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坐里,不要期待境界出现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1.2.5)

2021-02-04 21:12:51 742 Lisa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在禅坐里,不要期待境界出现。

行者在禅修的当下,是用方法、用心、集中专注修习,不要期待境界出现,或者执着地认为已经达到哪个境界。如果能感觉到自己见到这个禅相,或是证到那个境界,就有“我”和“我所”,有一个“能观”和一个“所观”,那就表示你还不是真正契入。训练用功可以考验自己到什么程度,另外则是在修习的过程中,用时间克期取证。

全心投入用功的人,真的可以达到一种忘我的程度,也就是真正“一心”在功夫里面,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当然这不是一般的努力,是精进者,当然这类人也不多。当你不断地用功、深入,才能够放下很多东西,没有任何障碍地投入修行。

如果平时没有真正好好用功,一年只用功一、两个星期,生活中也很少时时刻刻以佛法的观照来提醒自己,就算你一年入一次禅修营,甚至再多入几次也是没有用的。

有时去慢步经行,心很烦躁,本来应把心放在脚底板下,却把心放在别的事情上,甚至打坐时也一样。如果能够真的用到方法,在慢步经行时,把心沉到脚底下去,然后守住不动,只是知,不要加入任何东西,打坐时也是如此。整个身心要投入进去,只是很单纯的用功,如果加上很多东西、心机,工夫就不容易用上去了。

人活得好不好在于情绪,有没有好好活,在于情绪,虽然人们不是为了情绪而活着,却始终活在情绪当中,人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尤其是不好的情绪,通常里面都是负面与贪欲、嗔恚。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修行的境界还不够高,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修行不够。很多事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

欲望本身并没有善恶的属性,在正常情况下,那些基本的欲望反而可以促使我们步步向前,这就是佛说的正欲,不是不能有欲望,而是不能过于贪婪,欲望就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越口渴就想喝得更多,于是形成了无解的死循环。

贪婪是第一大心障,无节制的贪婪让人的内心过度膨胀,让人生超载。有太多的贪欲是因为欲壑难填而被置于危机当中。正欲过了界,就成了贪婪的逆欲,甚至可能招致灾祸,不但自己无法承受,往往还会累及他人,如果是在禅坐里跟了贪欲跑,就会离道更远。有正欲的修行是精进力,是中道。

贪欲并非与生俱来,它多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逐渐累积而成,把心态放平,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的每一次起伏,才会真正做到祥和与超然。

贪心是最大的贫穷,贪婪者终将一贫如洗。

中道,是不过度,不执着。在平时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个时候练心。情至深,但理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稍有过分,就觉察不到心了。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情并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规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

修行为何要在中道啊,一切唯心造。心有在觉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养是自然的,自然走在中道上,分毫都不增减。人都是有情动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阳,太阳不会总停留一处,但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处,天空即使布满云雾,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为阳光不灭处,不能仅因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产生云。

情是顺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觉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执和过了分,执着情就会产生欲,欲望、贪染过了分,心就没有在觉知上了。烦恼、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执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观和止也要平衡的发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习,也不进步的。

方法是拿来用的,用错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能死执着方法不放,当你到达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犹如树为了长大需要许多水,但也有些树不需要太多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每一天都有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呼吸也是你培养“观”而后得“定”的互相连结,缺一不可。

 

 

繁体原文:

在禅坐里,不要期待境界出現

 

當行者在禅修的當下,是用方法,用心,集中專注,不要期待境界出現,或者執著認為巳经達到那個境界,因為如果還感覺到自巳見到这個,證到那個,就有我和我所,有一個能觀和一個所觀,那就表示你還不是真正契入,訓練用功是一個可以考驗自已用功到什麼程度,另外則是在修習的过程中,用時間剋期取証。

而全心投入用功的人,真的可以到一種忘我的程度,也就是真正一心在功夫裡面,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當然这不是一般的努力,是精進者,當然这類人也不多。當你不断地用功,深入,所以能夠放下很多東西,沒有任何罜礙地投入修行。如果平時沒有真正好好用功,一年只用功一两個星期,生活中也很少時時刻刻以佛法的觀照來提醒自巳,就算你一年入禅修營一次,再多入幾次也是没有用的。

有時去慢步經行,心很煩躁,本来應把心放在脚板下,郤把心放在別的事情上,甚至打坐時也一样,如果能夠真的用到方法,在慢步經行時,把心沉到脚底下去,然後守住不動,只是知,不要加入任何東西,打坐時也是如此。整個身心就要投入進去,只是很單純的用功,如果加上很多東西,心机,工夫就不容易用上去了。

人活得好不好在于情緒,有沒有好好活,在于情緒,雖然人們不是、為了情緒而活著,郤始終活在情緒當中,人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尤其是不好的情緒,通常里面都是負面与貪欲,嗔恚,究其根本,主要是因為修行的境界還不够高,控制不好自巳的情緒,是修行不够。很多事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可以改變自巳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

欲望本身并沒有善惡的属性,在正常情況下,那些基本的欲望反而可以促使我們步步向前,这就是佛說的正欲,不是不能有欲望,而是不能过于貪婪,欲望就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越口渴就想渴得更多,于是形成了無解的死循環。

貪婪是第一大心障,無節制的貪婪讓人的內心过度膨脹,讓人生超載,有太多的貪欲是因為欲壑難填而被置於危機當中。正欲过了界,就成了貪婪的逆欲,甚至可能招致災禍,不但自巳無法承受,往往還会累及他人,如果是在禅坐里跟了貪欲跑,就会离道更加遠,有正欲的修行是精進力,是中道。

貪欲並非与生俱來,它多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而逐漸累稹而成,把心態放平,心平氣和地面对人生的每一次起伏,才会真正做到祥和与超然。

貪心是最大的貧穷,貪婪者终將一貧如洗。

中道,是不过度,不執著,在平時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個時候練心,情至深,但理有個中和處,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覺察不到心了,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情並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規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修行為何要在中道啊,一切唯心做,心有在覺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養,自然的,分毫都不能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動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陽,太陽不会总停留一處,但无論何處,只要有一綫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天空即使布滿云霧,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為陽光不灭處,不能仅因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產生云,情是順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覺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執和过了分,執著情就会產生欲,有欲望貪染过了分,心就冇在覺知上了,煩惱令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執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觀.和止也要平衡的發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習,也不進步的,方法是拿來用,用錯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死執著方法不放,當你到達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為了長大需要許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觀呼吸也是你培養觀而後得定的互相連结,决一不可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