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听到解脱时,通常会觉得那是遥不可及,只有圣人才可能达成,所以和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事实上,当你开始打坐的时候,已经踏出第一步,解脱有三种:无相解脱即理解无常;无愿解脱即彻底了知苦;空解脱即透视无我。
查看详细平凡的心没有受过训练,是不能超越智慧达到所需的深层清晰和醒觉。除非经由内观禅的训练,心灵的识见超卓,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佛陀所教导的道理。
查看详细有时候坐禅甚至会牵动深埋在心里的伤痕和恨意。那是我们不太愿意看到的,所以有时候禅修反而会让我们更难过,但这其实是我们终于正视了这些苦,并且清楚地看到它。假如我们能观察自已的恐惧和不安,就可以祛除它们,而有更多的收获。当证得预流果时,疑就会断,这是出世间的第一个果位,心中不会再有疑惑。当亲自体验到无为法时,会发现它和生活的世俗谛完全不同。预流果的圣人会毫无疑虑地向万里无寸草处走去,因为在直接的经验中是没有怀疑的。
查看详细只有阿罗汉才能根除慢随眠,慢随眠和五盖没有直接关系,但就像见随眠一样,它是无明的分支,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当证得预流果时,对“我”的正见就会生起,这是破除“我见”的第一步,等到成为阿罗汉,才能断除“我见”的种种染着。因此,未证悟之前的凡夫心,都未有正确的知见,同时傲慢心也是很强的。
查看详细当我们舍弃了一个染着的念头时,就有更大的力量去舍弃下一个染着的念头,每天都能清理一下我们的心。 我们应该留意每天浮现的念头,因为它们没有真实的根基,它们是我执所投射的欲望和习惯,当心灵开始专注时,停止思虑后,就会开始体会到它的清净。
查看详细当行者做呼吸时,呼吸不要拉长,用短促的呼吸,吸入重长,呼出轻短,吸是6成呼是4成的比例,用鼻子的肌肉呼吸,不用身体的死力,只用心的集中注意力去呼吸,呼吸与呼吸之间的间隔太大的话,心就会跑到其他地方去,因此,短促、有力度的呼吸,把心安住在呼吸上就会稳定,定力也容易增长,这样在观感受时,有定力去安住于感受也会稳定。
查看详细人心如水,不论水如何清澈透亮,若是不停地摇晃,也会渐渐浑浊。而再浑浊的水,只要经历了长时间的静止后,杂质会逐渐沉淀下来,再次恢复清澈。只有静下心来,人和心才能一起沉淀澄清。仔细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你才能从静坐中知道,这是清醒的智慧。 心静,便无杂念;心静,就自在自由。
查看详细当心专注时,痛苦就进不来,即使这专注的心只有几秒钟或很短暂,也是极为喜悦的感受。禅定能带来内在的喜悦和平静。这和外在的环境毫无关系,完全是心灵的因素。假如平时就很懒散的话,在禅坐时是很难有好的效果。因此,平时也要在生活上注意身、口、意、业。所以平时必须随时注意和守护自已的心,不让染污的念头进来。我们能够感受无忧无垢安稳的时间越多,它们就越能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查看详细禅修的练习是让我们体验四圣谛,体验苦的生起和寂灭的过程。仅仅是密集的禅坐,希望能有些神秘体验和学习一些佛法,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禅修,要净化自已的心,获得正确的知见:除了获得解脱之外,没有其他了。借由“知苦”,生起解脱的信念,当然没有人是希望这样受苦的,不过有了许多苦的体验,却能使我们有那样的动机——解脱。
查看详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用心花时间多练习,找到合适自己的韵律。当空气和鼻子接触的这一瞬间,行者了知这一瞬间的触时,就是在修毗婆舍那内观禅,呼吸时不可思考,因为一旦思考,就会产生喜欢和不喜欢,只有持续奋力不间断地呼吸,才能很快地建立定力,以进行第二部分对于感受的观察。禅修第二部分是正念于感受,而呼吸时得到越多的定力,就越便于第二部观照最强烈的感受,对于感受只是知道即可。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不要改变姿势,不要移动,只正念于感受本身,这样,行者了解到感受并不是稳定的,感受在不停变化,这就是无常的体现。
查看详细借着念住于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然后坚毅不动地坐着,完全体验着身体上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是宣隆禅法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目标导向的修法,而呼吸是持续不断地持续着,这需要精进力去坚持。当你的呼吸更专注、更集中时,持续不断的定力也是持续地增长;当精进力持续着呼吸时,就会切断妄想、妄念和做作的心意识,而令心净化。
查看详细佛陀曾开示:有方法能止息我们内心中所有的苦恼,能远离所有忧患、担心和恐惧,连心里头最微细的不快都能除掉。当我们走上能熄灭所有苦的解脱道上时,我们就进入一种能完全净化自我的关系,而最后我们也有可能成为觉悟者之一。若能从这样的方式来理解皈依,我们将会获得极大的益处。
查看详细“无我”的教义听得多了,或许会一时接受它,可是,除非我们真正地修行,不然不会有任何结果。当我们的心极为专注时,旧的习气就可以当下瓦解_虽然只是在短暂的定境中。除非我们透过内观的积累,真正拥有新的意识不然我们还是会墨守成规,永远是“我”和“我想要的”,以及“我”和“我不想要的”。
查看详细诱惑少了,才可以活得轻松自在。沉默是不争,不计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内心稳重有定力的人,往往看起来都是慈祥的,内心是微笑的。内心都有一种由衷的喜悦。只有往自己心里感到踏实的地方走,才不会出错。沉默与宁静是给自己最好的功德。
查看详细解脱之道便是要用正念去观照自己的色身,不以正念来观此色身者,不能见道。能修习内观禅修法,便能促使行者以平常心面对色身无益的欲求,同时,也能对这是“我”的身体的妄见,有更深一层的领悟。假若它真的是“我”的身体,假若“我”真是身体的主人,这色身为何不能如我所愿地运行?它为何会老、会病、会死亡?你在打坐的时候,总是力不从心,不会因你想身体不痛而它就会听你的,因为它是无常的变动。
查看详细唯有安住于当下,才可以完全觉知得到,如果一心只想变成什么,这就是活在未来了,未来是完全空白和不知道的。安住在当下,却是可以完全觉知得到的。在禅修当中,必须放下想法、希求、批判、贪爱和安逸,如果想禅修,就必须放下。
查看详细正见是进入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起初的正见与自我的正观并不相同,正观自我是道的尽头,起初的正见基本上是与前二圣谛——苦和集有关。当我们看清不断追逐、拥有欲乐以及保护唯恐失去的自我,只是在打一场绝对的败仗时,我们就是在道上了。在禅修的过程中行者都会有这些体验,这便是入道的刹那,喜悦的时刻。在这禅修当中,一种寻获正道及必得成果的确信于是产生,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那种由禅修而生的喜悦感受对禅修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禅坐对实践正道而言也相当重要。
查看详细我们的心从出生以来,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运作,心从来没有平静过,脑子里思绪不断,彷佛自己在播放许多的影片的片段给自己看。如果坐在这里,什么都不想又倍感无聊。因此,对真实的世界,就没有办法知道。当我们禅修的时候,只有妄心不动时,所经验的现象才是真实的。
查看详细禅坐对许多人而言,刚开始可能并不那么有趣,也不是很舒服。况且,它也并不剌激,更看不到立即的成效。禅坐是很缓慢,但一定有效,禅修必须具备决心,它是一种坚毅的性格特质。 一颗摇摆不定的心,坚定性不够,反之,一颗强而有力,毅然决意的心,则坚定不移。每一次打坐时,必须下定决心安住在这里,不乱动,并将心系念于此,全心全意地专注在触和感受上知道。
查看详细所谓“我”,无非是一连串的过去与未来,以及一连串的自己与环境所发生的关系——在心里所产生的作用而已。所谓个人的“我”,实际上就是念头,念头的起灭即是我,也即是心。因此,会用方法,例如观呼吸——专注在鼻的触感上,觉知是心,渐渐地杂念亦愈来愈少,到最后便知道了那不能控制的“我”究竟是什么。到了这个层次,便可以做到心不被环境所动,会用方法,令心安住,便不会有心不由己的烦恼发生了。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