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高下,乘无大小,贵在契理契机|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1.1.22)

2021-01-21 22:34:40 668 Lisa

简体版(编辑:欣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法无高下,乘无大小,贵在契理契机

    佛法的正知正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佛的目的是解除痛苦,第二学佛必须可以亲身体验,无须相信别人。因此,想了解佛法大义,请抛弃你心中的成见,这样才能体会佛法正知正见的基础。

正知正见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佛法的知见不正,就会逐渐违背佛法。有些知见虽然还是佛法,却只是佛法的枝未,不断地远离枝干。如果你不了解法义,就会越学越糊涂,你将觉得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还一直在增加,多得无法记忆、了解或行持。这是所知障的原因,因为心会越学越迷惑,无所适从,最后,就好像是一个背著一大箩筐的知识,却无法实践获得好处。自己也没有任何改变,学多了只增加了傲慢与主观臆测

佛法的基础或根本原则,其实并不很多。佛陀说只有像手掌所能拿的那么多。杂阿含经把这个事实说得很清楚。有一次,佛陀走过树林,用手捡起了树叶,问在场的弟子说,是他手中的树叶多呢?还是林中的叶子多?弟子回答,当然是林中的树叶多,二者岂可相比?诸位请想象你就是佛陀面前的弟子,你一定可以了解林中的树叶多出太多了。佛陀接著做了比喻:他所证悟的道法,就像林中的树叶那么多,但需要了解、教导和实践的,却只像他手中的树叶那么少。由此可知,与林林总总的宇宙万法比较起来,灭苦所需要修持的根本原则,只有一手掌那么少,我们有能力去达成和了解

只有身与心,往内观察把握这个重点。佛法旨在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自我,也没有任何属于自我的东西,有的只是误解妄心,人只有身和心,而身和心只不过是自然的过程罢了。它们像一个能够处理和转化资料的机转。如果它们以错误的方法来运作,就会产生愚痴和迷惑,使人误以为有个自我,也有属于自我的东西。如果它们以正确的方法来运作,那些感觉就不会产生了,人的真如本性能辨别真理,认识到没有一个自我,也没有属于自我的东西。

因此,学佛也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学无前后,达者为先。对于那些不能解除痛苦的东西,佛陀拒绝加以讨论。一位修习者,应该亲身去体验了解而体证来得到佛陀留下来的法。

 

什么是正见

觉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时,如果能明白想法,念头是一种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见,正见是智慧的一种,佛陀的教导是要修习者如实观照,有觉知、有正见,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变,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变它,不善念的生起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现的果,也就是业力的显现。而当下怎么去面对这些果,对于这些果做出的反应,就是当下所造新的业,能如实观察此刻的业果,就是在种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觉知,就是正念,因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个当下,抱怨是没有用的,修习者庆幸当下有觉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觉知就像警钟响起一样,每次有烦恼生起时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觉知和正念就会越来越强

当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遇到某个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他人更加变本加厉,如果你用正面去应对,以宽容的心态去处理事情,那时你会发现,任何不善的邪念在正念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一切都会过去,也是无常的。

 

悲心作意

什么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我们真的可以将心比心。慈悲心就是我们无法看见别人在受苦而心不苦。你作为一个人,是否像人的主要关键,就是有没有恻隐之心佛教所讲的慈悲心,范围非常大,包括看到对方的我慢,看到对方的猜疑心,嫉妒心很重很偏激,都可以看到他的苦,但照样可以将心比心,进入他的心去感受。即使看到他对自己不好,我们仍然看到他的不快乐,一个人如果快乐,就不会对人不好,看到他不快乐,我不会计较,看到他的苦,我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叫慈悲

一位修习者,如果真正地改变,对身边的亲友眷属同修同事,都会有悲心,愿意为他人付出,要不间断的体会,愿意为他人付出,也是你心灵要下的功夫。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法無高下,乘無大小,貴在契理契机

佛法的正知正見必須具備二個條件,第一學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第二學佛必須可以親身体驗,毌須相信別人, 因此,為了瞭解佛法大義,請抛棄你心中的成見,这样才能体会佛法正知正見的基礎。正知正見是很重要的,因為对佛法的知見不正,就會逐漸違背佛法。有些知見虽然還是佛法,却只是佛法的枝未,不断地遠离枝幹。如果你不了解法義,就会越學越糊塗,你將覺得不懂的東西大多了,而且還一直在增加,多得無法記憶,了解或行持。这是所知障的原因,因為心会越學越迷惑,無所適從,最後,就好像是一個背著一大籮筐的知識,却無法研究或實踐以獲得好處。自己也没有任何改變,學多了只增加了傲慢与主觀。佛法的基礎或根本原則,其實並不很多。佛陀說只有像手掌所能拿的那麼多。雜阿含經把这個事實說得很清楚。有一次,佛陀走过树林,用手撿起了树葉,問在埸的弟子說,是他手中的树葉多呢?還是林中的葉子多?弟子回答,當然是林中的树葉多,二者豈可相比?諸位請想像你就是佛陀面前的弟子,你一定可以了解林中的树葉多出太多了。佛陀接著做了比方,他所證悟的道法,就像林中的树葉那麼多,但需要了解,教導和實踐的,却只像他手中的树葉那麼少。由此可知,與林林总总的宇宙萬法比較起來,灭苦所需要修持的根本原則,只有一手掌那麼少,我們有能力去達成和了解,只有身与心,往內觀察把握这個重点。佛法旨在告訴我們,没有一個自我,也沒有任何属於自我的東西,有的只是誤解妄心,人只有身和心,而身和心只不过是自然的过程罷了。它們像一個能夠處理和轉化資料的机轉。如果它們以錯誤的方法來運作,就会產生愚痴和迷惑,使人誤以為有個自我,也有属於自我的東西。如果它們以正確的方法來運作,那些感覺就不会產生了,人的真如本性能辨別真理,認識到沒有一個自我,也沒有属於自我的東西,因此,學佛也沒有大小之分,只有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对於那些不能解除痛苦的東西,佛陀拒絕加以討論。一位修習者,親身去体驗了解而体证来得到佛陀留下來的法。

 

第二条

什麼是正見,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見,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修習者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變,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變它,不善念的生起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現的果,也就是業力的显現,而當下怎麼去面对这些果,对於这些果作出的反應,就是當下所造新的業,能如實觀察此刻的業果,就是在種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覺知,就是正念,因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個當下,抱怨是沒有用的,修習者慶幸當下有覺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覺知就像警鐘响起一样,每次有煩惱生起時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覺知和正念就会來越强,當我們處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関頭,有時会遇到某個肆意踐踏你尊嚴的人,針鋒相对的反杭是我們的本能,但往往会讓他人更加变本加厲,如果你用正面去應对,以寬容的心態去處理事情,那時你会發現,任何不善的邪念在正念面前都將無法站稳脚跟,一切都会过去,也是無常的。

 

第三条

悲心作意

什麼是悲心,悲心就是我們真的可以將心比心。悲心就是我們無法看見別人在受苦而心不苦。你做為一個人,是否像人的主要関鍵,就是有沒有惻隐之心?佛教所講的悲心,範圍非常大,包括看到对方的我慢,看到对方的猜疑心,嫉妒心很重很偏激,都可以看到他的苦,但照样可以將心比心,進入他的心去感受。即使看到他对自己不好,我們仍然看到他的不快樂,一個人如果快樂,就不会对人不好,看到他不快樂,我不会計較,看到他的苦,我願意承担,願意承担才叫悲。一位修習者,如果真正地改變,对身边的親友眷屬同修同事,都会有悲心,願意為他人付出,要不間断的体会,願意為他人付出,也是你心靈要下的功夫。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