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35种烦恼?|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5)

2020-11-15 08:42:45 716 Lisa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在禅坐的时候,当疼痛生起,总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为受烦恼所支配,心无能为力,跟随了习性和业力带动,而令自己坐禅的时候不稳,不能集中。烦恼,源自心与身的污染,也就是说,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烦恼。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绪,在果报上最终会导致痛苦的根源。

以下是烦恼的种类:贪婪,渴求,执着,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都是烦恼。

大家有没有这些烦恼呢?哪一样是自己从来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时候,会一直影响着你,到底是继续追求比较值得?还是放下会比较好?当我们觉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满足而引发掉举不安时,便是我们要用心做决舍与抉择了。因为满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证明了我们是往错误的方向走去。

一旦除却了我们一贯努力追逐的,并重新开始时,我们便能安住于宁静安详之中。觉知一切感官接触的真面目,专注于禅坐中。所有步骤的结合,将使我们深入我们的根,将它们连根拔起。此时此刻,放下自我妄见的重担了。

第二条

如果平时没有练习,培养定力和观察力,心是无能为力的。觉性要有“定”和“观”的培养,集中专注力在所缘上,才能觉察到触,触能觉知到,才有机会增长“定”和“慧”。

修行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实践和行动,要用对方法,止观平衡地发展,才能进入观智,迈向解脱。如果以为不用练习不用行动,只看几本书就能修正自己的习气,一定是错误和骗自己。因为现世间,人的根性是偏低和放逸懒散的居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时间,珍惜人身难得,一生很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后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闻佛法。因此,惜时、惜福、惜缘,从充满杂染、烦恼的世间中解脱开来。

第三条

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个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但不是消极和片面的,什么也不能做,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己定,行为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是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行为的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伤害他人,损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学处,学规范、训练规则。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断除烦恼。现在,只说在家居士应该持守的,基本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条要通过远离而避免犯戒。

学处的意义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己不想被杀,同样不杀任何有生命的个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处,不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自己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说假话,自己做得到,别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伤身又伤心,使人丧失理性,醉洒后什么都做得出来。因此远离祸因,常保持清醒才能神智清爽。

如果要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间。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提升和容易修行。身、语、意业的净化是精进用功,使我们的意念能步入正轨,使正确的言语和行为能同时并进。

最好是畏惧作恶的行者,因为这样才不会损害我们在心灵解脱上的增长。假使我们对恶行不具任何恐惧,那么,我们在心灵或情绪上的智慧增长就会受到剥夺、障碍。所以成长过程,不进则退,我们的杂染在等待我们自己来解决。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善巧,便在生活上也印证了佛陀的教法。

第四条

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

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如果没有集中专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导方向,让它集中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

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去引导这颗心,善用、善意、善业,让心朝着善的方向,无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只要有个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应,当我们对感觉做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觉有任何反应,我就在招惹尘垢了。

我们都是由凡夫心开始修习,因此,一定要经历痛苦。修行是一条漫长的人生路,闯过了你才会知道。有时会发觉自己反应的过程,有时会懒散放逸,但绝不能放弃。

佛法中说,解脱苦、解脱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舍我的妄执。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受困扰,尘垢与不净。我们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心不修,尘变厚,每天的持续,是净化心灵的开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當疼痛生起,總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為受煩惱所支配,心无能為力,跟随了習性和業力带動,而令自己坐禅的時候,不稳,不能集中,煩惱,源自心与身污染故,也即是說,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隨落狀態的心,叫煩惱,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負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緒,在果報上最終会導致痛苦的根源,以下是煩惱的种類?貪婪,渴求,執著,虚榮,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偽,邪見,自私,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埋怨,煩躁,緊張,恐俱,慌乱,焦慮,惆悵,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慳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慚无愧,散乱等都是煩惱,大家有沒有这些煩惱呢?那一样是自己從來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時候,就一直影响著你。到底是繼續追求比較值得?還是放下会比較好?當我們覺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滿足会引生掉舉不安時,便是我們在用心做决捨与决擇了。因為滿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証明了我們是往錯誤的方向走去。一旦除郤了我們一慣所努力進逐的,並重新開始時,我們便能安住於寧靜安祥之中。覺知一切感官接觸的真面目,專注於禅坐中,所有步驟的結合,將使我們深入我們的根,將它們連根拔起。此時此刻,放下了自我妄見的重担了。

第二条

如果平時冇練習,培養定力和觀察力,心是无能為力的,覺性要有定和觀的培養,集中專注力在所缘上,才覺察到觸,觸也要覺知到,才有机会增長定和慧,修行不是纸上談兵,你要實踐和行動,用方法,止觀平衡的發展,才能夠進入觀智,邁向解脱,如果以為不用方法,不用行動,只看幾本書,就有修正,一定錯和騙自巳,因為現世間,人的根性是偏底和放逸,懶散的人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時間,珍惜人身難得,一生好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後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聞佛法,因此,惜時,惜福,惜緣,從充滿雜染煩惱的世間中解脱開来。

第三条

如何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個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需然不能防范一個人的心,但能規范一個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應該去做,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但不是消極和片面的,什麼也不能做,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巳定和行為是自巳發自內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的意思是,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的培育好行為的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修養,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損人利巳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傷害他人,損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學处,學規范,训練規則,:虽然學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個,断除煩惱,現在,只說在家的,基本五戒,殺,盗,邪淫,妄語,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條要通过遠離和避免犯,學处的意義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巳不想被殺,同樣不殺任何有生命的过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處,不在外乱搞男女関係,自巳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說假话,自己做得到,別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傷身又傷心,使人喪失理性醉洒後,什麼都做得出来,因此,遠離,常保持清醒,神智清爽,如果要在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間,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提升和容易修行。身語意業的净化是精進用功,使我們的意念能步入正軌,使得正確的言語和行為能同時並進。最好是畏懼為恶的行者,因為,这样才不会損害到我們在心靈解脱上的增長。假使我們对惡行不具任何恐懼,那麼,我們在心靈或情緒上的智慧增長就會受到剝奪,障礙。以成長过程,不進則退,我們的雜染同時也在等待我們自巳来解决。一旦我們具備了这種善巧,便在生活上也應証了佛陀的教法。

第四条

如何去除困擾性煩惱,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定就是內心处于平静,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經教導过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將之歸納為四十种業處,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專注于单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静,如果冇集中專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導方向,讓它集中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心就能夠逐漸平静下來,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去引導这顆心,善用,善意,善業,讓心朝著善的方向,無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只要有個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應,當我們对感覺作出反應時,便知道自巳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覺有任何反應,我就在招惹塵垢了。我們都是由凡夫心開始修習,因此,一定要經歷痛苦。修行是一條漫長的人生路,闖过了你才会知道,有時,会發覺自巳反應过程,有時会懶散放逸,但絕不能放棄。佛法中說,解脱苦,解脱煩惱的唯一方法就是捨我的妄執,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受困擾,塵垢与不净。我們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心不修塵变厚,每天的持續,是净化心靈的開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