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编辑:欣|校对:奕)
女声朗读:AI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去放下,无知的人是不能了解其中用意的,他只是盲目地抓紧石头,拒绝放下,直到石头重得不能忍受,才会放下,然后自己感受到轻快和解放,于是他会知道放下的好处。不久以后,我们可能又会开始提起担子,但现在我们知道有什么后果了,因此,我们能够更轻易地放下。提着重担到处跑是无用的,而放下会带来轻松与愉悦,这种体会,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个体验。
我们的心执着了人、事、物的时候,身心都会沉重,不久以后,我们开始感受到它的重量,但是我们不知如何去放下它,就这样,我们一直都在忍受这沉重的负担,我们练习坐禅就是要观察这些令我们沉重的石头什么时候又堆积起来了。有人会说,如果我丢了它,我将一无所有,但是,当身心非常虚弱且筋疲力竭,到了再也不能忍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下,这个经历,需要时间,当你学习放下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执在哪里,你的内观智慧才起作用,人们总要踏出这一步,才能看到无常、苦,当你没有“好”与“不好“的当下一刻,“无我”也会自然的跟随着。
当你观察你的心时,觉知者会观察一切外境,正如佛经上说的,一个知道观察内心的人,能够躲开邪恶魔逻的陷阱,我们的心念不断生灭,但是有谁在观察它呢?心是一回事,而觉知者是另外一回事,心在思考,同时也是觉知者,觉知者的心知道当它遇见外境时是如何,也知道当它与外境分开时又是如何,当觉知者以此方法观察心时,智慧会生起。
放下你的意见,观察自己,这是我们的法,如果你气恼,观察你心中的气恼,你自己的言行要有正念,只观察自己和你的感受,那么,你会了解,这是修行的方法。
守护根门是正确的修行,我们应该整天保持正念。但是不要过度,自然的走路、吃饭、行动,然后自然的培养正念。如果强迫自己进入不熟练的状况也是另一种贪的形式,忍耐和忍辱是必要的,如果你的行为自然不造作,而且有正念,智慧自然会生起。
而禅修的情况也一样,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观察贪心,观察嗔心,观察一切生起只是灭去。
长期打坐是好的训练,但是修行真的与任何姿势是无关的,直接观心是智慧,当你已经观察和了解心时,你会有智慧知道“定”和经典的局限,如果你已经修行和了解不执着,那么你可以回到经典中,而且经典也能帮助你去教导别人,修行对心的锻炼是有益的,如果你有智慧,你不会执着在定境上,有了智慧不会执着任何事物,不修世间过。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去放下,一位無知的人是不能了解其中用意的,他將只是盲目地抓緊石頭,拒絕放下,直到它变成重得不能忍受,他这才会放下,而後他能自己感受到輕快和解放,于是他会自己知道放下的好處,不久以後,我們可能又会開始提起担子,但現在我們知道有怎麼後果了,因此,我們能夠更輕易地放下。提着重担到處跑是無用的,而放下会带來輕鬆与愉悦,这種体会,是了解我們自己的一個体驗。
我們的心執著了人事物的時候,身心都會沉重,不久以後,我們開始感受到它的重量,但是我們不知如何去放下它,就那样,我們一直都在忍受这沉重的負担,我們練習坐禅就是要觀察这些令我們沉重的石頭在怎麼時候又堆積起來了,有人会說,如果我丢了它,我將一無所有,但是,在这顆身心非常虚弱且筋疲力竭時,到了再也不能忍受,我們才会放下,这個經歷,需要時間,當你學習放下的時候,才会知道自己執在那裡,你的內觀智慧在起作用了,人們总要蹅出这一步,才能看到無常,苦,而當你沒有好与不好的當下一刻,無我也是自然的跟随著。
第二条
當你觀察你的心時,覺知者会觀察一切外境,正如佛经上說的,一個知道觀察內心的人,能夠躲開邪惡摩罗的陷阱,我們的心念不断生灭,但是有誰在觀察它呢?心是一回事,而覺知者是令一回事,心在思考,同時也是覺知者,覺知者的心知道當它遇見外境時是如何,也知道當它与外境分開時又是如何,當覺知者以此方法觀察心時,智慧会生起。
第三条
放下你的意見,觀察自己,这是我們的法,如果你被若惱,觀察你心中的氣惱,你自己的言行要有正念,只觀察自己和你的感受,那麼,你会了解,这是修行的方法。
守護根門是正確的修行,我們應該整天保持正念。但是不要过度,自然的走,吃和行動,然後自然的培養正念。如果强迫自己進入不熟練的狀況也是令一種貪的形式,忍耐和忍辱是必要的,如果你的行為自然不做作,而且有正念,智慧自然会生起。
而禅修的情况也一样,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觀察貪心,觀察嗔心,觀察一切生起只是灭去。
第四条
長期打坐是好的訓練,但是修行真的与任何姿勢是分開的,直接觀心是智慧,當你巳经觀察和了解心時,你会有智慧知道定和經典的局限,如果你巳经修行和了解不執著,那麼你可以回到經典中,而且經典也能幫助你去教導別人,修行对心的鍛鍊是有益的,如果你有智慧,你不会執著在定境上,有了智慧才不会執著任何事物,不修世間过。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