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正见/训练好自己/闲古锥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19.03.03)

2022-05-27 22:26:51 549 Lisa


男声:虎

 

女声:AI微软晓晓(普通话)

 


持之以恒

在修行中坚持是属于心的事,而非姿势、形式。无论你做什么,保持你的正念持续而别让它中断,不管你的活动是什么,确定这心坚持它的禅修工作。作为一个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睛坐着一回事,对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必须要警醒,清楚明白。坚持来自信念,智慧来自正念,别人能教你的只是表面,至于什么在更深层里面,只有你能为自己决定。你必须有所限制,有正念,注意到你一切时中所做的事——你是自己的老师,随时随地跟着自己,不断地保护自己,告诉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确定自己的心意在正道上。如果在你的内心,没有这种老师,这颗心一定会走入邪道,没有正念。如果想坐禅坐得好,必须坚持到底;如果打坐有足够的量,自然有质,纯熟稳定。你无法预计你的修行会发展成怎样,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阶段,你必须让这修行跟随着,和它们一致,那是你获得纯正结果的唯一方法,否则离道远已,知!

正见

佛陀说苦、集、灭、道——即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他是先说果再说因,先说灭,让人起了向往之心后,接着才说道。同理,他先说苦,再说集,也是因为许多人之所以修行,正是由于感受到苦,所以佛陀就先把人在现实所招感的果报做了分析,并解释生老病死与种种社会生活的互动现象,人的心理对这些现象会产生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各种的苦。

这所有的苦则缘自我们拥有五蕴和合的身心。佛陀把这些现象都摊给我们看,而且佛陀先讲这个部分,因为离苦得乐是每个人,每颗心很自然的趋向,而行者会选择修行,也是因为我们知道苦,所以佛陀就先讲四圣谛,让我们知道苦是如何招感来的。要灭苦,就先要灭苦因,即集。再从世间讲到出世间,人若向往灭的果,就要有灭的因,什么是灭的因?就是道,八正道。以八正道为中心,结合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行。简言之,一切的基础即要以智慧与正确的知见引导修行,如此修行才能得力,因此,每天的修习太重要了,行持!

综上所说,是惑造作了业,业便形成轮回的作用,显现为果报。当人们执着于果报,就会把它看作是一种苦。明白了这个道理,行者就要断这个根本的迷惑,也就是我见,即自我中心的执着,破了我见,惑即灭,惑灭则业、苦灭,所以无明灭行灭,纯大苦聚灭,所有一切都灭了,这正是佛陀与解脱圣人的境界。行者若能有此觉悟,便能迈向道与果,体证无常、苦、无我,止息苦。

有一些人以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这观念佛法称之为断灭见,它接近于无常,却是带有偏颇的知见。佛法所说的无常,不同于断灭之处,在于无常中仍有相续的作用在运作,套用现代的说法,即是物质不灭定律,心理的能量运作,一如物质的能量运作,两者皆是不灭的。但不灭不表示不变。换言之,它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或是具有恒常性、实体性的存在。它指的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恒常不断的功能在运作,一切的变化都是依循这个恒常不断的法则,而这个法则并非指称任何具体之物,或是说有任何固定的东西不变的。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无常,一切都在变,变化依循着恒持不断的法则在运作,通常人们会想象这个法则有一个中心点,或认为有一个实体,并且执持它,生命的轮回正是因为这个执着,而持续不断地运作。我们执着它,把它抓得紧紧的,并且认为它是不变的,但事实上它仍然在变化,如果我们对于无常有正确的了解,并会知道其实并没有一个中心点或实体,实体感来自众生于生死流转时的觉知功能,心对此功能产生了执着,便把这个不断变化的功能误以为实,并且执着它,佛陀正是见到了这个执着,而放下了它,于此同时,觉知的功能还是在,觉悟者便发挥、利用这个功能,以此度众生。而如果我们也能像觉悟者一样,放下执着,所有的生灭灭已,不再生起,这就是寂灭,寂灭才是真正究竟的涅槃,使人得以脱离所有执着与轮回之苦,因此,行者体验无常,自己一定是一个有觉知、觉察正念的修习者,才能明了无常,知!

先训练好自己

“追随佛陀,在训练别人之前我们必须先训练好自己。我们的佛陀在成为世尊,向可教化、可调教的众生说法者之前,先行调御、调伏训练自己,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觉者。惟有如此,他才能成为世尊,人类和天众中开发程度值得予以教导者的老师和训练者。因此,他的声誉流传四方,直到今天。所有过去圣弟子们也是一样,在帮助老师传播他的教导给予大众之前,他们都善予训练和调伏了自己,所以他们的声誉就像佛陀那样流传着。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先行训练自己,就宣扬教法,他的恶名将会流传四方。由于他犯了没有遵守佛陀和过去所有圣弟子们的典范的错误,他的恶名将会流传四方。”——《解脱心,阿迦曼尊者的开示》【注1】

闲古锥【注2】

长年不断修行的人,才是僧,古锥是使用很长一段时间,老旧钝化为锥子。闲是平静,内心闲适之意,而这把锥子累积了大量的圆熟,使其显得可贵,因此,锋利的锥子可能会划伤使用者的手,钝化的锥子则没有这个问题,古锥正是因为他们充满魅力,沉稳当中又拥有魄力。如果想真正了解事物,必须让知识内化到体内,亲身经历才行。经过这个步骤,行者才会更圆融纯熟。岁月会磨平人的棱角,所有的艰辛困境,都是你的经历,痛楚过了,便会带你进入圆融的境界,持!

莫盲人摸象

当你学习禅修的时侯,不要盲人摸象,盲修而三不像。要有正确的认知,正确的用到方法,住于四念处,知道和清楚看见身心呈现的,知道为何要坐禅。当我们清楚地照见之后,需要持续觉察自己,觉察到念头、妄想是否乔装打扮的混入,制作虚假的意境,而心执着了它,产生了喜爱和不舍?

持续地觉知到它。所有的境,都只是知道,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着,身心内外的一切均成平等,从此不再背负任何重担,止息苦。

因此,请了解你为何坐禅?观呼吸能令行者净化,而令心有定力、有力量。观察,再观察,如是。

【注1】1929年尊者阿姜曼在清迈说《渐进的修行系列》,曾银湖译。

【注2】宋禅诗有句“德云闲古锥,几下妙峰顶。”德云是德云比丘。

繁体原文:

在修行中堅持是屬於心的事,而非姿勢,形式,無論你做怎麼,保持你的正念持續而別讓它中断,不管你的活動是什麼,確定这心堅持它的禅修工作,作為一個禅修者,並非只是閉起眼睛坐著的一回事,对於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必須要警醒,清楚明白,堅持来自於信念,智慧來自於正念,別人能教你的只是表面,至於什麼置於更深層里面,僅有你能為自己决定,你必須有所限制,有正念,注意到你一切時中所做的事,那就是自巳是你的老師,随時随地的跟著你,不断地保護你自已,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確定自已的心意在正道上,如果在你的內心,冇这种老師,这颗心一定会走入邪道,冇正念,如果想坐禅坐得好,必須堅持到底,如果打坐得夠量,自然有質,纯熟稳定,你無法預計你的修行会發展成怎樣,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階段,你必須讓这修行跟隨著,和它們一致,那是你獲得纯正结果的惟一方法,否則離道遠已,知

佛陀說苦,集,灭,道即世間与出世間的因果,他是先說果再說因,先說灭,讓人起了響往之心後,接著才说道,同理,他先說苦,再說集,也是因為許多人之所以修行,正是由於感受到苦,所以佛陀就先把人在現實所招感的果報做了分析,並解釋生老病死与種種社會生活的互動現象,人的心理对这些現象会產生,爱別離,怨恨会,求不得等各种的苦,这所有的苦則缘自於我們擁有五蕴和合的身心,佛陀把这些現象都攤给我們看,而且佛陀先講这個部分,因為離苦得樂是每個人,每顆心很自然的趨向,而行者会選擇修行,也是因為我們知道苦,所以佛陀就先講皿聖谛,讓我們知道苦是如何招感来的?要灭苦,就先要灭苦因,即集,再從世間講到出世間,人若響往灭的果,就要有灭的因,什麼是灭的因?就是道,八正道,以八正道為中心,結合戒,定,慧与聞思修的修行,簡言之,一切的基礎即要以智慧与正确的知見引導修行,如此修行才能得力,因此,每天的修習太重要了,行持

綜上所說,是惑造作了業,業便形成輪迴的作用,顯現為果報,當人們執著於果報,就会把它看作是一种苦,明白了这個道理,行者就要断这個根本的迷惑,也就是我見,即自我中心的執著,破了我見,惑即灭,惑灭則業,苦灭,所以無明灭行灭,純大苦聚灭,所有一切都灭了,这正是佛陀与解脱聖人的境界,行者若能有此覺悟,便能邁向道与果体証,無常,苦,無我,止息苦

有一些人以為人死後什麼都没有的觀念,佛法稱之為断灭見,它接近於無常,郤是带有偏頗的知見,佛法所說的無常,不同於断灭之處,在於無常中仍有相續的作用在運作,套用現代的說法,即是物質不灭定律,心理的能量運作,一如物質的能量運作,兩者皆是不灭的,但不灭不表示不变,換言之,它不是一個不变的實体,或是具有恆常性,實体性的存在,它指的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一個恆常不断的功能在運作,一切的变化都是依循这個恆常不断的法則,而这個法則並非指稱任何具体之物,或是說有任何固定的柬西不变的,我們首先要了解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無常,一切都在变,变化依循著恆持不斷的法則在運作,通常人們会想像这個法則有一個中心点,或認為有一個實体,並且執持它,生命的輪迴正是因為这個執著,而持續不断地運作,我們執著它,把它抓得緊緊的,並且認為它是不变的,但事實上它仍然在变化,如果我們对於無常有正确的了解,並会知道其實並沒有一個中心点或實体,實体感來自於衆生於生死流轉時的覺知功能,心对此功能產生了執著,便把这個不断变化的功能誤以為實,並且執著它,佛陀正是見到了这個執著,而放下了它,於此同時,覺知的功能還是在,覺悟者便發揮,利用这個功能,以此度衆生,而如果我們也能像覺悟者一样,放下執著,所有的生灭灭已,不再生起,这就是寂灭,寂灭才是真正究竟的涅槃,使人得以脱離所有執著与輪迥之苦,因此,行者体驗無常,一定是自已是一個有覺知覺察正念的修習者,才能明了無常,知

追随佛陀,在訓練別人之前我們必須先训練好自巳,我們的佛陀在成為世尊,向可化,可調教的眾生說法者,之前,先行調御,調伏訓練,自已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佛陀,覺者,惟有如此,他才能成為師尊,人類和天眾中開發程度值得予以教導者的老師和訓練者,因此,他的聲譽流傳四方,直到今天,所有过去聖弟子們也是一样,在幫助老師傳播他的教導給予大眾之前,他們都善予訓練和調伏了自巳,所以他們的聲譽就像佛陀那样的流傳著,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先行訓練自巳,就宣揚教法,他的惡名將会流傳四方,由於他犯了没有遵守佛陀和过去所有聖弟孑們的典範的錯誤,他的恶名將会流傳四方,解脱心,阿迦曼尊者的開示

長年不断修行的人,才是僧,古錐是使用很長一段時間,老舊鈍化為錐子,閑是平静,內心閑適之意,而这把錐子累積了大量的圓熟,使其顯得可貴,因此,鋒利的錐子可能会劃傷使用者的手,鈍化的錐子則沒有这個問題,老古錐正是因為他們充滿魅力,沉穩當中又擁有魄力,如果想真正了解事物,必須讓知識內化到体內,親身經歷才行,經过这個步驟,行者才会更圓融纯熟,歲月会磨平人的稜角,所有的鞎辛困境,都是你的經歷,楚过了,便会带你進入圓融的境界,持

當你學習禅修的時侯,不要盲人摸象,以為是这样,盲修而三不象,要有正确的認知和用到方法,住于四念處,知道和清楚看見身心呈現的,知道為何要坐禅,當我們清楚地照見之后,需要持續覺察自已,覺察到念頭妄想是否乔裝做作混入,制做虚假的意境,而心執著了它,產生了喜愛和不捨,持續的覺知到它,所有的境,都只是知道,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著,身心內外的一切均成平等,從此不再背負任何重担,止息苦,因此,請了解,你為何坐禅,觀呼吸能令行者净化,而令心有定力有力量,觀察,再觀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