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和解脱|Lisa老师每日分享(2019.03.17)

2022-06-10 08:53:35 710 Lisa


女声:AI微软晓晓

男声:AI微软云健

女声:AI微软晓佳(粤语)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珍惜时间!如果你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就等于用自己的生命做礼物,把你的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那样的话,你的生命有多大的意义?失去时间就等于失去生命,。时间是有限的,无法创造,也无法花钱买,只能不断减少和失去。在禅坐里也一样,不要浪费时间入想,不在禅坐中,知!

当你在用功坐禅时,不要想自己进步或到达某些境界。如果你不在乎到哪,就不会迷失,不会入想,在当下的知即可。心要像浮云,浮云没有到达的地方,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该怎样走。坐禅也一样,到哪就是哪,直到死亡的一刻就知道了。只有付出,不必想,修行不是想出来的,浮云是自然的,要明!

佛法要我们正见善恶,正见业报,正见过去、现在、未来的流转。这些因果或缘起的道理,从妄念中可以直接看到,或是以理论分析妄念的实际内容,这就是因缘观。观缘起时,实际上是要帮助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以正确的观念看待生活,从妄念中看到因果。明白了缘起的道理,也就知道改变它必须从哪一方面入手。
坐禅到某个阶段,见到了自己的缺点和烦恼时,如果愿意调整的话,主动或自然调整减少妄念,就能制造改变的因缘。刚开始会缓慢,或不明显,若你每天都坚持练习,能力会不断加强,专注会令正念所产生的效果在生活中渐渐显现出来。

如果正念很强,能调整心念,这个就是善向的因果,也是一种缘起观,不过这种缘起观是现观,当下的知道。渐渐地自己会明白事理。当下能观,是从妄念中印证所了解的理,或依所了解来分析妄念,从中知道是否正确。也会自律守戒,知因果,所作所为会符合因果,智慧也会从缘起观生起,显发它的作用。这就会明白,为什么要修智慧内观禅了,从这刻开始,坐禅!

(初禅、二禅)

寻、伺被译为思考和默想。佛陀在经文中说,比丘随着寻、伺消退,内心安静安详,专注于一境上,这时候进入第二阶段禅定,沉浸在更深的喜乐中。

刚开始我们的心专注在呼吸上,然后持续观察出入息,但二禅不需要。由于进入初禅时,心已有足够的定力,能保持稳定。

未进入初禅之前,心仍然很不稳定,必须透过长时间禅修的练习,达到初禅才能够稳定下来。在刚开始,心会跑掉,不能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上,所以要不断的把心专注或固定在禅修的目标上。

在这个过程中,喜乐的感受会消失。事实上,是我们的定力在消失,心的感受依然存在,只是没有任何感受而已。我们可以专注在喜乐上,而不是专注在呼吸、慈心或其他禅修的目标上,心只放在感受上。当知道身体某一部位最强烈的感受时,便直接观察这个部位的感受。

我们不是在观察身体,而是观察身体的感受,因为乐受在身上,所以我们要找到那个部位。如果不能掌握这个方法,自己必须从寻伺开始。行不行,要看禅修者的定力。这个当然要行持,训练有素的行者,才可以专注在乐受、初禅,由此进入二禅,要在乐受中停留一段时间,完全投入,并知道乐受生起,大约十多分钟。之后,心必须安止不动,而不再专注于乐受。

由于乐受仍然是粗糙的,也不持久,佛陀指出,禅修者仍需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的感受。

(三禅)

一旦放下身体的乐受,我们会专注在内心的喜悦上,这股喜悦已在心中,只是改变专注的对象而已,此时,喜仍然存在。这时感到身体很轻,身体的感受消失了,仿佛没有重量。如果有足够的定力,身体不会不舒服,也不会疼痛(当然,退出禅那后,这些痛感就会再次出现)。此时,喜乐已经非常明显,因为这种禅悦之乐,能对治不安和担忧、罪恶感,所以禅悦乐使心平静,正!

一个勇敢的修习者,必须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前进。前一步是下一步的因,每一步都是因与果。你有努力过,就会得到一分,证到一分。透过禅定会生起喜悦的感受,由喜生起乐。当自己体会到如此殊胜的喜悦,怎么可能没有乐受?这种内在之乐,自己就能获得深湛的内观智慧。

大部分人因从未修习过坐禅,追求的快乐是依靠外在感官接触的,这不能与内在的乐相比,它只是欲望和爱取之乐,是造业,往下行。

只有禅悦的内在喜悦,才能够令你消除不安、散乱、困扰、担忧和不快。你最应该做的是每天坐禅,培养它,迈向道,向果,正!

虽然在禅修时,我们不一定能入定,然而知道禅修的心所能达到的境界,知道禅修的心如何改变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解脱道上我们只是走了几小步,但我们仍需了解整条解脱道。你现在目前的位置,在哪便是哪,只要持续解脱的旅程。

(四禅)

每一种内观智慧都以平静心为基础,没有平静的心,便没有内观智慧,所以在四禅所体验到的完全寂止是内观智慧必要的基础。从四禅所生起的内观智慧,使我们了解,只有放下我执,这种舍心或完全的寂止才会产生。舍心的产生,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看见事情的正反两面,却又不产生喜爱或讨厌,让长久劳累的心真正大自在、大修复。三禅的绝对满足并未完满,未能真正远离苦乐的影响,我们需要持续对一切感受保持平等心,净化内心,让心达到非常寂静的境界,只专注在觉察并安住在微弱的舍受。这时心只剩下心一境性,观察者与对象合二为一,那种对立感完全消失,这是舍念清净,也很像俗称的忘我。


如果有练习中的疑问,可点击此处给老师留言,整理问答后会发布于网站。


点击下载校对原稿查阅


繁体原文:

珍惜時間,如果你把時間花在别人身上,就等於用自己的生命做禮物,把你的時間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那样的話,你的生命有多大的意義,失去時間就等于失去生命,因為它是有限的,你無法創造,也無法花錢買,只能不断减少和失去,在禅坐里也一样,不要浪費時間入想,不在禅坐中,知
當你在用功坐禅時,不要想自巳進步或到達某些境界,如果你不在乎到那,就不会迷失,不会入想,在當下的知即可,心要像浮云,浮云沒有到達的地方,沒有目的,沒有终点,它不会挣扎下一步該怎樣走,坐禅也一样,到那就是那,直到死亡的一刻就知道了,只有付出,不必想,修行不是想出來的,浮云是自然的,要明
佛法要我們正見善惡,正見業報,正見过去現在未來的流轉,这些因果或缘起的道理,從妄念中可以看到,或是從理分析妄念的實際內容是怎麼,这就是因緣觀,觀緣起時,實際上,就是要幫助我們不断地調整自己的觀念,以正确的觀念看待生活,從妄念中看到因果,明白了缘起的道理,就知道假如要改變它,必須從那一方面入手,所以坐禅到某個階段,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煩惱時,如果願意調整的話,或自然会調整和减少妄念,就能制造改變的因缘,刚開始会緩慢,或不明顯,但當你每天都堅持練習,作用会不断加强,專注令正念所產生的效果,就会在生活中漸漸顯現出來,如果正念很强,有調整心念,这個就是善向的因果,也是一種缘起觀,不过这種緣起觀是現觀,當下的知道,漸漸自己会明白事理,當下能觀,是從妄念中印証所了解的理,或依所了解來分析妄念,從中知道是否正确,会自律守戒,知因果,所作所為会符合因果,智慧也会從缘起觀生起,显發它的作用,因此才会明白,為什麼要修智慧內觀禅了,從这刻開始,坐禅
尋,伺被譯為思考和默想,佛陀在以下經文中,再來,比丘随著尋,伺消退,內心安静安詳,專注於一境上,这時候進入第二階段禅定,沉浸在更深的喜樂,剛開始我們的心專注在呼吸上,然後持續觀察出入息,但二禅不需要,由於進入初禅時,心已有足夠的定力,能保持穩定,未進入初禅之前,心仍然很不穩定,必須透过時間禅修的練習,達到初禅才能夠穩定下來,在剛開始,心会跑掉,不能專注在禅修的目標上,所以要不断的把心專注或固定在禅修的目標上,在这個过程中,喜樂的感受会消失,事實上,是我們的定力消失,心的感受依然存在,只是沒有任何感受而巳,我們可以專注在喜樂上,而不是專注在呼吸或慈心禅,甚至其他禅修的目標上,只放在感受上,當知道身体某一部位最强烈的感受時,便直接觀察这個部位的感受,我們不是在觀察身体,而是觀察身体的感受,因為樂受在身上,所以我們要找到那個部位,如果不能掌握这個方法,自己必須從尋伺開始,行不行,要看禅修者的定力,这個當然要行持,練習有素質的行者,才可以專注在樂受,初禅,由此進入二禅,要在樂受中停留一段時間,完全投入,並知道樂受生起,大约十多分种,之後,心必須安止不動,而不再專注於樂受,由於樂受仍然是粗糙的和不持久,佛陀指出,禅修者仍需追求更高的層次,心的感受
一旦放下身體的樂受,我們会專注在內心的喜悅上,这股喜悦已在心中,只是改變專注的对象而已,此時,喜仍然存在,这時感到身体很輕,身體的感受消失了,彷彿沒有重量,如果有足夠的定力,身體不会不舒服,也不会疼痛,當然,退出禅那後,这些痛感就会再次出現,此時,喜樂已經非常明顯,因為这种禅悦,樂,能对治不安和担憂,罪惡感,所以禅悦樂使心平静,正
因此,一個勇敢的修習者,必須一步一步的朝著目標前進,前一步是下一步的因,每一步都是因与果,你有努力过,就会得到一分,證到一分,透过禅定会生起喜悦的感受,由喜生起樂,當自己体会到如此殊勝的喜悅,怎麼可能沒有樂受?大部分人因從未修習过坐禅,这种內在之樂,自己就能獲得湛深的內觀智慧,一般世間人追求的快樂是依靠外在感官接觸的,不能与內在的樂相比,因為只是慾望和爱取之樂,是作業,往下行,只有禅悦的內在喜悅,才能夠令你消除不安,散乱,困擾,担憂,和不快,你最應該做的,每天坐禅,培養,邁向道,向果,正
虽然在禅修時,我們不一定能入定,然而知道禅修的'心所能達到的境界,以及禅修的心如何改變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解脱道上我們只是走了幾少步,但我們仍需了解整條解脱道,你現在目前的位置,在那便是那,只要持續解脱的旅程,每一种內觀智慧都以平靜心為基礎,沒有平静的心,便沒有內觀智慧,所以在四禅所体驗到的完全寂止是內觀智慧必要的基礎,從四禅所生起的內觀智慧,使我們了解,只有放下我執,这种捨心或完全的寂止才会產生,捨心的產生,可以幫助我們清晰看見事情的正反兩面,郤又不產生喜愛或討厭,讓心長久勞累的心真正大自在大修復,三禅的绝对滿足並未完滿,未能真正遠離樂,苦影响,需要持續对一切感受保持平等心,净化內心,讓心達到非常寂静的境界,只專注在覺察並安住在微弱的捨受,这時心只剩下,心一境性,觀察者与对象合而,为一,那种对立感完全消失,这是捨念清净,也很像俗稱,忘我。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