,也調伏了自己,憤怒其實指向的是自我,只有先拔除自我,才能打破对念頭的强烈執著,才能轉化憤怒,如何轉化?首先,要覺察到这種負面情緒的存在,並且把調伏它,視為强大自己的心靈力量,要知道,憤怒只是自己的習慣反應而已,如果你能不執著于那些带著强烈嗔怨的念頭,就不会被憤怒的能量所掌控,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慈爱才有事可為,心態平和的人,历经沧海桑田也能安然度过,心態敏感的人,既便遭遇一点风声,都会被吓得千瘡百孔,因此太在意自己的得与失,痛苦反而來得越重,试著放下那個自我吧?,一切都会來得順和自在,正

 

放鬆的意思,是把煩惱放鬆,而不是把那持續带有智慧的精進力放鬆,真正的完全放鬆是智慧的工作,放鬆煩惱,即能夠放下的能力,不带著煩惱去覺知,因為煩惱令心累和花費極多的精力,禅修者不能太鬆或太緊的兩個極端,只有自己知道,調到適合的平衡点,这個过程沒有人可以幫到你,只有靠自己去嘗試,當然堅持,毅力,忍耐力是必須的條件,因此,对放鬆的字眼,有正确的態度才最重要,

 

'雜念妄想,覺知到有雜念思惟時,切記,不要注意或跟随思惟內容,只需要知道心在打妄想,然後/回到覺知身體的感覺上便可以,刚開始的禅修者並不知道思想也只是一個禅修所缘,沒有覺察到的話,会繼續打妄想,當初階者心意識到有妄想時,應回到覺知身體,思想並不是問題,它只是'心的一種功能,也是禅修的所缘,每次覺察到心在打妄想的時候,行者也是在禅修,不要因為妄想而起情緒反應,而是應該明瞭自己當下有覺知,知道自己正在打妄想,有時眼前会出現各種影像,这些影像其實都是心制做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它們只是概念,類似的思維及夢境,行者知道心中有这些影像出現就可以了,只是知

 

瞋心生起時,会面红耳熱,这是身的感受,看見好的不好的東西,心是不是感覺喜歡或不喜歡?,这就是心的感受,身心的感受可以同時生起,要会分辦那個是身體的感受,那個是心的感受,僅僅知道身體是不夠的,要了解心出來的所有的法,在打坐時,身體会有氣的流動,氣是概念,有方向,有流動,但这些都不是真實法,是心的想像,心的認知和感覺,行者不需要帶氣和跟氣走,只需要自然地觀察身心的現象,毋須在禅修中夾雜有関氣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氣,但在禅修中並不推薦,知道身體有氣感就可以了,心不用參与其中,心只是覺知,覺知的利益,心的品質,有覺知和有覺知,要有正見和真懂佛法是講怎麼的?那麼,行者就会知道禅修的價值和可貴了,禅修的時候才会生起持續下去的心,改變惡向而邁向道上行,例沒有覺知的心,会在想,死里想,跳不出來,執取,固執,有覺知時,或許心沒有那麼忙那麼累了,因此必須要了解有覺知時,心是怎樣的?,沒覺知時心又是怎樣的?对比一下,就会知道覺知的好處,、心口意合一,不虚妄,看到實相,真诚的知道自己的心和法則,正

 

認清自巳,改善自己,在生活上或禅坐的時候,修習者一都会遇到种种問題,不管是貪戀的或受挫折的,都是自巳先制做出来的因,而後產生業和報,從現象上來看,事情巳经过去了,應該從無常的角度把它放下,但是我們不只沒有把它放下,還讓它潛伏在心裡,在静下來或禅坐時,很自然就会從妄念中顯現出來,顯現出來以後,尤其是一些挫折,因為心里許多不平,所以又編造一些故事來平衡,就这样持續造作業力,推動相同的果報,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發生的事,是不知道的,根本冇從準備,但是總做自巳的導演,喜歡编故事來騙自巳,在禅坐里打妄想和不安,但結局可能不是作者所想像的了,这就是一個因缘的过程,因為不同的因缘在不断组合的过程,根本和自己所計劃和想像的不一样,如果讓它延續下去妄想,就繼續再制做这個因緣,通常都是不善業和貪的慾望,制造動力,加油下去,它就動了,这样一直動下去,就会沒完沒了,因此,為了不再動它,就要在坐禅的時候,用止觀平衡的方法,看著它,只是生起灭去,只是知,覺察著它,不要讓它再生起來,從中看到自巳的一些妄念,不善的改善,放下,如果是挫折,也要看出自巳個性上的弱点,因為这些弱点盲点,而未能把事情做好,或修習時,心態錯了,去了執取上,執著它了,这样就可以看清楚自巳,也看出自己比較深細的煩惱,里面都是自己的慾望和爱取,知

 

氣動時,讓它自然運作,不執著它,有時在禅坐会發覺修行到了某個程度,就再也無法深入,一直停留在原点兜圈子,这是因為行者無法將那個堅固的障礙打破,也不願意跨过,然後去學其他禅修方法,在打坐時,每一次上座就玩自己的氣,很舒適輕安,但是並沒有真正用到调心的功夫,看不到自己的煩惱和妄念,來自何處?只是調身而已,而且,有時这些氣感已成了慣性,不是自然現象,當運用觀呼吸的方法時,体內的氣息会發生一定的作用,如果吸入少,呼出多,会頭晕和昏沉,要吸入多,呼出少,或平衡有節奏的,但要持續一段練習的过程,純熟和稳定,止觀一平衡的發展,需要時間培養和增長,因此,當禅坐一段長時間時,因為心要調細才能夠看清楚,身體必須相應地調細,就要身心放鬆和不執著的放鬆,就不能執取身体了,身心的內在運作,都是自然的了,心冇做作的,虚假的,生起知道,灭去知道,只是知而已,身体毛病愈多的人,疼痛的和不適的会愈明顯,氣在動時的情況,類似体內的氣在動,会讓人舒服,或某种輕安的感覺也一样,如果行者沉溺其中,而不懂得借助它來加強修行用功的條件,就会停留在这種身體的運作,無法進步,知

 

行者應該如何净化自我,有好的修行就是,覺知本身就是該清净的对當下所發生的知,而不是訂立某种計畫,如我要清净,覺知當下所發生的事,才是清净所在,因此,沒有可得,或可成為的,也沒有什麼特別可做的或可擁有的,唯一要做的是,要有覺知,佛陀只教導一种根本的清净,那就是解脱是心,心的清净,真正的平静,解脱了貪嗔痴,執著自己的看法是很大的束縛,使行者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在禅坐時,喜歡執著自巳的身体,執著藉由我們習氣的有色眼鏡,朦蔽了对自我,对修行的看法,以及对佛法的正确認知,空想,是最大的障礙,以及我們要成為什麼的執著,行者無需將單純的禅修經驗複雜化,通常走在修行道上的人都中了空想的陷阱,空想指的是禅修者試圖遵循預想的行為模式,而冇用到正确的方法,而停止不前,冇在禅坐中,真正的覺知覺察,是能夠提起正念,例沒有正念時,講話,会在自己覺知有这说话的意念前说出口,机械而呆板,虚的多,但是當正念愈來愈强時,自己会在開口前,就覺察到了,或不善的念頭生起時,很快就消失了,冇一汀点的多餘和虚假,行者要有正念知道,和覺察到心,覺知是心,在平時行為行動和說話時,会覺察到,这才是佛陀所教導的法,心有在安住上知道,而不是空想,觀察一下自己吧?,你在坐禅的時候,是否在空想和發白日夢?,要覺察到啊

 

一般上,剛開始修習的初階者他們的心為什麼心常受欲欲困擾,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不慣於無欲樂的環境,在他她還沒有禅修之前,他她們的'心時常接觸各样的欲樂目標,例美味的食物,快樂的社群,看电影,悦耳的音樂和自已喜歡的物品和環境,她他們的心樂於其中,但現在要他她們坐下來,現在冇令他她們喜歡的美味,悦耳的音樂以供取悦他她的耳朵,眼睛等,因此,她他的心就如上了岸的鱼,放在地面上,痛苦地乱跳,及渴望回去水中,呼吸有如亁燥的地面,对常常渴望欲樂的心來說,它實在感覺乏味和枯燥,在坐著,初階者沒有專注於呼吸,在打妄想,杂念,散乱不安,煩躁,这只是在浪費時間,根本無助於培育心,即使如此修行一辈子,她他也不会進步,因此,為了克服这点,他她應避免導致1欲欲生起的因缘,而培育有助於去除欲欲之法,因此,坐禅的目的行者要清楚了解知道,你為何坐禅,如果你選擇了坐禅,而希望在禅坐里得到利益,在坐禅時,要一心一意,用心集中在觀呼吸,覺知呼吸一下一下的知道,每一個初階者,刚開始都有很强烈的欲望和情緒困擾,或者覺得累放棄了的多,能留下來持續的只有100分之5或更少,因此能夠持續堅持下去的,一定过去生巳经有修習,在这生持續,有很好的波罗密和助缘,因此,建羣的目的,是希望鼓勵和互勉共修对新同修來說,是力量和互勉,因此,請禮敬法,誠實,慎言,很多新同修,沒有佛法基礎或從未開始禅修,加入羣的目的,也是想了解和想學習,但也要知道自巳為何入羣,这個羣以實修和体驗,不作佛法討論,但歡迎同修發表自已的禅修体驗和鼓勵的善語,或有修証的聖者阿罗漢的法語和教導

 

有五种心的污染,五蓋,在增支部,五集裡,佛陀如此說,有五種'心的污染,受到它們污染的心一变得不柔軟,不適業,不清澈明亮,不穩固,也不能精確地專注於断除諸漏,它們是,欲欲,瞋恨,昏沉与睡眠,掉舉与追悔,疑,但如果心能夠脱離这五種污染,它就会柔軟,適業,清澈明亮,稳固,也能精確地專注於断除諸漏,对於上等根力能夠證得的任何法,他都可以將心導向它,而如果諸缘具足的話,他將獲得証悟的能力,佛陀再說,五蓋是減弱智慧的障礙,若還未克服五蓋,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行者是不可能知曉自巳真正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以及兩者的利益,他也沒有能力證悟屬於殊勝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導致證悟聖果的智見,反之即能導致證悟聖果的智見,因此作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禅修的最終是解脱生死輪迴,我們必須克服这五蓋,这是因為當心受到五蓋之中的任何一個控制著時,心就冇法專注,而沒有定力的心是軟弱且無力透视究竞名色法或五蕴的,然而,當心脱離了这五蓋,它就会变得專注集中,且能如實知見諸法,所以,只有當你克服了五蓋,達到心清净時,行者才能更進一步清净自已的見,因此,宣隆禅修法的觀呼吸,非常重要,它是建立定力和净化心靈的力量,先觀而後有定,止觀平衡的發展到正定,而不是偏向定,因為只有止觀平衡的正定,在第二部份觀痛受的時候,觀需要力量,就是清净心,如果五蓋障礙你的心,行者很難集中專注把痛受看完,因此,如果要能解脱生死輪迴,心要安住而不受五蓋影响,練習是必須的,觀止是一齊的才安全直接,穩固,當然要修習者堅持和勇氣毅力,持續的邁向行道上,断五蓋也是必須的,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